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墨的指尖在红木桌面上敲击着,一下又一下,仿佛敲击在在场每个人的心头。
雷诺播放的录音里,年轻队员带着试探的声音清晰可闻,如同喜马拉雅山顶呼啸的寒风,让人不寒而栗。
“七十二小时……”楚墨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绝,“够了。”
一周后,当李哲怀揣着“破晓芯片”,以及盖着五所高校鲜红公章的技术鉴定书,信心满满地走进专案组会议室时,他感受到的不是期待,而是四面八方涌来的质疑,像一张无形的大网,要把他和他手中的希望扼杀在摇篮里。
“鉴定机构不具备国家级资质。”
“南方协约oS未列入国家认可名录。”
每一句话都像一把锋利的刀,毫不留情地刺向“破晓芯片”的合法性。
一位头发花白的资深评审,语气里带着毫不掩饰的轻蔑:“一个在牧民帐篷里造出来的芯片,凭什么算数?”
李哲握紧了手中的芯片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怒火,沉声道:“我请求现场演示。”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李哲身上。
他从带来的公文包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台平板电脑,这台平板其貌不扬,但内部却预装了专门为“破晓芯片”定制的“南方协约oS”。
紧接着,他又拿出一个便携式显微镜,连接到平板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李哲的声音平静而有力,“现在,我将向大家展示‘破晓芯片’的金线焊接细节。”
随着他的操作,平板屏幕上出现了一幅放大的芯片图像。
在显微镜的放大下,那些细如发丝的金线清晰可见,每一根都精准地连接在芯片的触点上,没有任何瑕疵。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低低的惊叹声。
李哲并没有停下,他继续操作着平板,调出了斯里兰卡、喀布尔两地同步复现的日志链。
大屏幕上,三十个节点的时间戳严丝合缝,精确到了毫秒。
“这是‘破晓芯片’在不同地区的运行日志。”李哲解释道,“大家可以看到,即使在网络环境恶劣的地区,‘破晓芯片’依然能够稳定运行,并且能够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会议室里陷入了短暂的寂静,所有人都被眼前的事实所震撼。
他们没有想到,这个在“牧民帐篷里”诞生的芯片,竟然拥有如此惊人的性能和可靠性。
而这,仅仅是楚墨计划中的一部分。
早在预料到官方认证可能受阻时,楚墨就已暗中部署。
白天秘密协调“南方协约教育节点网”,一场声势浩大的“全球见证验证行动”悄然展开。
三十七个国家的技工,在同一时段,使用本地设备,运行同一组测试脚本。
这些脚本经过精心设计,能够全面评估“破晓芯片”的各项性能指标。
测试结果自动上传至公共区块链平台,确保数据的透明性和不可篡改性。
二十四小时内,超过两万条可追溯的验证记录如潮水般涌来,汇聚成一份无可辩驳的证据。
楚墨将这份报告命名为《分布式共识报告——人民的认证》。
他将报告通过外交渠道抄送至联合国科技伦理委员会,向全世界宣告“破晓芯片”的诞生。
欧盟某观察员在私下场合评论道:“他们没等我们发许可证,自己建了考场。”语气中带着一丝惊讶,一丝无奈,还有一丝敬佩。
然而,来自体制内部的阻力依然存在。
赵婉清,这位执着而富有正义感的独立调查记者,设法获取了一份内部会议纪要。
纪要显示,某部委正在酝酿一项名为《新兴技术实体登记管理办法》的政策。
赵婉清敏锐地意识到,这项政策的实质,是将所有非体制背景的技术项目纳入“风险清单”监管。
一旦这项政策出台,“破晓芯片”的未来将充满不确定性。
她立即联系了伊万·彼得罗维奇,试探毛熊国对这项政策的看法,以及是否会支持类似的国际标准。
伊万的回应十分谨慎,他没有明确表态,但透露俄方正在起草一项反制提案:“技术成果不应因其诞生地而被剥夺权利。”
楚墨根据伊万的暗示,迅速调整策略。
他指示飞鱼联络巴西与南非驻华使馆科技参赞,积极推动形成“南方国家技术互认倡议”的雏形。
“我们要建立自己的规则,不能让别人牵着鼻子走。”楚墨在电话里对飞鱼说道,语气坚定而自信。
与此同时,在杭州华芯科技总部,白天正带领团队进行最后一次“蜂巢镜像”完整性校验。
这是“破晓芯片”正式移交前的最后一道防线,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突然,系统发出了刺耳的警报声。
斯里兰卡中继站信号中断长达十八分钟!
数据恢复后,数据包序列出现了微小的错位。
白天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
他没有立即上报,而是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仔细分析数据。
他调用备用频段,回溯比对数据包,终于发现了端倪。
阿努拉曾手动切换至短波广播模式传输补丁!
白天立刻意识到,斯里兰卡中继站可能遭到了攻击。
阿努拉在紧急情况下,利用短波广播传输补丁,虽然暂时保全了节点安全,但也留下了隐患。
他立刻编写了一段兼容性修复脚本,并将脚本伪装成“气象数据偏差修正程序”,反向推送至斯里兰卡终端。
这个举动既修复了数据包的错位,又避免触发外部监控系统的异常检测阈值。
做完这一切,白天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破晓”的曙光,就在眼前。
深夜,国家审计署经济责任审计处处长李哲独自一人留在办公室。
他面前堆满了关于“破晓芯片”的资料,其中一份泛黄的文件格外引人注目——那是最初的项目申请报告,一份被尘封在“时间胶囊”里的原始证据。
他缓缓打开文件,一行行字迹映入眼帘……
李哲的指尖摩挲着那份泛黄的项目申请报告,昏黄的灯光下,纸张的纹理如同老树盘根般沧桑。
他眯起眼睛,试图从一张模糊的照片背景中捕捉更多的信息。
那是一张“破晓芯片”早期封装测试的照片,角落里,一个几乎被忽略的铭牌,此刻却如同夜空中骤然闪现的星辰,吸引了他的全部注意力。
那铭牌上的文字,是某军工企业的实验室编号。
李哲的心跳陡然加速,他立刻调出“破晓芯片”的封装模具资料,将磨损特征与照片进行比对。
一种难以置信的吻合感瞬间击中了他——几乎完全一致!
他像一头嗅到血腥味的猎犬,迅速调取该单位近三年的设备采购清单。
密密麻麻的条目在他眼前飞速滚动,最终,一笔“特种精密压合机”的采购记录,如同黑暗中的利剑,直刺他的眼帘——流向不明!
李哲的呼吸变得急促起来,他预感到自己已经触碰到了一个惊天的秘密。
正当他准备进一步深挖,电脑屏幕骤然黑屏,死一般的寂静笼罩着整个房间。
U盘接口处,一抹诡异的红光闪烁不定,仿佛某种警告。
他猛地拔掉所有外设,警惕地盯着那台漆黑一片的显示器,仿佛一只蛰伏的野兽。
雨滴敲打着窗户,发出“噼啪”的声响,如同某种加密的摩斯电码,在寂静的夜里回荡。
“他们怕的不是假货,”李哲的声音低沉而沙哑,仿佛自言自语,又像是对黑暗中的敌人发出的警告,“是真货……有了名字。”
李哲起身,走到窗边,外面雷声大作,闪电划破长空。
雨夜,昆明方向,危机四伏。
李哲紧锁眉头,将那份揭露真相的文件加密成一个压缩包,又反复确认了几遍密码强度。
他知道,这东西一旦泄露,自己绝无生还可能。
但他更清楚,事关国家命脉,绝不能让那些窃国之贼得逞。
他深吸一口气,从抽屉里摸出一个老旧的U盘,将压缩包拷贝进去,然后用打火机烧掉了所有纸质文件,不留一丝痕迹。
“噼啪……”雨点敲打玻璃的声音,仿佛死神的脚步,越来越近。
李哲不敢耽搁,立刻拨通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号码。
“是老周吗?我是李哲。帮我办件事,找绝对可靠的人,送到昆明实验室,交给……交给一个叫白天的人。”
电话那头的老周沉默片刻,声音低沉有力:“放心,我安排。”
挂断电话,李哲走到窗边,看着瓢泼大雨,心中默默祈祷:“老伙计,这次,就看你的了。”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西南边陲,一列满载货物的列车正缓缓驶出站台。
昏暗的车厢里,一个穿着铁路制服的中年男人,正襟危坐。
他是老周的战友,一名经验丰富的押运员。
他不动声色地检查着手中的包裹,表面标注着“地质样本”,里面却藏着一块微型固态硬盘,承载着足以颠覆棋局的关键信息。
突然,他感觉到了一丝异样。
透过车窗,他看到一辆黑色轿车,如同幽灵一般,紧紧跟随着列车。
“妈的,还是被盯上了!”他暗骂一声,心中警铃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