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忻州市五台县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唢呐艺术(五台八大套)、五台山骡马大会、文殊传说与梵呗唱诵的原创综合阐述,结合历史渊源、文化特征与现代传承,展现其深厚的文化价值:
一、唢呐艺术(五台八大套):千年古乐,音韵里的山河记忆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唢呐艺术(五台八大套)承载着晋北民间音乐与佛教文化的双重基因。
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宋时期,以五台县为核心区域,完整保留了佛教仪式音乐与民俗音乐的融合形态。
八套大型器乐组曲中,《青天歌套》《傍妆台套》等57个曲牌、108首乐曲,既应用于佛教禅门法事,又广泛服务于民间的婚丧嫁娶和节庆庙会。
演奏形式以管子、唢呐、笙等乐器为主,音色或庄重肃穆,或欢腾热烈,体现了“一曲多用、场合多元”的民间智慧。
五台八大套的传承以“鼓房”班社为核心,班主由技艺精湛者担任,演奏形式分“坐乐”与“行乐”,可灵活适应不同场景。
清代至民初是其鼎盛期,乐谱多以工尺谱记录,现代则通过师徒制、学院教学等方式延续生命力。
其文化价值不仅在于音乐本身,更在于它深刻联结了五台山佛教信仰与乡土社会,成为晋北人生活方式的精神符号。
二、五台山骡马大会:草原与佛寺交融的农牧史诗
列入省级非遗的五台山骡马大会,是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传统农畜交易盛会,根植于五台山独特的自然与宗教环境。
每年农历六、七月,台怀镇、豆村镇等地聚集来自晋、蒙、冀等八省区的农牧民,以骡马牛驴交易为核心,形成融宗教法会、民俗表演、商贸互动于一体的文化空间。
隋唐时期的台怀古庙会为其雏形,清代乾隆年间因官方确立六月法会制度而规范化,鼎盛时日交易牲畜超万头,被誉为“华北农牧业晴雨表”。
这一盛会依托五台山“天然牧场”的自然优势,民间有“放牧半月,增膘一指”之说。
骡马大会上,“牙纪”(牲畜交易中间人)以隐语议价、摸袖定金的传统技艺,曾是活动灵魂。
但随着农业机械化与畜牧集约化发展,传统交易模式式微,年轻一代对牲畜养殖兴趣减弱,导致“牙纪”传承濒危。
近年来,当地尝试将骡马大会与文旅节庆结合,通过再现历史场景、举办民俗展演,为这一古老习俗注入新活力。
三、文殊传说:普世智慧在民间的叙事表达
作为第七批县级非遗的(五台山普寿寺)文殊传说,以佛教文殊菩萨为叙事主体,通过民间口耳相传与寺院典籍记载,构建起五台山作为“文殊道场”的文化认同。
代表性传承人释如瑞法师带领普寿寺僧团,系统整理文殊菩萨显化故事,如“贫女乞发”“无着遇圣”等传说,将深奥佛理转化为通俗的民间叙事,强化了五台山“智慧圣地”的象征意义。
这些传说不仅是佛教中国化的生动案例,更成为连接僧俗两界的文化纽带。
例如“文殊化乞丐点化富人”的故事,传递平等、慈悲的价值观;“文殊骑狮镇五峰”传说,则解释了五台山地理格局与佛教信仰的关联。
通过庙会宣讲、寺院导览、文创开发等途径,文殊传说从寺院走向大众,成为五台山文旅形象的重要支撑。
四、梵呗唱诵:禅音缭绕中的精神修行
同属县级非遗的五台山普寿寺梵呗唱诵,是佛教仪式音乐的活态传承。
梵呗以古汉语唱诵佛经,融合五台山方言音韵与传统宫调,形成清远悠扬、庄严肃穆的独特风格。
释如瑞法师作为传承人,致力于恢复唐宋梵呗古谱,并组织僧众每日进行早晚课诵、佛诞法会等实践,使梵呗成为僧团修行与信众参悟的重要载体。
五台山梵呗的唱腔讲究“气韵合一”,诵经时配合钟磬、木鱼等法器,营造出空灵脱俗的仪式氛围。
其曲调结构严谨,既有《华严字母》等大型赞颂套曲,也有《弥陀赞》《观音偈》等短小经咒。
现代传承中,普寿寺通过录制音像资料、举办佛教音乐展演,推动梵呗从宗教仪轨向文化体验延伸,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这一古老艺术。
结语:非遗保护的现代使命
五台县的非遗体系,如同一幅多元文化交织的画卷:唢呐艺术回响着农耕文明的集体记忆,骡马大会铭刻着游牧与农耕的共生历史,文殊传说与梵呗唱诵则彰显佛教文化对地域社会的深远浸润。
面对现代化冲击,当地正通过数字化记录、活态场景复原、文旅融合等策略,为非遗注入时代生命力。
例如,《又见五台山》情境剧将传统音乐、传说融入沉浸式演出;光明寺村露营基地以“非遗+生态旅游”模式重塑文化空间。
这些实践表明,非遗传承不仅需要保护技艺本身,更需激活其与当代生活的精神共鸣,让千年文脉在山河之间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