边民学堂的兴建和技艺传授班的开办,如同在安阳与草原之间架设起一座无形的桥梁,沟通着知识与文化。而在格物院内,另一场静悄悄的变革,也正在酝酿之中。
这一日,叶明在周廷玉和其其格的陪同下,来到了格物院划出的试验田。田里种植的,正是西域商人阿里甫带来的那种耐旱的甜菜籽,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培育,如今已是绿叶繁茂,块茎初成。
负责农技的格物院学士挖出一株,小心地拂去泥土,露出下面纺锤形、略显粗糙的块根。“大人请看,这西域甜菜长势不错,比我们本地的萝卜、蔓菁更耐贫瘠,且汁水丰沛,尝之带有明显甜味。”
叶明接过那块根,掂了掂分量,又用手掰开一小块,露出内部红白相间的肉质,尝了尝,一股清淡的甜味在口中弥漫开来。“甜度确实不错。之前让你们尝试的榨汁、熬煮之法,进展如何?”
学士连忙回道:“回大人,已初步成功。将此甜菜切碎、压榨取汁,再以文火慢熬,去除水分,最终可得深色粘稠之糖浆,甜味醇正。若继续提炼,或可得结晶之糖。只是目前出糖率尚低,工艺也需优化。”
“糖?”一旁的顾慎眼睛一亮,他最爱甜食,闻言立刻来了精神,“咱们安阳自己能产糖了?不用再花大价钱从南方买了?这可是好事!”
周廷玉也捻须沉吟:“若真能成功制糖,不仅可满足安阳自身所需,减少对外依赖,亦可作为一项新的财源。只是,此物与粮争地否?”
叶明摇头:“据阿里甫所言,此甜菜不似甘蔗,对水土要求不高,可在较为贫瘠之地种植,正适合我安阳及周边一些土地。若能推广,可让百姓多一项收入来源。”他转向农学士,“继续优化种植和制糖工艺,提高出糖率,降低成本。待技术成熟,可在归附部落中选择合适区域推广种植,由安阳统一收购加工。”
其其格看着那不起眼的甜菜根,心中盘算着。草原上缺乏甜味的来源,蜂蜜珍贵难得,若部落也能种植这种能制糖的作物,无疑又能增加一份生计。她暗暗记下,准备回去后与各部落首领商议。
离开试验田,一行人又来到了边民学堂的临时授课点(正式校舍尚未完全建成)。只见一间宽敞的棚屋内,几十名年纪不一的部落少年正襟危坐,跟着一位老夫子学习汉文笔画,虽然握笔姿势别扭,字迹歪斜,但神情却异常专注。另一间棚屋内,则在进行算术教学。
教授算术的先生正在讲解基础的加减,使用的是传统的算筹,一些少年摆弄着长短不一的竹棍,显得有些手忙脚乱,眉头紧锁。
叶明在窗外看了一会儿,若有所思。他转身对周廷玉低语了几句,周廷玉先是一愣,随即点头。
几天后,格物院的木工坊根据叶明提供的简单示意图,制作出了一批小巧玲珑的木质算盘。算盘结构简单,梁上两珠,梁下五珠,拨动起来噼啪作响。
当这些新奇的算盘被送到算术课堂时,立刻引起了少年们的极大兴趣。与繁复的算筹相比,算盘直观明了,手指拨动间,数字变化清晰可见。
算术先生也是第一次见到此物,在叶明简单的指点后,很快掌握了用法。他兴奋地对学生们说:“此物名为‘算盘’,乃叶大人所创!用以计算,便捷无比!今日,我便教大家这算盘之法!”
孩子们学着先生的样子,笨拙地拨动着算珠,从一上一,一下五去四开始学起。起初生涩,但很快,那清脆的珠响和直观的结果便让他们感受到了乐趣和成就感。原本觉得枯燥困难的算术,似乎也变得有趣起来。
其其格也好奇地拿过一个算盘,试着拨弄了几下。她管理毛纺合作社,时常需要计算羊毛进出、工钱发放,以往多用结绳或在沙地上划痕,既慢又易出错。此刻用这算盘稍一练习,便觉心算速度大大加快,不由得惊喜万分。
“叶大人,此物……真乃神器!”其其格由衷赞叹,“若是合作社的管事们都能学会使用,日后核算账目,不知要省去多少工夫!”
叶明笑道:“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算盘制作简单,学习也不难,正可推广开来,不仅学堂要教,各工坊、商铺、乃至府衙书吏,都应学习使用,可大大提高办事效率。”
于是,继曲辕犁、风力水车、羊毛纺织、水泥琉璃之后,源自安阳格物院的“算盘”和初露雏形的“甜菜制糖术”,又开始悄然改变着安阳及其影响范围内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顾慎看着学堂里埋头拨弄算盘的草原少年,又想起试验田里那些不起眼的甜菜,忍不住对叶明感慨:“老叶,我现在觉得,你这格物院,简直像个聚宝盆,时不时就能冒出点新花样来。这算盘珠子一响,我咋感觉比听战鼓还带劲呢?这可是能算出真金白银的响声啊!”
叶明莞尔:“格物之妙,就在于发现和利用规律,造福于民。无论是能让土地增产的犁,还是能带来甜蜜的糖,亦或是这能提升效率的算盘,其本质,都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让安阳的根基更加牢固。”
知识的传播,技术的扩散,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推动安阳不断向前的洪流。
在这片曾经荒凉贫瘠的边关上,一个依靠智慧与实干打造出的、繁荣且充满活力的新型社会模式,正变得越来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