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之期,转瞬即至。
涡水浑浊,裹挟着上游冲刷下来的泥沙,在初秋的阳光下翻涌流淌,发出沉闷的声响。渡口两岸地势开阔,视野极佳,唯有些许稀疏的芦苇在风中摇曳。此地远离双方主力,正是会面的绝佳场所。
南岸,刘彦立于最前。他身着一袭玄色劲装,外罩半旧的皮甲,腰间佩剑,刻意洗去了征尘,却掩不住眉宇间连日苦战留下的疲惫与深藏的锐气。身后,典韦如一座铁塔矗立,虬髯戟张,双目圆睁,紧握着一对巨大的铁戟,浑身肌肉贲张,散发着生人勿近的凶悍之气。赵云则显得沉静许多,银甲白袍,按剑而立,目光清澈却如鹰隼般扫视着对岸与河面,不放过一丝风吹草动。五百精锐亲卫,皆是从尸山血海中挑选出的悍卒,身着统一制式的半身甲,持长矛盾牌,列成严整的方阵,沉默如山,唯有一股肃杀之气无声弥漫。
对岸,曹军旗帜鲜明。数百精锐步骑早已列阵完毕。步卒持长戟大盾,阵型森严;骑兵皆披精甲,战马雄骏,正是闻名天下的虎豹骑一部。军容整肃,杀气腾腾,虽经苦战,那股百战精锐的剽悍气势却丝毫未堕。阵前,一面“曹”字大纛猎猎作响。
“军师,曹军军容齐整,戒备森严,确如信中所述,伤而不颓,虎威犹存。”赵云低声禀报,语气中带着一丝凝重。
刘彦微微颔首,目光锐利地扫过对岸:“看到了。曹孟德果然治军有方。那虎豹骑,果然名不虚传。”他的视线最终停留在阵前那个被簇拥着的身影上。那人身材并不十分高大,但站在那里,便如渊渟岳峙,自有股掌控全局的气度,正是曹操曹孟德。
“时辰到了。”刘彦沉声道,“登船!”
数条早已准备好的坚实渡船被推入水中。刘彦率先踏上为首的大船,典韦、赵云紧随左右,如同两尊守护神。紧随其后登船的,是两道气质迥异却同样引人注目的身影。
左边一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若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正是关羽,关云长!他步履沉稳如山,虽未持那柄威名赫赫的青龙偃月刀,但那股睥睨天下的孤傲之气与沙场万人敌的凛冽威压,已自然弥漫开来,令周遭亲卫都下意识地屏息凝神。他登船后默然立于刘彦左后侧,一手按剑,凤目微阖,仿佛神游物外,又似在积蓄着无形的锋芒。
右边一人,则是一身洗得有些发白的深色文士袍,头戴葛巾,面容清癯,颌下三缕长须梳理得一丝不苟。他正是刘彦信中提及的另一位关键人物——陈宫,陈公台。相较于关羽的赫赫武威,陈宫显得内敛深沉许多。他目光沉静如水,却又暗藏机锋,步伐从容不迫,即使身处这甲胄林立的肃杀之地,也自有一股运筹帷幄的气度。
他登船后,自然地立于刘彦右后侧,与关羽一左一右,一文一武,拱卫着主君,目光则锐利地投向北岸,准确地捕捉到了那个被簇拥在“曹”字大纛下的身影。
五百亲卫则分乘其余船只,秩序井然,动作迅捷。船桨破开浑浊的河水,激起层层浪花,朝着对岸缓缓驶去。
涡水不宽,却仿佛隔开了两个世界。河风带着水汽扑面而来,吹动着刘彦的鬓发。他能清晰地看到对岸曹操脸上那深邃难测的神情。典韦警惕地瞪着对岸,握戟的手指关节因用力而发白;赵云则始终保持着最佳的戒备姿态,身体微微前倾,随时可以暴起。关羽依旧微阖双目,陈宫则目不转睛地盯着曹操,眼神复杂,既有审视,更有决绝。
船行中流,气氛愈发凝重。两岸数百双眼睛都聚焦在河心这几条船上,尤其当北岸曹军看清刘彦身后那两道身影时,军阵中明显产生了一阵细微的骚动和低语。关羽的威名,足以让任何敌人侧目;而陈宫的出现,更是如一块巨石投入深潭,在曹操及其核心将领心中激起千层浪!河水拍打船舷的声音,桨橹划水的哗啦声,此刻都显得格外清晰。
终于,船头重重撞在北岸松软的泥土上。船工迅速搭好跳板。
刘彦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甲,当先踏上跳板,步履沉稳地走上北岸土地。典韦、赵云如同影子般寸步不离,紧随其后踏上河岸。五百亲卫也迅速下船,在刘彦身后列阵,与对面的曹军形成对峙之势,虽人数略少,但那股百战余生的铁血之气毫不逊色。
“孟德兄!”刘彦朗声开口,脸上露出一个恰到好处的、带着几分亲近又不失礼数的笑容,抱拳向前走去,“一别经年,不想今日竟在这战火之中重逢!兄台风采,更胜往昔!”
曹操脸上的热情笑容在看到关羽和陈宫真真切切地踏上北岸时,微微一凝,眼中瞬间掠过一丝极其复杂的光芒。但这异色稍纵即逝,他随即大步迎上,笑声更加洪亮:“德然贤弟!哈哈哈!快别叫得如此生分!贤弟英姿勃发,锐气逼人,才是真正的少年英雄,后生可畏啊!”
他的目光快速而锐利地扫过刘彦身后众人,在典韦身上停留一瞬后,重点落在了关羽和陈宫身上。看向关羽时,曹操眼中是毫不掩饰的欣赏与一丝难以言喻的遗憾:“云长将军!久违了!将军神威,更胜往昔,真乃当世虎臣!能在此处再睹将军雄姿,操之幸也!”
随即,他的目光转向陈宫,那笑容中多了几分难以言喻的复杂,声音也低沉了些许:“公台……别来无恙乎?昔日一别,不想竟在此情此景重逢。”
陈宫面色沉静如水,对着曹操微微一揖,声音不卑不亢,清晰地回荡在两岸之间:“有劳曹公挂念,宫苟全性命于乱世,幸得明主收留。今奉刘使君之命,前来共商破敌大计。过往种种,已如昨日死,今日唯有豫州大局为重。”他巧妙地将个人恩怨撇开,将立场定位于刘彦的使命与豫州大局,既不失礼,又划清了界限。
曹操闻言,眼中精光一闪,哈哈一笑,将那一丝复杂掩去:“好!好一个‘豫州大局为重’!公台此言,深明大义!”他随即又对刘彦道:“贤弟信中所言,字字恳切,为兄阅之,深为感佩!此番豫州危局,若非贤弟深明大义,慨然留关云长、陈公台二位大才与一万精兵相助牵制,愚兄处境,恐真如风中残烛了!此恩此情,操铭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