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31日,凌晨2:20,香江湾仔。
一辆外观普通的商务车缓缓驶入湾区多媒体交流大厦的地下停车场,车门打开,一名青年快步走下车,低着头,迅速走入大楼一侧的“共享创意空间”。
他叫林谦,香江本地网络博主,拥有一个匿名账号“秩序之外”,粉丝数约20万。表面上他发布电影评论、城市观察、心理学短评,但镜像系统识别出其账号内容中存在高频率的“制度疲软”“青年群体对抗”语义链条。
今晚,他并不是来创作视频的。
而是来参加一个线下匿名组织者召集的“共识发酵”聚会。
空间内灯光昏黄,六七个年轻人围坐一圈,面前摆着便携投影仪,屏幕上赫然是一段无头视频剪辑,画面内容是一位女孩在立法会门前高举标语,被警察带走,字幕则是:“我们不能再沉默。”
“这段视频,将成为我们下一波传播的‘爆破点’。”主讲人压低声音。
他叫沈简,本地某高校新闻系毕业,曾就职于某外媒驻港分社,后离职“创业”,现在的身份是一家“数字公民实验室”的创办人。
“香江太久没有真正的舆论引爆点了。”沈简目光扫过众人,“这次,我们要制造一个‘青年被迫反击’的感知真实。”
林谦抬头:“可……这段视频是旧的,2016年那起误会,最后还澄清了。”
“谁在乎真相?”沈简冷笑,“我们要的是情绪流转,不是事件本身。”
他缓缓举起手机,屏幕上是一张策略图,上面写着:
第一阶段:旧案影像再剪辑
第二阶段:匿名账号话题共振
第三阶段:短视频剧情模拟引导
第四阶段:线下高校共鸣会联动
“我不需要你们成为英雄,只需要你们成为鼓动者。”
“当声音足够大,就没有人再问谁对谁错。”
空间里短暂沉默,随即是点头与默契的微笑。
—
与此同时,香江星盾系统的屏幕上,红色警示条闪烁。
“赵主任,发现内容链新变种。”
值班分析员抬头,语气急促:“刚刚上传的剪辑视频,在25分钟内被11个匿名账号同步转发,并加入二次字幕注解,转发后再次被转发……呈现出典型的‘多层渗透诱导’结构。”
赵灵蹙眉:“沉简的网络Id出现了吗?”
“出现了,他的另一个账号‘未来之下’刚刚评论说:‘也许青年只能用沉默证明存在。’”
“锁定账号链,全路径追踪。立刻向凡星技术组请求AI干预模型支持。”赵灵果断下令。
—
凌晨3:00,李晓薇接到赵灵电话,一边披衣起身一边说:“我半小时内到系统室。”
10分钟后,李一凡的电话也响了。
听完内容,他在床头沉默了几秒,然后只说了五个字:“启动守夜人计划。”
—
上午9:00,香江办战略会议室。
李一凡站在会议屏前,背后是刚刚导出的“极端情绪传播模型图”。
“从五月初到现在,三周内共有58条视频内容出现‘叙事逆转型加工’,其中42条涉及青年议题,近30%触及警务执法与公权力合法性。”
他缓缓扫视全场:“鼓动者已经浮出水面。”
“但问题不是他们说了什么,而是——我们没来得及说。”
“守夜人计划,从今天开始,全面展开。”
会议室内,众人心头一凛。
这是李一凡首次提出的“极端风险前置防控机制”,代号“守夜人”。
目标非常明确:
? 第一,提前识别“情绪爆点”素材来源;
? 第二,布局“情绪调和者”账号引导讨论走向;
? 第三,打造“同理对话剧场”Ip内容,避免二元对立;
? 第四,线下调研团队进驻校园,锁定“潜在鼓动节点”人物;
? 第五,建设“迷雾破译”短视频栏目,以真实还原逐步逆转叙事
—
李晓薇补充:“我已经协调Vblog平台,将在搜索页显着位置上线‘我们与城市’系列视频,第一期讲一个16岁少年的香江市政见习日记。”
“我们让青年知道,他们不是被系统抛弃的对象,而是这个社会的主人。”
“下一期,讲一个基层社区警员和学生义工的共同救援故事。”
赵灵则安排:“镜像系统将在本周内推送‘城市情绪图谱’测试问卷至三大高校,试图锁定情绪易感群体。”
李一凡点点头:“还不够。”
“我要他们知道——不是只有对抗,才有改变;不是只有愤怒,才有力量。”
“我们要讲一个新的故事。”
—
当天傍晚,Vblog平台上线一条视频。
标题是:《那天,我在议事厅楼下捡到一封信》。
视频只有两分钟,是一位青年男孩朗读一封写给“香江未来”的信。信里没有口号,只有犹豫与思考:
“如果我对这个世界有不满,我该不该选择摧毁?”
“如果我还有希望,我会不会选择去建设?”
画面最后,是男孩看着远处议事厅的背影,低声说了一句:
“也许,明天会不一样。”
视频上线24小时内,播放量突破两百万,点赞超过40万。评论区许多青年留言:
“我从没想过,我们可以用这样安静的方式说话。”
“谢谢你,让我知道还有选择。”
—
夜深,李一凡回到办公室,手机弹出一条推送:
【香江大学学生自治会,宣布暂停所有“公共讨论论坛”,将组织“城市调研月”活动,邀请社区代表进校园交流。】
他默默看着这条消息,久久没有说话。
他知道,这还远不是终点。
但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总要有人,先点燃第一盏灯。
而他要做的,不只是点燃,还要守住这微光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