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零五章: 江湖归处
凌羽将最后一把竹椅摆在梅树下时,惊蛰的雨刚停。水珠从梅枝的新叶上滚下来,砸在青石板上的水洼里,漾出细碎的圈,像极了北境冻土下融化的雪水,带着股钻心的凉,却藏着破土而出的劲。身后传来苏瑶的笑声,混着药碾转动的咯吱声,在湿漉漉的空气里漫开来:“茶泡好了,用的是去年北境寄来的雪水。”
他直起身捶了捶后背,旧伤在阴雨天总像被水泡胀的木楔,卡在骨缝里隐隐作痛。指尖划过竹椅的纹路,这是他花了三个月编的,竹条里掺了北境的胡杨枝——是赵虎开春时托商队带来的,说“这木头经冻,能抵江南的潮气”。椅面的竹篾编得密,像张铺开的网,能接住梅树落下的花瓣。
“若雪在教孩子们包药囊呢,”苏瑶端着茶盘从药房出来,鬓角的狼毫簪沾了点药粉,簪尾的红绳被雨水浸得发亮,“说要把北境的艾草和江南的薄荷混在一起,挂在学堂的窗上,能驱邪。”
凌羽接过青瓷杯,茶汤里浮着片向日葵花瓣——是毒蝎从北境寄来的干花,附信说“这花经了雪,泡在茶里有股太阳的味道”。他忽然想起北境的春天,比江南的来得烈,雪一化就刮起沙尘暴,却能在一夜之间让苜蓿草铺满荒原,绿得让人睁不开眼——像极了老将军常说的话:“狠日子里长出的东西,才更有嚼头。”
“柳姨把北境的奶皮子蒸成了糕,”苏瑶往他碟子里放了块点心,糯米的白混着奶黄,像极了江南的月光落在北境的雪上,“说要就着这雨喝,才算应了‘春寒赐浴华清池’的景。”
凌羽咬了口奶糕,甜香里裹着北境的膻,像当年在漠北军营,苏瑶用行军锅煮的奶茶,茶里飘着沙砾,却暖得能焐热冻僵的手指。他望向学堂的方向,白若雪的声音顺着雨丝飘过来,软软糯糯的,教孩子们唱那首混了南北调子的民谣:“北境的雪,江南的梅,落进同个春……”
孩子们的跟唱声七零八落,却透着股让人踏实的热闹。虎头的破锣嗓子最显眼,唱到“同个春”时总跑调,惹得白若雪拿着竹教鞭敲他的手心——那教鞭上的五彩绳又添了新花样,缠了圈北境的驼毛,是毒蝎托人带来的,说“这毛暖和,能护着孩子的手”。
“张屠户家的船到码头了,”柳依从巷口跑进来,布裙上沾着泥点,像朵从雨里捞出来的芍药,“带来了北境的新茶,还有赵虎的信,说毒蝎的药铺在北境开了分号,专门给牧民治风湿。”
凌羽接过信纸,赵虎的字迹还是那么硬,却在末尾画了个咧嘴笑的太阳,旁边歪歪扭扭写着“毒蝎这小子,给孩子看病比当年下毒还认真”。信纸里夹着片北境的新叶,边缘带着锯齿,像极了毒蝎当年用的毒针,却没了那股让人胆寒的狠。
“他还说,想在秋收后带北境的孩子们来江南,”柳依往梅树根部培土,指尖的泥沾在新发的芽上,“说要让他们看看苏姨的药田,尝尝柳姨的奶糕。”
凌羽望着梅树的新叶,雨珠在叶尖晃出细碎的光。他想起毒蝎当年在黑风寨,用活人练毒的狠劲,眼里的冷像北境的冰碴。如今却在信里写“孩子们的手嫩,抓药时得轻着点”,这世间最锋利的,从来不是刀刃,是日子磨出的温柔。
雨又下了起来,淅淅沥沥的,打在竹椅上沙沙作响。孩子们跑到屋檐下躲雨,手里举着刚做好的药囊,北境的艾草香混着江南的薄荷味,漫了满院,像场跨越山河的拥抱。白若雪把药囊分发给大家,指尖划过虎头的药囊时,忽然红了眼眶——那上面绣的向日葵,针脚歪歪扭扭,是毒蝎在狱中练了半年才绣成的。
“先生,毒蝎大叔什么时候来啊?”虎头举着药囊蹦蹦跳跳,小脸上沾着雨珠,像只刚从北境雪地里滚过的花猫。
凌羽摸了摸他的头,这孩子耳后的疤痕早已淡成浅白,却总让他想起当年在黑风寨地牢,那个攥着发霉饼子的小丫头。“快了,”他指着梅树的新叶,“等这叶子长得比你的手掌大,他就来了。”
苏瑶的药碾又转了起来,咯吱声混着雨声,像首没谱的曲子。药房的窗台上,《南北草药图谱》摊在那里,苏瑶刚补画了北境的蒲公英,旁边是毒蝎添的江南的车前草,根须缠在一起,像对亲姐妹。图谱的夹页里,夹着孩子们画的画,有北境的胡杨林,有江南的桃花坞,还有凌羽他们四个坐在梅树下的身影,被涂得五颜六色,像块浸了阳光的糖。
柳依在厨房煎鱼,鱼油的香顺着风飘过来,压过了药香。她用的锅还是当年在北境行军时的铁锅,锅底的烟垢厚得像层铠甲,却能煎出江南的甜。凌羽望着那口锅,忽然想起老将军说的“江湖归处”,不是功成名就的戏台,是能煎鱼、能碾药、能听着孩子哭闹的屋檐。
午后的雨停了,阳光从云缝里钻出来,照在梅树的新叶上,亮得像撒了层金。凌羽坐在竹椅上,看着苏瑶在药田除草,柳依在厨房蒸糕,白若雪领着孩子们放风筝——风筝的一面画着北境的星空,一面画着江南的星图,竹骨是他用胡杨枝削的,线轴缠着南北的丝线。
风筝飞过梅树梢时,孩子们的欢呼震落了新叶上的雨珠。凌羽低头时,看见竹椅下的泥土里,钻出株小小的苜蓿草,是去年从北境带来的草籽,被雨水泡得发了芽,绿得能掐出水。草叶上的露珠,映出整个院子的模样,有药田的绿,有厨房的烟,有孩子们的笑,还有他和苏瑶、柳依、白若雪的身影,像幅被岁月泡得温润的画。
他忽然明白,所谓“兵王”“战神”“龙王”的传奇,从不是某场战役的胜利,也不是某块军功的荣耀。它是北境的向日葵,是江南的茉莉花,是孩子们手里的药囊,是跨江而来的书信,是把所有的刀光剑影,都熬成了梅树下的茶,药碾里的香,风筝上的画,是让每个平凡的日子,都透着股安稳的甜。
远处的江面上,商队的船正解缆起航,船头堆着寄往北境的包裹,里面有苏瑶的药种,柳依的糕方,白若雪的书信,还有凌羽编的竹篮。船帆鼓满了风,像只展翅的鸟,载着江南的暖,驶向遥远的北境。
凌羽端起茶杯,向日葵花瓣在茶汤里打着转,像颗小小的太阳。他望着梅树的新叶,望着药田的绿,望着孩子们的笑,忽然觉得这就是最好的江湖归处——不是刀光剑影的戏台,是柴米油盐的屋檐;不是名垂青史的碑,是岁月静好的人间。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