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日后,两班人马汇合一处。
段侯爷这边的随行人员除了两位夫人、两个儿子及八女儿以外,还有一众家仆。
而陈明这边除了姜楠以外,随行的还有赵德全、几个医术精湛的大夫及一干骑兵护卫。
至于南君杨安的家眷,早在半个月前就在虞卒的护送下先行一步,到金陵享福去了。
段书瑶看着姜楠的车驾,低呼:“四姐,你的这辆马车可真排场。”
不怪他会有此感慨,眼前的这辆马车通体以紫檀木打造,车辕上包着赤金,在晨光下泛着内敛而尊贵的光芒。
车身四角各镶嵌一枚鸽卵大小的夜明珠,即便在白日里也流转着莹润的光泽。
车窗垂下的是江南进贡的云影纱,薄如蝉翼却密不透风,从外看不清车内分毫,而从内却能清晰看见外间景象。
拉车的是四匹通体雪白、毫无杂毛的川地良驹,马鬃上系着的铜铃随着步伐发出悦耳的声响。
车夫是个三十来岁的精瘦男子,面容白皙,就是看起来有些阴柔。
看到两女前来,他轻抖缰绳,四匹白马便齐齐停下,马蹄在原地踏出清脆的节奏。
车后随行的两名小厮立刻上前,一人放下木质脚踏,一人躬身掀起车帘。
姜楠看向自己妹妹,“走吧,咱们上去!”
姐妹俩互相搀扶着上得车去。
车厢内极为宽敞,地上铺着完整的雪狐皮,踏上去柔软无声。
车厢四壁挂着名家字画,一角设有个小巧的紫铜香炉,正袅袅升起龙涎香的青烟。
正中是一张固定的小几,几面竟是一整块和田玉打磨而成,上面摆着一套汝窑茶具和几碟精致的点心。
背后还设有一床被褥,如果撤了桌子,或者把它搬至后方,完全可以躺下来休息。
姐妹俩面对面靠坐在以金丝楠木打造的座椅上,座椅铺着软垫,内填某种珍禽绒毛,坐上去如坠云端。
两人坐稳以后,车夫拉起缰绳,白马抬脚迈步,车轮滚动,队伍出发。
段书瑶有些疑惑地道:“四姐,姐夫不乘这辆车吗?”
姜楠摇了摇头,“他骑马。”
真是“说曹操,曹操到。”,不知何时,陈明已从后方驱马赶到了车厢旁边,他隔着窗户转头向里边道:“楠儿,你感觉一下,若是乘车不舒服,咱们就改走水陆,水路如果还晕船,咱们就可以停下来。一切,都以你身体为重。”
“知道了。”,姜楠听到这话,不禁心中一甜。
段书瑶抬头看着姐姐,“啧啧,姐夫可真贴心。大虞若是还有王爷,也给我来一个。”
姜楠早已习惯了这个妹妹的性子,她轻笑道:“我听你姐夫说,大虞还有一位成王爷,不过已经四十余岁了。这个年龄,能当你父亲了。”
“‘父亲’好啊,我常听人说,年龄大的,会疼人。”
车窗外突然传来一声轻咳,陈明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戏谑:\"八妹若真喜欢年长的,金陵有一位老太师倒是刚死了续弦。八十三岁,正合你'会疼人'的标准。\"
听到这话,两女皆是忍不住笑出声来。
调笑过后,陈明策马上前,吩咐前面骑兵:“官道上崎岖之处尽皆填平,不可颠了后方车驾。行程上,拿本王的路引,能宿在城中,就绝不住在郊外。”
一个多月过去,队伍抵达金陵城外的栖霞山。
初夏的江南烟雨朦胧,远山如黛,近水含烟,官道两旁的杨柳已抽出嫩绿的长条,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陈明勒马驻足,望着远处若隐若现的金陵城墙,眉宇间闪过一丝复杂。
他转头看向身后的紫檀马车,云影纱窗帘微动,隐约可见姜楠倚窗而望的身影。
这一个多月的旅途,她虽未言辛苦,但孕吐反应日渐明显,原本流畅饱满的鹅蛋脸已消瘦了几分。
陈明深吸一口气,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该来的总会来。
他高声喊道:“进城。”
队伍重新启程,穿过高大的城门,驶入繁华的金陵城。
街道两旁商铺林立,行人如织,见到这支气派的车队纷纷驻足观望。
行不多时,陈明令人引段侯爷一家前去事先准备好的宅院里去,自己则带着姜楠返回王府。
他可不会傻到,两位夫人尚未容纳姜楠,便把她的父母兄妹安置在家里。
紫檀马车在青石板路上碾出细碎的声响,拐过朱雀大街时,姜楠忽然掀开云影纱一角。
远处王府的朱漆大门前,两列侍卫如青松般挺立,门楣上\"舒王府\"的金匾额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王爷回府——\"
唱名声穿透门墙的刹那,身在前院的管家等一众仆人慌忙出来迎接。
陈明身在马上,向王府管家吩咐道:“田二哥,后面车厢里的那位,是府中的新夫人,将她安置在集芙园吧!”
“是,王爷。”田二躬身回应道。
少顷,四名健妇抬着顶藕荷色软轿停在车前。
田二向车上的姜楠恭敬地道:\"请夫人移步软轿。\"
待看着她被抬进王府之后,陈明回头对驾车的仆夫道:“赵德全,你解下一匹马,随我进宫一趟。”
赵德全闻言,利落地解下一匹白马。
他翻身上马的动作干净利落,丝毫不见一般太监的迟滞笨拙之态。
赵德全跟在陈明身后半步,两人策马穿过繁华街市,马蹄声淹没在金陵城的喧嚣中。
抵达皇城根下,两人下马步行,入得宫中。
路上,陈明已从侍者的口中得知,太后和皇上如今都在王府。
行至文渊阁,陈明坐在案前,饶有兴致地向身前之人询问道:“赵公公,我大虞的皇宫如何?”
赵德全正色回应,“禀王爷,苍茫古朴,巍峨壮观。”
陈明微微颔首,“公公既投我大虞,再用旧名恐怕不妥。”
赵德全心领神会,“还请王爷赐名!”
陈明招了招手,让其走到自己身畔,他大笔一挥,写下“郑和”二字,“给你一支船队,下西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