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祯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久久方才回过神,打开第二道奏折,乃是包拯为众将请功。
此次大获全胜,赵祯自然也不吝啬封赏,“待大军班师回朝,朕一定要好好嘉奖有功将士。”
范仲淹才一听,便已瞧出皇上的心思,这是要和辽国讲和的节奏啊!
“陛下,第三道奏折还没有看呢?”
赵祯这才又打开第三道奏折,乃是包拯请求攻打辽国,收复幽云十六州。
而且扬言,最多三个月,便能收复!
“包拯想收复幽云十六州?爱卿之意呢?”
范仲淹略一沉吟:“陛下,包大人奏折上已将双方局势分析得明明白白。辽国惨败,元气大伤,已无力再集结优势兵力。”
“若能趁机收复幽云,大宋可一劳永逸,百年之内,都不用再惧怕辽国,何乐而不为?”
见范仲淹竟然也支持主动进攻,赵祯不由皱起眉头:“辽国虽然战败,但尚有数十万兵力,大宋若主动进攻,优势并不在我。”
“陛下,想收复幽云之地,除了武力之外,别无他法。”
“机不可失!”
“现在正是辽国元气大伤之时,我军将士士气高昂,一鼓作气,定能收复幽云之地。”
“倘若讲和,辽国便有了喘息之机。”
“辽国乃游牧民族,牧民从小就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全民皆兵,不出三个月,辽国便能重新征集数十万兵马。”
“届时,辽国加固城防,死守幽云之地,大宋再想收复,至少要多花十倍的代价。”
“陛下心里难道无意幽云之地?”
赵祯道:“朕自然想收复幽云!”
收复这片失地,是大宋历代君王最大的夙愿。
只是实力不允许。
赵祯当然也不例外,不敢打的原因,无非就是害怕打不过,将士白白流血。
毕竟,打仗打的是国力。
战争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
“既然如此,陛下又何必再迟疑。”
“以大宋今日之国力,以包拯之才,收复幽云,并非梦想。”
赵祯道:“事关重大,容朕仔细思量思量。”
范仲淹没有再劝,告退离去。
赵祯翻来覆去,彻夜未眠。
太后和皇后闻听后,急忙赶到寝宫来探望。
太后满脸关怀道:“皇儿,哀家听说你彻夜未眠,遇上了什么烦心事?”
曹皇后也跟着道:“是啊皇上,不管多大的事,也要保重龙体!”
赵祯道:“朕没事!”
随即将边关大捷的消息告知两人。
太后和皇后惊得目瞪口呆,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包拯出兵不过一个月,便歼灭辽国二十多万兵力,给辽国致命一击。
这太匪夷所思了!
即便是和包拯有仇的曹皇后,听到这样的喜讯,心里也忍不住升起一股敬佩之意。
这个包拯,果然有些本事!
太后不解道:“大宋打了胜仗,皇儿应该高兴才是,怎么反倒眉头紧锁?”
赵祯道:“包拯想主动攻打辽国,收复幽云十六州,范仲淹也竭力支持,朕唯功败垂成,徒增伤亡,是以纠结,究竟是战还是和?不知母后和皇后对此有何看法?”
李太后和曹皇后听到这里,互视了一眼。
军国大事,皇上怎会来问后宫?
太后和曹皇后不过女流之辈,哪里知道什么军国大事。
若当真要她们选择的话,她们当然是希望两国握手言和。
辽国已经惨败,定然是愿意求和的,两国和平共处,共享太平多好,又何必打打杀杀,涂炭生灵。
她们心里虽然这么想,却并未明言。
太后道:“皇儿不是不让后宫干政么,此等军国大事,皇上和朝臣商议便是,哀家不过女流之辈,不便妄议国事。”
赵祯颇有种鸡同鸭讲的味道,意兴索然。
看样子,此事只能他自己下决心,没有人能给他出主意。
就算搬到朝堂上商议,百官也讨论不出个所以然来。
他甚至已经能想象,朝臣为此争论不休的场景了。
“大宋真能收复幽云十六州么?”
……
次日一早。
赵祯驾临文德殿,百官朝会。
百官昨天便已从中书省得知边关大捷的消息,一个个喜不自胜。
“陛下,此次边关大捷,消灭辽国二十六万兵马,真是可喜可贺啊!”
“是啊是啊,泱泱大宋,总算是彻底扬眉吐气了。”
“此战大获全胜,辽国元气大伤,十年之内也不敢再言战,大宋终于可以享受几年太平日子了。”
“……”
一众士大夫,话里话外透露出来的,大都是求和的意味。
因为骨子里,士大夫就没想过开疆拓土。
不求胜利,但求江山不失。
哪怕辽国惨败,他们也绝不会有收复失地的念头。
求和,是大多数士大夫根深蒂固的观念。
在他们眼里,辽国这次大败而回,短时间内无力再兴兵南下,这就是和谈最好的机会。
瞧着这群饱食终日不思进取的腐儒,杨宗保气不打一处来。
“陛下,此次大宋消灭辽国二十六万兵马,正是士气高昂之时,臣以为,此乃绝佳良机,理应趁势北上,收复幽云十六州!”
赵祯闻言,微微动容,可还不等说话,朝堂上早已炸开锅了。
“什么?主动进攻收复幽云十六州,这未免太天方夜谭!”
“就是,攻城可不是那么容易。”
“辽国控制幽云十六州已有百余年,民心归附!想收复此地,谈何容易!”
“陛下,大宋虽侥幸胜了一场,可辽国尚有数十万兵马,想收复幽云十六州,殊非易事。”
“此时此刻,只宜和辽国讲和,不宜再动干戈,兴无名之师!合则两利,战则两伤,还望陛下三思!”
“……”
赵祯早猜到,士大夫会是这个反应,已习以为常。
目光转向杨宗保:“杨爱卿也认为,此战可打么?”
杨宗保道:“回陛下,收复幽云,一直是臣的愿望,如今机会就在眼前,若不乘此机会收复,待辽国恢复了元气,再想收复也于事无补。”
范仲淹趁机道:“陛下,杨枢密所言甚是,老臣也赞成包拯出兵,收复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