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在莫斯科的一间办公室里,俄罗斯驻上海科技参赞伊万·彼得罗维奇正站在巨大的电子地图前,眉头紧锁地盯着屏幕上显示的一系列数据。
“该死的,这些美国佬的动作真快。”他低声咒骂了一句。
他刚刚收到俄方卫星发来的情报,显示在东南亚某岛国新建了一座高度戒备的电子侦听基地,疑似用于定向打击南线通信。
伊万深知,一旦这座基地投入使用,将会对“星火计划”造成巨大的威胁。
他犹豫了一下,拿起电话,拨通了楚墨的号码。
“楚,我有一个不太好的消息要告诉你……”
挂断电话后,楚墨的脸色变得异常凝重。
他立刻召集了团队的核心成员,商讨应对之策。
“看来,我们必须采取一些行动了。”楚墨沉声道,“萨米尔,你立刻联系相关渠道,向该国二十所大学匿名捐赠一批‘开源硬件学习包’,记住,一定要匿名,不要留下任何把柄。”
萨米尔点了点头,立刻开始着手安排。
几天后,一批批“开源硬件学习包”被陆续送到了那二十所大学。
学生们很快被这些新奇的设备所吸引,他们利用这些模块,搭建起了各种各样的实验平台。
其中,一些对无线电技术感兴趣的学生,将这些模块改装成了业余气象监测网,频繁占用目标频段发送无关数据。
外方的监听系统日均捕获十万条无效信息,数据分析师们被搞得焦头烂额,根本无法从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
最终,他们不得不重新评估投入产出比,暂时搁置了对南线通信的监听计划。
真正的变化在于,让真实变得不像真实,诱敌深入,方能出奇制胜。
深夜,楚墨独自一人站在办公室里,他走到巨大的全球节点地图前,目光在那些闪烁的光点上缓缓移动。
一个个计划在他的脑海中逐渐成型……深夜,楚墨的目光如鹰隼般锐利,扫视着那张巨大的全球节点地图。
曾经密集如星海的光点,此刻像是被狂风吹散的蒲公英,变得稀疏而黯淡。
取而代之的,是地图上无数微弱却稳定的脉冲信号,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倔强地分布在偏远村落的土坯墙边,流动帐篷的帆布褶皱里,还有那摇曳的渔船甲板上。
雷诺低沉的声音在寂静的房间里响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根据最新流量分析,超过七成的真实通信已经转入了‘静默广播模式’,所有节点依靠每日凌晨三点的十五秒心跳同步。漂亮国那些家伙,恐怕还在对着一堆无效数据抓耳挠腮呢。”
楚墨凝视着屏幕,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富有节奏感的闷响,像是指挥一场无声的战役。
他能感受到,一股蓬勃的生命力正从华夏的每一个角落涌动而出,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
“启动‘薪火计划’。”楚墨的声音坚定而充满力量,像是划破夜空的闪电,“把最后一套完整‘微核主控镜像’,刻进一块普通的U盘,寄给那个西藏牧童。”
窗外,一抹鱼肚白悄然爬上天际,驱散着最后一丝黑暗。
楚墨转过身,背对着那片即将迎来黎明的土地,喃喃自语:“这次,我们不教他们怎么做,只告诉他们——可以做。”
他走到桌边,拿起一支笔,在一张便签纸上写下了一个地址。
“无需任何说明文档,无需任何启动引导程序。”他将便签纸递给雷诺,眼神中闪烁着一种近乎疯狂的期待,“这团火,终将燎原。”
楚墨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俯瞰着这座灯火辉煌的城市。
夜风裹挟着细微的水汽,拂动他额前的碎发,让他显得更加深邃莫测。
听到白天略带担忧的询问,他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语气平淡而笃定:“如果他知道问题在哪,自然会找到答案;如果不知道,就算我们手把手地教,也是徒劳。”
他拿起那枚已经封装好的U盘,指腹摩挲着略显粗糙的金属外壳。
最终,他示意雷诺拿来激光雕刻笔,在U盘并不显眼的一面,刻下了一行小字:“来自一个相信你的人”。
楚墨相信,真正的知识与力量,并非源于灌输,而是源于求知的渴望和探索的勇气。
他要做的,仅仅是点燃这棵火种,让它在渴望的沃土中,自由生长。
发货单上,品名被填写为“科普教具”,收货地址是遥远的藏北高原,一个偏僻的牧区。
U盘将通过邮政的普通渠道寄出,没有加急,没有特殊标识,就像一颗微不足道的尘埃,投入茫茫宇宙。
与此同时,在帝都一间略显拥挤的办公室里,国家审计署经济责任审计处处长李哲,正在一场气氛压抑的专案组会议上,阐述着他酝酿已久的“技术正当性倒置理论”。
李哲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目光扫过一张张面无表情的面孔,略带激动地说道:“我们一直以来的逻辑是,创新者必须证明其技术的安全性、合法性,才能被允许应用。但这本身就是一种本末倒置!我们应该反过来,由监管者来论证,为何要禁止一项技术的发展!”
他顿了顿,加重语气:“现在全国已经有超过六百个备案的‘微核教学应用点’,涵盖水利、医疗、交通等领域。这些应用点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涌现,解决了大量实际问题。除非你能拿出确凿的证据,证明它们有害,否则,任何形式的禁止,本身就是对创新和发展的阻碍,甚至可以说是违法!”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只有李哲略显急促的呼吸声在回荡。
他的话就像一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阵阵涟漪。
要知道,在座的各位都是身经百战的专家,他们习惯了用怀疑的眼光审视一切新兴事物,习惯了将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
但李哲的理论,却颠覆了他们固有的认知,让他们一时语塞,无法找到有效的反驳。
甚至连那些立场最为保守的专家,也无法当场提出反对意见。
因为李哲的论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大量翔实的数据和案例分析之上。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沉默像一块巨石,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而在千里之外的云南,周建民正带领着一支技术团队,在一座偏远的山区小镇,协助当地政府建设新的“申报示范点”。
他穿着沾满泥土的工作服,脸上挂着憨厚的笑容,熟练地指导着工人们安装调试设备。
趁着休息的间隙,周建民悄悄地将一台老旧的笔记本电脑,留在了镇上的技校教室里。
这台电脑里,安装着一套未加密的“南方协约oS”离线百科,包含了大量关于微核技术的资料。
一周后,当周建民再次来到这所技校时,眼前的一幕让他惊喜不已。
原本空荡荡的教室里,坐满了认真学习的学生。
他们围着十几台电脑,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着,屏幕上滚动着一行行代码。
技校的老师告诉他,自从发现了那台电脑里的资料后,学生们就像着了魔一样,废寝忘食地学习。
他们不仅将资料复制到了所有的电脑上,还自发地开发出了傣语界面插件,方便当地学生使用。
更令人意外的是,有几个学生利用这些资料,成功修复了一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国产数控机床。
这台机床已经报废多年,一直被堆放在仓库里,原本以为再也没有机会重见天日。
周建民用手机拍下了这一幕,然后将照片传回了华芯科技的总部。
他在照片下面配了一行文字:“他们不需要领袖,只需要一把钥匙。”
他相信,只要给予他们机会,他们就能创造出无限的可能。
与此同时,在平均海拔超过四千米的青藏高原上,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野外工程师张立诚,正带领着一支科考队,进行一项关于冰川融化的研究项目。
一天,当他们在牧区进行实地考察时,张立诚意外地遇到了一位年轻的藏族牧童。
这位牧童名叫扎西,他皮肤黝黑,脸上总是带着灿烂的笑容。
他热情地邀请张立诚他们到他家做客,并向他们展示了一件他自己制作的“宝贝”。
那是一台用太阳能板供电的自制设备,外壳是用废旧的塑料桶改造而成,看起来有些简陋,但屏幕上显示的,赫然是“微核系统”的主界面。
扎西兴奋地告诉张立诚,自从收到那个神秘的U盘后,他就对里面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自学了基础编程知识,并结合网上搜集到的零散资料,硬是还原出了微核系统的核心功能。
他还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为系统添加了一个牦牛放牧轨迹追踪模块。
这样,他的阿爸就不会再因为找不到牦牛而发愁了。
张立诚被扎西的才华和毅力深深地感动了。
他用手机录下了扎西演示设备的视频,却没有立即上传到网络上。
他写了一段文字,附在视频的后面:“有些成长,应该先属于自己。”
他认为,扎西的成就,不应该被过早地曝光在聚光灯下,而是应该让他尽情地享受探索的乐趣,自由地发展。
夜幕降临,张立诚躺在帐篷里,望着帐篷顶上闪烁的星光,久久无法入睡。
他打开手机,将扎西的视频,通过加密通道,发送给了楚墨。
屏幕上显示着“发送成功”的字样,但他却没有收到任何回复。
不知道楚墨看到这段视频后,会作何感想?
他关掉手机,闭上眼睛,慢慢地进入了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