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包拯如此安排,众将无不叹服。
蓝玉却有些不大高兴,他一直想要做前锋,建功立业。
孰料包拯偏偏不给他当先锋的机会。
“相爷,末将不服!”
“你有何不服?”包拯眉目一凝。
“末将想要做先锋,相爷莫不是信不过末将?”
包拯道:“本府知道你的本事,然而行军打仗,不能仅凭血气之勇,本府如此安排,自然有本府的道理。”
“萧太后虽然是女流,却极能用兵,非等闲之人能骗过他。”
“本府之所以让你去佯攻涿郡,便是看中你的将才,你岂能以等闲视之?”
“你要是能将辽国主力吸引到涿郡,本府记你首功!”
蓝玉听到这里,放笑了起来。
其余主将却是摇了摇头,这个蓝玉,太过自负了。
蓝玉若有所思,道:“相爷,倘若萧太后并未中计,并没有派兵增援州郡,又当如何?”
包拯笑道:“辽国若不增援涿郡,蓝将军则趁机拿下此城,用兵讲究虚虚实实,不可拘泥。”
众将此时才恍然大悟,包大人这声东击西,虚虚实实的战术,实在是太高明了。
不管萧太后是否增援雁门关和涿郡,她的日子都不会好过。
她若把狄青和蓝玉大军当成佯攻,不屑一顾的话,两路大军就真的打。
反之,两路大军就疯狂骚扰,让辽国不得安宁,兼顾哪里都不是。
当下,狄青和蓝玉各自率领本部兵马,朝雁门关和州郡进发。
包拯和其余将士则留守瀛洲(河间),静观其变,以逸待劳。
辽国方面。
萧太后率兵十万,亲临幽州北京,辽国称南京。
三日后,使者赶回北京回复。
“启禀太后,包拯拒绝请和?”
“什么?”萧太后惊得站了起来。
对她来说,辽国主动求和,已是做出了极大的让步。
更何况,她也已经答应包拯,不管什么条件都可以商量。
她哪里会想到,包拯竟然拒绝和谈,这分明就是要攻打幽云十六州。
萧太后心里也不免忐忑起来。
此次耶律斜轸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前往增援的兵马也损失惨重。
这让萧太后彻底见识到了宋军的实力,已经今非昔比了。
“太后,包拯拒绝和谈,必有攻打幽云十六州之意!”耶律斜轸耷拉着脸,被一层阴霾笼罩着。
宋军究竟有多强,他最有发言权。
他作为主帅,二十万兵马全军覆没,被宋军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只是他带兵生涯中最大的一次惨败,也是最大的一次耻辱。
说实话,他现在听到包拯的名字,都有心理阴影。
那根本不是人,而是魔鬼。
而宋军中的将领,岳飞、狄青、徐达、蓝玉等,更是勇不可当。
最重要的是,宋军中还有各门各派的江湖高手协助,陆地神仙都有几个,阵容强大得令人发指。
“慌什么!”萧太后冷眼相对,冷哼一声,又转向使者,“包拯还说什么?”
“包拯还说,让太后随时做好接客的准备,末将也不知是什么意思。”
“什么?”萧太后俏脸黑了下来,粉拳紧握,咯吱作响,啪的一巴掌拍在桌上,“匹夫!欺人太甚!我誓杀汝!”
萧太后知道,包拯野心勃勃,一直想收复幽云十六州。
可惜,这只是包拯的一厢情愿,软弱的大宋朝廷允不允许他攻打辽国,还另当别论。
包拯拒绝求和,不代表朝廷不愿意。
所以,萧太后倒没那么慌张。
“报——”
就在这时,探子飞奔进门。
“启禀太后,宋军攻打寰州和涿郡!”
“什么?”
萧太后直接惊的站了起来,包拯竟然背着大宋朝廷出兵了?
这胆子也太大了吧?
“两路大军是何人领兵?”
“雁门关方向,主将是狄青;宜州方向,主将是蓝玉,两支军队都打着包拯的帅旗!”
“宋军攻势猛烈,若不派兵增援,不出十日,城池必定失守。”
萧太后吓得花容失色,一时间也分不清,这究竟是朝廷的意思,还是包拯自作主张。
毕竟包拯的胆子有目共睹,悖逆朝廷之事,并不是没有做过。
当初宋夏交兵,李元昊求和,同样被包拯拒绝,背着朝廷攻打西夏。
在萧太后看来,这次多半也是包拯自作主张,大宋朝廷应该没有这个勇气。
“好一个包拯,你当真让哀家刮目相看了!哀家倒要看看,你有几条命。”
“萧彬!”萧太后目光看向侄子。
“姑姑!”箫彬出列。
“你即刻前往汴梁去见大宋皇帝,表明求和之意。你告诉大宋皇帝,大宋若同意求和,辽国愿割让幽云十六州一半疆土。”
耶律斜轸和箫彬都吃了一惊。
箫彬道:“姑姑当真愿意割地求和吗?”
萧太后叹了口气:“不然呢?大辽兵败,元气大伤,已无力再抵挡大宋的进攻,战则必败,这也是无奈之举。”
“眼下,唯有求和,待大辽恢复了元气,在报仇雪耻,重新收复割让的疆土。”
在萧太后眼里,宋朝心心念念的无非就是幽云十六州。
如今不用兴兵,便能得到幽云一半的土地。
傻子都知道如何选择,更何况还是一向软弱的大宋朝廷,还不得乐呵呵罢兵。
至于眼下攻城的宋军,萧太后不是很担心。
与其想办法去应付,还不如直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无论这是包拯自作主张,还是朝廷的意思,都不重要。
只要大宋朝廷同意了求和,包拯还不乖乖收兵么?
萧太后叮嘱道:“事关大辽的生死存亡,无论如何,也要说服大宋皇帝。”
“是!侄儿明白!侄儿这就出发!”
箫彬一刻也没耽搁,带着十几个随从,直奔汴梁。
看着箫彬离去的北影,萧太后长长叹了口气,颇有一种无力感。
她打死都想不到,大辽会有今天,竟然沦落到向大宋割地求和的地步。
耻辱!
这是从未有过的耻辱!
想当年,澶渊之战大辽兵败,都没有割地赔款,反而是大宋主动求和,每年向辽国纳岁币。
时间过去还不到三十年,宋辽局势便发生这么大的转变。
大辽在她的带领下,竟被弱宋欺负成狗,屈辱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