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宝望着眼前如铜墙铁壁般的清溪县,心中不禁涌起一股绝望。他深知,自己麾下的兵马已经疲惫不堪,且人数上远远落后于徐骏的大军,这场战斗的结果已经不言而喻。然而,即便是在这绝境之中,石宝的眼神中依然没有丝毫的退缩之意。他紧握着手中的兵器,高声对麾下的将士们喊道:“兄弟们,我们虽然身处绝境,但宁死不屈!今日,就让我们与敌人血战到底,让他们知道我们南军的厉害!”
将士们闻言,皆是神色坚毅,纷纷表示愿意与石宝共赴黄泉。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当徐骏的大军如潮水般涌来时,石宝的兵马很快就陷入了苦战。尽管他们拼死抵抗,但终究还是无法抵挡徐骏大军的凌厉攻势。
仅仅一个时辰的激战,石宝的兵马便损失殆尽。他环顾四周,只见身边已经只剩下寥寥数人。石宝深知,自己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然而,他依然挺直了腰杆,高声喊道:“徐骏!你若是个英雄,就亲自来取我项上人头!”
徐骏闻言,冷笑一声,催动战马缓缓上前。他望着眼前这个已经疲惫不堪、满身伤痕的石宝,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意。他缓缓说道:“石宝将军,你勇猛无比,是南军中的佼佼者。然而,大势已去,你何不投降?我朕可以保证,只要你愿意归顺,定当重用!”
石宝闻言,哈哈大笑,道:“徐骏!我石宝一生光明磊落,岂会向你投降?今日,我虽死犹荣!”说罢,他猛地拔出腰间宝剑,狠狠地刺向自己的胸膛。
“将军!”身边的将士们见状,纷纷惊呼出声。然而,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石宝的身体缓缓地倒在地上,鲜血染红了他的战袍。
徐骏望着石宝的尸体,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悲凉。他命人将石宝的尸体妥善收敛,然后派人将其送给方腊,并附上书信一封,劝其尽快投降。
方腊收到石宝的尸体和徐骏的书信时,正独自坐在大殿中发呆。他望着石宝那冰冷的尸体,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绝望。他深知,随着睦州的失守和石宝的阵亡,南军的败局已经注定。然而,即便如此,他依然不愿意轻易投降。
他愤怒地将书信撕得粉碎,高声喊道:“徐骏!你休想让我轻易投降!我方腊誓与圣教共存亡!”
然而,方腊的愤怒并不能改变现实。他深知,如今自己已经陷入了绝境。为了寻求一线生机,他决定派娄敏中去和徐骏议和。
娄敏中接到方腊的命令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他深知,这次议和的难度极大。然而,为了南军的未来,他还是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华军大营的路途。
当他来到华军大营时,徐骏正端坐在大帐中等待着他。娄敏中步入大帐,深施一礼,道:“陛下,我奉我家圣公之命,前来与将军议和。”
徐骏闻言,微微一笑,道:“娄先生请坐。不知你家圣公有何议和的条件?”
娄敏中坐下后,缓缓说道:“我家圣公希望陛下能够退兵,并承诺不再与大华朝廷为敌。作为交换,我家大王愿意将圣教一半所占据的州县全部归献给大华朝廷。”
徐骏闻言,眉头微皱,道:“娄先生,这个条件恐怕有些难以接受。我方大军劳师动众,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才取得如今的战果。若就此退兵,岂不是前功尽弃?”
娄敏中闻言,心中一紧,但他依然镇定地说道:“陛下,我方已经损失惨重,继续打下去只会是两败俱伤。如今,陛下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何不趁机收兵,以彰显将军的仁德之名?”
徐骏嘴角微扬,露出一抹自信的笑容,对着娄敏中朗声道:“天下之大,唯有朕才配称皇帝!方腊等人已无路可走,除了投降于朕,别无他法。若他不识时务,继续负隅顽抗,必将追悔莫及。”
娄敏中闻言,顿时语塞,不知如何回应。然而,他敏锐地察觉到眼前这位年轻皇帝的勃勃野心,心中暗自惊叹。
徐骏见状,接着说道:“你速去告知方腊,倘若他能在三日之内归顺于朕,朕不仅会赐予他一个爵位,还会让他安享晚年,同时也会善待方家众人。”
说到此处,徐骏稍稍停顿,目光如炬,直视着娄敏中,厉声道:“但若他执迷不悟,继续顽抗到底,朕定当严惩不贷,诛他九族!”
娄敏中心头一震,沉默不语。他深知方腊如今的处境艰难,石宝、邓元觉、厉天闰、司行方这四大元帅尽皆阵亡,方腊手中再无得力大将可用。城中虽尚有五万兵马,但皆为新兵,未曾经历过血腥厮杀,战斗力实难估量。
娄敏中思索片刻,起身行礼道:“陛下所言,我定会如实转达给圣公。但圣公心意如何,我实难预料。”徐骏挥了挥手,道:“你去吧,朕给方腊三日时间考虑。”娄敏中领命,匆匆返回。
娄敏中快马加鞭赶回清溪县,将徐骏之言告知方腊。方腊听后,呆坐在椅子上,久久不语。殿中众人皆沉默,气氛压抑。
过了许久,方腊长叹一声:“罢了罢了,大势已去,我不想百姓再受战乱之苦。”于是,他决定投降。
三日后,方腊带领剩余将领,打开城门,向徐骏投降。徐骏端坐于高台上,望着跪地的方腊众人,神色威严。他履行承诺,封方腊为归德侯,其余将领也各有封赏。
方腊就此平定,百姓欢呼雀跃,纷纷感恩徐骏结束了这场战乱。徐骏则开始着手治理南方,安抚百姓,重建家园。而方腊虽失去了权力,但也在侯爷之位上安度余生,也算是一个好的结局了。
随着方腊的投降,南军其他的州县也都全部放弃抵抗了,选择归顺华朝,紧接着不到半个月,徐骏就已经完全掌控江南了。
他安排一番以后,留下来了一些官员治理江南,又派许贯忠带兵五万去秭归县,然后就班师回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