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宁武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九峰毛健茶、面塑、剪纸、民歌、道情
宁武县地处晋西北,作为历史上的“楼烦重镇”与胡汉交融之地,积淀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地域文化的象征,更承载着世代宁武人智慧的结晶与情感的温度。以下从九峰毛健茶、面塑、剪纸、民歌、道情五大领域展开,展现其独特的魅力与时代价值。
九峰毛健茶:一片叶子的生态传奇
作为宁武县省级非遗代表,九峰毛健茶的制作技艺源于芦芽山岩青兰(毛建草)的传统加工工艺,兼具药用与饮用价值。
其制作工艺讲究“采青、萎凋、揉捻、发酵、烘干”五道工序,每一步都凝结着匠人对自然馈赠的敬畏。
近年来,九峰毛健茶以“农文旅融合”为路径,推动产业化发展: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建成万亩茶园,开发出红茶、白茶、雪藏茶等系列产品。
在2024年、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中,茶台品鉴环节吸引大量游客驻足,传统制茶工艺与现代品牌战略结合,让毛健茶成为传播宁武生态文化的“金名片”。
更值得一提的是,其三款年份茶品被中国收藏家协会永久收藏,以“藏”显中华茶文化的深厚底蕴,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典范。
宁武面塑:指尖上的乡土记忆
宁武面塑以面粉为主料,融入黑小豆、食用颜料等辅材,凭借剪刀、梳子等工具塑造出神话人物、十二生肖、花鸟虫鱼等生动形象,兼具民俗意蕴与艺术美感。
曹小华作为市级非遗传承人,将传统技艺与个人创新结合,创作题材涵盖神话传说与乡土生活,其作品《关公》《龙凤呈祥》等栩栩如生,陈列于文化馆和民间艺术展。
另一分支寒燕面塑则以“寒食节”为依托,以燕子造型为核心,70岁的张白白传承家族技艺,带领团队将面塑推广至社区与学校,通过手工体验课激发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芦芽山景区端午非遗展演中,面塑现场制作吸引游客互动,成为文旅融合的亮点。
宁武剪纸:红纸上的吉祥哲学
宁武剪纸以构图饱满、线条流畅着称,寄托着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传承人马海晓自幼受祖母熏陶,以剪刀为笔、红纸为媒,创作出《祥龙献瑞》《福禄寿喜》等作品,尤其龙年春节的祥龙系列将传统图腾与现代审美结合,为非遗注入节日温度。
其技艺不仅活跃于乡村婚丧嫁娶,更登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舞台,通过现场展示让游客感受剪纸的灵动与匠心。
此外,宁武剪纸融入文旅商品开发,如“忻州礼物”品牌将剪纸元素应用于文创产品,推动非遗从田间走向市场。
宁武民歌:山野间的生命律动
宁武民歌根植于黄土高原的劳作与生活,曲调高亢悠远,歌词质朴热烈,被誉为“黄土坡上的史诗”。
其题材涵盖农耕、爱情、祭祀等,以方言演唱传递地域文化认同。
在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中,民歌表演者身着传统服饰,以《打酸枣》《割莜麦》等经典曲目赢得观众喝彩,成为景区展演的高潮。
随着非遗保护力度加大,民歌从乡野走进校园,传承人通过传习班培养年轻歌手,借助新媒体平台录制教学视频,让古老音律跨越时空界限。
宁武道情:边塞文化的艺术回响
宁武道情是晋北传统曲艺的瑰宝,以道教音乐为基底,融合说唱、器乐与地方戏曲元素,表演形式兼具叙事性与抒情性。
其曲目多演绎历史传奇与民间故事,如《宁武关忠魂》以明代总兵周遇吉抗清事迹为原型,唱腔悲壮激越,呼应着边塞文化的忠勇精神。
在2025年非遗惠民展演中,道情与国家级非遗“二人台”同台献艺,传统乐器三弦、四胡的配合烘托出浓郁的地方特色,令观众沉浸于胡汉交融的艺术语境中。
近年来,宁武道情通过改编现代剧目吸引年轻观众,并参与“非遗进景区”活动,成为文旅融合的生动载体。
结语
从九峰毛健茶的生态匠心到面塑剪纸的指尖技艺,从民歌道情的乡土韵律到边塞文化的现代演绎,宁武非遗以多元形式诠释着“活态传承”的内涵。通过“非遗+旅游”“非遗+教育”“非遗+科技”等创新实践,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守护着历史根脉,更在当代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宁武文化自信的源泉与乡村振兴的动力。未来,随着传承人与社会力量的持续投入,宁武非遗必将以更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续写千年文明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