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代县非遗:峨口挠阁、雁门民居营造、雁绣与叶雕的文化探微
代县,这座位于山西省东北部的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更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峨口挠阁、雁门民居营造技艺、雁绣与叶雕四项非遗项目,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代县文化的重要符号。
峨口挠阁:空中舞蹈的千年传承
峨口挠阁,又称峨口抬阁,是流传于代县以峨口镇为中心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这项艺术形式将儿童与成人巧妙结合,通过壮汉肩扛特制铁架,儿童站立其上,在器乐伴奏下翩翩起舞,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空中舞蹈画卷。
峨口挠阁的表演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杨家将》《红楼梦》等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扮相,也有丑角顽童的滑稽表演,为节日增添了无限欢乐。
表演时,乐队以鼓、唢呐、笙等八种乐器演奏出欢快热烈的乐曲,壮汉们迈开粗犷沉稳的步伐,肩上的小演员随着音乐节奏轻盈起舞,两者默契配合,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激情与欢乐的世界。
峨口挠阁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承载着代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每年春节期间,代县的社火活动中,峨口挠阁总是最受欢迎的项目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代县春节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雁门民居营造技艺:木构建筑的智慧结晶
雁门民居营造技艺,源于汉代,是民间木结构工艺的典型代表。
这项技艺融合了扇股麻花挑角、高层梁结构起重安装、高层砖木结构修缮、明清古旧传统建筑彩绘和塑像等多种技术及工艺,体现了传统建筑文化中的坚固、实用、省料、美观的特点。
代县杨氏木匠家族是雁门民居营造技艺的重要传承者。
其祖先为南宋杨家将镇守三关时的随军木匠,专门制作兵器、寨堡、城门、关楼等木结构建筑。
历经数代传承,杨氏木匠家族在代县境内留下了众多精湛的木结构建筑作品,如文庙和边靖楼等,虽历经五百余年风雨和多次地震等自然灾害,但大木构架仍然保持完好,足见其工艺的精湛。
雁门民居营造技艺不仅注重建筑的实用性和美观性,更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在代县,许多传统民居都采用了木构架结构,以木材为主要承重材料,通过榫卯结构将各部分连接成一个整体。
这种结构形式不仅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还能有效地抵抗风雨侵蚀,确保民居的长久使用。
雁绣:针线间的千年风华
雁绣,是代县境内的一种传统刺绣艺术,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
这项艺术形式起源于宋代,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成为当时皇室贵族的贡品之一。
雁绣以仿生雁类的形态特征为主要表现对象,结合了平绣、堆绣、缠绣等多种针法,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在制作工艺上,雁绣讲究线条流畅、色彩协调、层次分明。每一针、每一线都要精准到位,力求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
特别是在表现雁鸟羽毛的细腻纹理时,需要更加细致的操作,因此一幅雁绣作品往往要花费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雁绣不仅是一种手工艺品,更承载着代县人民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
在雁绣作品中,大雁的形象往往被赋予吉祥如意、幸福安康的美好寓意。
同时,雁绣中的其他元素如莲花、鱼纹等也都富含象征意义,反映了当地民众的生活观念和精神追求。
叶雕:方寸之间的自然美学
叶雕,又称剪叶,是一门古老的剪纸艺术,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
这项艺术形式以秋季成熟的自然落叶为载体,借助叶子的天然脉络而作画,使图像与叶片的形状、脉络巧妙结合、融为一体。
叶雕的制作工艺非常繁复,精选后的树叶要经过揉制、修剪、锤压、浸泡、雕刻、研磨、熨烫、漂白等60多道工序,运用绘画、微刻、剪纸、书法、篆刻等工艺,历时3-4个月才能制成可观赏和收藏的叶雕作品。
这种精心制作的叶雕作品,薄如蝉翼,色泽自然,耐酸、碱、潮湿,叶黄而不脆,筋络弯曲而不断。
叶雕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雁象征着忠诚和团结,而叶雕中的大雁形象则往往寄托了人们对家庭和睦、夫妻恩爱的美好祝愿。
此外,叶雕中的其他元素如莲花、鱼纹等也都富含吉祥寓意,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期许和对未来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