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即将抵达曲靖站。
站台上,周建民(老周)早已等候多时。
他穿着朴素的工装,混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毫不起眼。
他锐利的目光扫视着四周,很快锁定了目标——那名押运员。
两人眼神交汇,心领神会。
列车缓缓停靠,周建民趁着搬运工卸货的混乱,迅速靠近押运员。
“东西呢?”他压低声音问道。
押运员递过包裹,急促地说:“被盯上了,小心!”
周建民接过包裹,不动声色地混入搬运队伍中。
他熟练地操作着货运调度系统,故意制造了一起“误装车”的假象,将包裹混入一列开往越南的跨境集装箱班列。
跟踪者显然没有料到这一招,眼睁睁地看着包裹被运往错误的方向,气得暴跳如雷。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真正的“地质样本”,早已被另一名押运员悄悄带出站区,送往安全的地点。
一场惊心动魄的“狸猫换太子”,在夜幕的掩护下,悄然完成。
几天后,杭州,华芯科技总部。
楚墨面色凝重地看着手中的设备比对报告,那一行行冰冷的数字,如同利刃般刺痛着他的神经。
“果然,‘破晓芯片’的封装工艺,与军工单位流失的压合机完全匹配。”他喃喃自语,
雷诺站在一旁,语气低沉:“老板,要不要立刻曝光他们?”
楚墨摇了摇头,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不,没那么简单。直接曝光,只会打草惊蛇,让他们有借口抵赖。”
“我们要做的,是让他们自己露出马脚,让他们无处遁形!”
他立刻指示白天,组织一次“逆向溯源演示”。
在一个高度保密的实验室里,三位非关联的第三方工程师,被邀请参与一项特殊的任务——在封闭的环境中,仅凭“破晓芯片”的实物和一些通用的工具,逐步拆解分析其制造路径。
整个过程被全程录像公证,并邀请了央视科技频道的记者旁观。
工程师们聚精会神地研究着芯片的每一个细节,一丝不苟地记录着数据。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气氛紧张而凝重。
突然,其中一位专家指着芯片模具上一个细微的压痕,惊呼道:“这……这只能是xx厂的老型号压合机才能留下的印记!”
楚墨嘴角露出一丝微笑,他缓缓抬起手,按下了录制终止键。
“现在,谁才是山寨?”他平静地问道,声音却掷地有声。
与此同时,莫斯科。
伊万·彼得罗维奇,俄罗斯驻沪科技参赞,带着最新的消息来到了华芯科技。
“楚先生,我国政府将在下周的联合国科技理事会会议上,正式提议设立‘技术起源多样性保护机制’,明确反对以‘出生地’为由封锁创新成果。”
他顿了顿,语气加重:“更重要的是,我们愿意提供卫星图像佐证,贵公司幽灵工厂所用的太阳能阵列为市售民用型号,并非军事设施。”
“伊万先生,感谢贵国政府的支持。我代表华芯科技,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他立刻授权萨米尔,制作新版纪录片《真货的名字》,聚焦全球十二个“从废料中重生”的微型工坊。
他要让全世界看到,创新并非少数人的专利,而是属于每一个有梦想的人。
夜深了。
白天依然在实验室里忙碌着,他正在调试“南方协约操作系统”的新版本。
突然,他发现了一个隐藏的分区。
里面只有一段极简的代码:
“来自:mhK01实验室 \/\/ 致:任何坚守光明的人。”
他反复验证,确认这是原始开发者的手动签名,未经过自动化编译。
这行代码,仿佛穿越时空,带着开发者最后的希望,传递到他的手中。
他将这段代码命名为“第一行诗”,并提议将其刻入下一代芯片的物理结构层。
楚墨默然良久,缓缓点了点头:“让后来者知道,光不是谁赐予的,是有人不肯放手。”
让所有人都知道,希望的火种,永远不会熄灭。
深夜,万籁俱寂。
楚墨站在杭州数据中心顶层,望着城市灯火渐次亮起。
手机震动。
夜风裹挟着细雨,拂过楚墨略带倦意的脸庞,带来一丝清冽。
杭城璀璨的灯火在他眼底汇聚成一片星河,却无法驱散他眉宇间那抹挥之不去的凝重。
手机嗡嗡作响,屏幕上跳跃着“北极狐”的加密消息:“mhK003已接入极地观测网络,稳定运行168小时。”楚墨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极地观测站的成功部署,意味着“破晓计划”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然而,这丝喜悦还未来得及扩散,数据中心那块巨大的电子屏幕突然闪烁起来,刺耳的警报声瞬间打破了夜的宁静。
屏幕上,国家专利局官网的页面被醒目地置顶,一行行文字如同利刃般直刺楚墨的眼球:“凌晨三点上线一批新受理项目…一种基于边缘环境的分布式晶圆封装方法…申请人:李哲(代)…发明人:空白。”
楚墨的目光死死锁定在那个触目惊心的“空白”之上,仿佛要将它穿透。
四周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压得人喘不过气。
他能感受到雷诺的呼吸变得粗重,甚至能听到飞鱼高跟鞋敲击地面的细微声响。
“好手段。”楚墨喃喃自语,声音低沉而冰冷。
他抬手,慢慢地揉捏着眉心,仿佛要将所有的思绪都揉成一团。
“看来…有些人,是真的坐不住了。”
他转过身,看向雷诺,眼神锐利如刀:“通知下去,所有核心成员,五分钟后会议室集合。” 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是,老板!” 雷诺声音洪亮,转身快步离去。
楚墨再次将目光投向屏幕,那条“空白发明人”的受理记录,像一枚冰冷的鱼钩,深深地刺入了他的心中……
楚墨的目光仿佛要将屏幕上的“空白”二字洞穿但这扇门并非牢不可破,一旦不能迅速补全“技术出身”的完整链条,它随时可能被以“程序瑕疵”为由重新封死。
“雷诺!”楚墨的声音低沉而迅速,“立刻通知白天,五分钟后会议室集合!”
雷诺应声而去,脚步声在空旷的数据中心里回荡,带着一丝紧张。
五分钟后,华芯科技的核心成员齐聚会议室。
楚墨站在投影屏幕前,指着那条“空白发明人”的受理记录,目光扫过众人。
“看来,有些人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入场了。”他的声音里听不出喜怒,却带着一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
“老板,我们怎么办?”飞鱼率先打破沉默,她的声音带着一丝焦虑,显然也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
楚墨深吸一口气,“启动‘源流重建计划’!”他斩钉截铁地说道,“我们要把‘破晓’的来龙去脉,清清楚楚地摆在所有人面前!”
白天推了推眼镜,略带疑惑地问道:“楚总,具体怎么做?”
“调取星火计划三年来所有培训日志、设备调试影像、跨国协作通信存证,按时间轴重构‘mhK系列芯片’的演化谱系。”楚墨的语气坚定,“每一帧画面、每段代码提交记录,都将作为‘集体发明’的证据链锚点。”
雷诺在一旁补充道:“我会安排技术团队,对所有数据进行溯源分析,确保万无一失。”
楚墨点了点头,看向白天。
“白天,你是技术负责人,这件事由你全权负责。记住,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证明‘破晓’的合法性,更要让所有人看到,这是一群有理想、有担当的中国工程师,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奇迹!”
“明白,楚总!”白天挺直腰板,
与此同时,国家审计署,经济责任审计处。
李哲坐在办公桌前,神情平静地整理着文件。
这些天来,他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来自各方面的质疑和阻挠,几乎让他喘不过气。
但他始终坚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民族的未来。
他拿起电话,拨通了一个号码。
“喂,王组长,我这里有一份补充材料申请,希望能够提交到专案组。”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略带迟疑的声音。
“李处长,现在这个节骨眼上,你还要提交补充材料?是不是不太合适啊?”
李哲语气坚定地说道:“王组长,这份材料非常重要,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破晓芯片’的真实情况,从而做出更加客观公正的判断。”
“好吧,我尽量帮你争取。”王组长无奈地叹了口气,“不过,你也要做好心理准备,这次的阻力可能会很大。”
“谢谢你,王组长。”李哲挂断电话,脸上露出了一丝苦笑。
他知道,接下来的路,注定不会平坦。
在随后的专案组会议上,李哲提出了补充材料申请,要求将“破晓芯片”纳入“流失技术再生案例”专项研究范畴。
他的理由是,“破晓芯片”的技术来源复杂,涉及到多个国家和地区,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此举看似退让,实则换道进攻——一旦归类为“国有资产的技术回流”,其合法性便不再取决于生产地点,而在于是否实现价值修复。
他的提议,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
“李哲同志,你这是什么意思?”一名保守派专家当场质疑,“谁给你权力定义什么是‘修复’?你这样做,是不是想为‘破晓芯片’开脱罪责?”
李哲平静地回应道:“是昆明实验室的比对报告,是三十个共治节点的同步验证,是那个藏在牦牛铃铛里的春天。”
会场顿时陷入一片沉默。
所有人都被李哲的话所震撼,他们没有想到,李哲竟然会对“破晓芯片”如此了解,甚至连那些细节都了如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