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峙非遗:传统技艺里的岁月诗章
在忻州市繁峙县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上,非遗文化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天空,诉说着岁月的故事。秧歌戏、晋绣、银器制作、月饼制作等非遗项目,宛如四颗耀眼的明珠,各自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共同构成了繁峙县丰富多彩的非遗画卷。
秧歌戏:舞台上的历史回响
繁峙秧歌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一部活态的历史书,承载着繁峙人民的精神世界和文化记忆。
它由民歌和民间歌舞发展而来,明万历年间,“秧歌”曲调传入繁峙,起初只是街头跑摊子演唱的广场艺术,人们在闲暇时光,以简单的歌舞形式表达生活的喜怒哀乐。
到了清代道光年间,民间艺人张信、张代对其进行改进,融合了其他剧种的唱腔,移植剧目搬上舞台,从此繁峙秧歌戏有了更为正式的表演形式,并流传至今。
繁峙秧歌戏的表现形式多样,“过街秧歌”只扭不唱,演员们身着鲜艳的服饰,迈着轻快的步伐,在街道上穿梭,仿佛是流动的彩色画卷;“故事秧歌”有扮相,演员们通过精心的装扮和生动的表演,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地摊秧歌”歌舞结合,演员们载歌载舞,将欢乐的氛围传递给每一个人;而男女二人问答对唱表演故事的“秧歌”,则以其独特的对唱形式,展现了生活中的情感纠葛和智慧碰撞。
其现存传统剧目丰富多样,包括《回窑》《钉缸》等三十余部。
这些剧目不仅是艺术的呈现,更是历史的见证。它们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人们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念。
在表演中,演员们通过细腻的唱腔、生动的表情和优美的动作,将剧中人物的情感和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手势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让观众在欣赏表演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
如今,繁峙县文化馆承担着繁峙秧歌戏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他们认定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设立村级传习所,开发校本课程,构建了三级传承体系。
通过这些举措,让繁峙秧歌戏在年轻一代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晋绣:针线间的艺术传奇
繁峙晋绣,作为山西刺绣文化的代表,以其花色繁多、色彩艳丽的特点,成为了繁峙县的文化Ip。
它不仅是一门手工艺,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是繁峙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市级非遗传承人薄小燕,是中国工会十七大代表、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她为繁峙晋绣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她规范了绣工等级体系,要求绣者掌握“稳、准、平、匀、快”的基本功。
在刺绣过程中,对丝线劈分精细至单丝,一件作品常常需要用到一二百种颜色,耗时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完成。
这种对技艺的执着和追求,使得繁峙晋绣既保留了“精细雅洁”的传统精髓,又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
薄小燕主导打造的“繁峙绣娘”劳务品牌,成为了山西省十大劳务品牌之一。
她带领的“非遗工坊之繁峙晋绣”入选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为繁峙晋绣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繁峙晋绣坊文化产业发展中心通过交流互动和技能培训,促进了晋疆两地民族文化的交融与非遗技艺的传承。
新疆学员将本地文化元素融入晋绣创作,实现了晋绣细腻针法与疆绣粗犷风格的互补融合,为繁峙晋绣注入了新的活力。
繁峙晋绣的作品题材广泛,涵盖了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神话传说等多个领域。
每一幅作品都像是一首无声的诗,一幅立体的画,展现了繁峙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无论是作为装饰品挂在家中,还是作为礼品赠送亲友,繁峙晋绣都能传递出浓浓的文化气息和美好的祝福。
银器制作:金属上的岁月雕琢
繁峙银器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唐宋时期。
当时,当地开始开采冶炼金银矿,为银器加工业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宋太平兴国年间,宋太宗赵匡义建“宝兴军”,在繁峙伯强沟开采银矿,银器加工业随之逐渐完善。
明清时期,银子广泛用于制作银器首饰、茶餐器具和作为货币流通,繁峙银器制作技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解放初期,繁峙县有银匠30多家,如金山铺乡戴尚亮、戴守山父子传承祖上银器加工技艺较为有名。
解放后因政策限制,银器加工曾一度消沉,但改革开放后逐渐恢复。
戴守山之子戴文琮、孙戴志强传承银器制作技艺,戴志强还拜访老银匠学习祖上银器加工手艺,并到河北省清东陵马兰峪投师清代宫廷御用银匠嫡传后代,掌握了清皇室御用银器加工技艺。
银器制作需经过熔化、浇铸、成形和抛光等十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湛的技艺和耐心。
从最初的设计构思,到选材、熔化银料,再到浇铸成型、精细打磨,最后进行抛光处理,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银匠的心血和智慧。
银器多用于制造生活用品和饰品,如银碗、银筷、银手镯等,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繁峙银器制作技艺不仅是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更是繁峙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它见证了繁峙地区的发展变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水平。
如今,虽然现代工业的发展对传统银器制作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仍有不少银匠坚守着这份传统技艺,用他们的双手延续着繁峙银器的辉煌。
月饼制作:舌尖上的传统记忆
繁峙月饼制作技艺源于金元时期,采用千年古法传承至今,是繁峙县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代表。
其选料严格,使用面粉、鸡蛋、红糖、胡麻油等优质原料,且配比精准。馅料采用手工翻炒研磨,保证了馅料的口感和品质。
包好馅的面团放入特制烤盘,正反高温烤制20分钟。
成品外酥内甜、醇香不腻,兼具易消化、耐保存的特点。
在繁峙县的村落中,分布着众多坚守古法的月饼工坊。
这些工坊规模不大,但每一道工序都恪守古法精髓。
从和面、包馅到烤制,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确保制作出的月饼品质上乘。
繁峙月饼不仅是中秋佳节的传统美食,更是当地人走亲访友的佳品。
它承载着繁峙人民的情感和记忆,是团圆和幸福的象征。
每到中秋时节,家家户户都会购买或制作月饼,与家人一起分享这份甜蜜和温暖。
繁峙县的秧歌戏、晋绣、银器制作、月饼制作等非遗项目,是繁峙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传承和发展,见证了繁峙地区的繁荣与变迁。在新时代,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保护这些非遗项目,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继续书写属于繁峙的非遗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