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弛在林永年、苏曼丽等人的陪同下,继续视察制片厂的其他部门——剪辑室、录音棚、布景仓库。
苏曼丽给自己的定位很正,所谓的电影明星,和过去的戏子没有任何区别。
都是以色娱人,那干嘛不拼一把,直接来个一步登天?
可惜尽管她多次尝试‘带球撞人’往张弛身上靠,却都被陈静姝严防死守,难以得分。
苏曼丽内心暗狠,对于这个一步登天的女人,心中满是嫉妒,凭什么?
李明珠倒是没什么非分之想,只当是有机会亲眼见到偶像了,私下里还拿着笔记本向张弛这位国父求了一份亲笔签名。
对于苏曼丽这样的沪上花蝴蝶,张弛没有太大的兴趣,以他的身份,只要想要,什么美女都会被料理好了,直接送上他的床。
倒是李明珠,看着这位皮肤稍黑,一身活力的本土女演员,张弛突然想到了后世南洋一位着名女打星。
于是他拉过林永年,半开玩笑的道:“林老板啊,这武术片、武打片,以后要多拍啊,另外也别总让男的打,也可以多培养一些英姿飒爽的女演员、女打星嘛……”
“演演女侠,女义士,给银幕增添一抹别样色彩,多好?”
民国初年,武侠小说就已经开始流行,正是适合搬上大荧幕的绝佳题材。
林永年自然是连连称是。
参观完毕,最后方默跟着林永年来到了厂长办公室。
办公室的陈设透着实用主义风格,墙上挂着南洋国旗和张弛的标准像,角落堆着几卷电影胶片。
林永年亲自给张弛和陈静姝泡了茶,脸上带着商人特有的精明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忐忑。
“大统领。”林永年搓着手,笑容满面,“今天您这一席话,真是给我们南洋光影,也给整个南洋的文化产业指明了方向啊。《霍元甲》我们一定精益求精,拍出南洋人的精气神。”
张弛端起茶杯,吹了吹热气:“电影,不仅仅是娱乐,林老板。它是喉舌,是号角,是塑造国民精神、传播国家意志最有力的武器之一。我们不仅要会拍,更要会放,要让南洋的声音,传遍千家万户。”
“是是是,大统领高瞻远瞩。”林永年连连点头,随即话锋一转,语气变得谨慎起来,“说到‘放’,这……这院线发行,就是关键中的关键了。光靠我们官方的几家影院,覆盖面实在有限。南洋地广人稠,民众的娱乐需求很大……”
他观察着张弛的脸色,小心翼翼地继续说道:
“现在市面上,民众能看到的主要是战前好莱坞发行的片子,米高梅、华纳兄弟那些……票房确实火爆。我们自产的《霍元甲》固然好,但要让更多人看到,形成影响力,离不开强大的发行网络。”
林永年没说假话,电影作为新兴产物,战前最主要的出品方就是白鹰好莱坞,华人电影圈相对来说,势单力薄。
张弛自然是知道会发生外国片挤占本土院线这个问题的,不动声色:“哦?林老板的意思是?”
林永年深吸一口气,仿佛下定了决心:
“大统领,关于引进好莱坞电影以及我们自产电影的发行放映,兹事体大,牵涉甚广。南洋境内,真正掌握着遍布城乡、尤其是大城市核心地段优质影院资源的,是两家私营巨头。”
他顿了顿,加重语气:“邵氏兄弟(Sb)的两兄弟,以及国泰机构(cathay)的陆运涛先生。他们战前就在星洲、吉隆坡、槟城、椰城、仰光等地经营着庞大的院线网络,根基深厚。”
他微微躬身:“得知大统领今日莅临,这两位南洋影业的巨头,都表达了万分景仰,渴望能有机会聆听大统领对南洋电影事业的教诲。他们……此刻就在隔壁小会议室候着,不知大统领是否……”
张弛眉毛都没抬一下,仿佛早有预料。
毕竟南洋的情报机构也不是吃干饭的,他一直等着林永年主动提出来呢。
于是他放下茶杯,发出一声轻微的磕碰声,在安静的办公室里显得格外清晰。
他没有立刻回答林永年,反而转向陈静姝,嘴角带着一丝玩味的笑意:
“静姝,你看,我们的林厂长,还有这两位南洋院线业的‘巨头’,消息倒是灵通得很,动作也快。”
陈静姝聪慧,立刻明白了张弛的潜台词——这些商人嗅觉敏锐,早就等着这个机会了。
她配合地微微一笑,没有接话。
林永年额头微微见汗,连忙解释:
“大统领明鉴,实在是此事关系南洋电影产业的命脉,邵老板和陆老板也是心系南洋文化发展,才冒昧求见……”
张弛抬手,止住了他的话头:“让他们进来吧。正好,我也听听,这些掌握着南洋‘光影命脉’的大老板们,有什么高见。”
林永年如蒙大赦,赶紧亲自去隔壁请人。
片刻,办公室的门被推开。
当先进来的是三位气质迥异的中年华人男子。
邵家哥哥,身材微胖,笑容圆滑,一身剪裁考究的西装,眼神精明外露,带着长袖善舞的商人气息。
他抢先一步,深深鞠躬。
邵家弟弟则明显年轻,更有精神,也更有棱角一些。也跟着鞠躬行礼。
第三人是创建了国泰集团的陆运涛,他身材颀长,气质更为儒雅内敛,穿着合体的三件套西服,带着金丝眼镜,更像一位学者或银行家。
他行礼的姿态也更为从容,不卑不亢。
三人在张弛面前站定,姿态恭敬,但眼神深处都闪烁着紧张与期待。
好莱坞电影的丰厚利润和自产电影的发行主导权,这块巨大的蛋糕如何分配,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眼前这位年轻铁腕领袖的一句话。
历史上,后来大名鼎鼎的邵氏兄弟影业此时才刚刚建立没多久,更久之前的20年代,那时候还叫邵氏父子院线。
他们从星洲起家,靠放进口的好莱坞电影以及少量华人拍摄电影赚钱。
按照原时空的轨迹,邵氏兄弟将在战后转向香江,用马来、星洲院线赚的钱,支撑他们在香江拍电影。
不过在这个时空,现在的邵氏兄弟显然把宝押在了南洋本土。
至于创建了国泰集团,那更是战前马来地区有名的华人实业集团,在原时空中,由于马来的变故(具体懂得都懂),陆运涛也不得不远走香江,继续他的电影事业。
现在由于张弛建国南洋,虽然表面上用的是合众国制度。
但这些大亨都是人精,都知道这就是华人正式开始在南洋当家做主了,因此都大肆进行投资扩张。
至于香江?有了南洋本土,哪个大老板还瞧得上那么个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