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好生,冬天少病痛!老中医教你10个“黄金法则”,为健康过冬打下坚实基础
秋风送爽,也送来了养生的“黄金期”,现在做对,冬天感激你。
引言:一场秋雨一场寒,你的身体准备好了吗?
这几天,早上起床是不是感觉喉咙有点干?晚上睡觉时,脚丫子有点凉,不那么容易捂热了?走在路上,一阵风吹来,脖子不自觉地就想往衣领里缩一缩?
如果你有这些感觉,那就对了。这就是秋天在用它独特的方式,向我们发出信号。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经过一个夏天高温湿热的“消耗”,我们的身体其实正处于一个需要修复和充能的阶段。而秋天,作为夏天和冬天之间的“承上启下”的关键季节,就是我们查漏补缺、储备能量,为迎接寒冬做准备的最佳窗口期。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早就点明了秋季养生的总纲领:“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看不懂?没关系,简单说就是:秋天,万物从生长的繁盛状态转向收敛、平静。我们要跟着天时,把夏天向外宣发的“心神”和“阳气”收回来,让身体内部变得平和、滋润、充实。
今天,我们就化繁为简,把这古老的智慧变成10件你我都能轻松做到的实事。只要你跟着做,就能夯实身体根基,大大减少冬天感冒、咳嗽、手脚冰凉、老病复发的几率!
---
第一件事:睡个“收敛觉”——早卧早起,比补药还管用
夏天可能还会熬夜追个剧,撸个串,但到了秋天,可不能再任性了。
· 为什么? 秋主“收”,人体的阳气也要开始从体表向体内回收。睡眠,就是最好的“收敛”方式。晚上好好睡觉,就相当于把身体的能量(阳气)收回仓库封存起来,同时滋养阴液。
· 怎么做?
· 早卧早起:争取晚上10点半前进入准备睡觉的状态,11点前进入梦乡。这时候是三焦经和胆经休养的时候,对免疫力至关重要。早上6-7点起床,顺应阳气生发,你会感觉一整天都更清爽。
· 杜绝熬夜:熬夜最耗伤阴血,等于是在“透支”为过冬准备的能源储备。想想冬天没电的尴尬,现在还敢熬吗?
小贴士:如果失眠,睡前可以试试用温水泡泡脚,听听轻音乐,或者做几分钟腹式呼吸,把白天的烦心事“呼”出去。
---
第二件事:吃对“滋润餐”——会喝水不如会“吃水”
秋天最大的敌人就是——燥!你会感觉皮肤干、喉咙干、鼻子干、甚至大便也干。光靠猛喝水,效果不大,水穿肠而过,留不住。
· 为什么? 秋燥伤肺,肺又主皮毛,开窍于鼻。所以秋天的干燥是从里到外的。我们需要吃一些能“生津润肺”的食物,把水分子牢牢锁在身体里。
· 怎么做?
· 多吃白色食物:中医认为白色入肺。梨、银耳、百合、山药、莲藕都是秋季宝。
· 推荐美食:
· 冰糖炖雪梨:润肺止咳的明星,适合有点干咳的时候。
· 银耳莲子羹:平价燕窝,每天一碗,滋阴润燥,皮肤水汪汪。
· 山药粥:健脾益肺,脾胃虚弱、容易腹泻的人尤其适合。
· 少吃辛辣:葱、姜、蒜、辣椒、烧烤这些辛散的食物,秋天要少吃,因为它们会发散阳气,加重秋燥。
---
第三件事:学会“科学冻”——秋冻有讲究,不是人人可行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这句话家喻户晓,但很多人都理解错了!“秋冻”是为了让身体慢慢适应寒冷,刺激免疫系统,而不是盲目地挨冻。
· 为什么? 初秋可以适当冻一下,但到了深秋,尤其是寒露、霜降之后,早晚温差大,再盲目“秋冻”就等于给寒邪入侵打开了大门。
· 怎么做?
· “冻”对地方:可以适当让身体感受凉爽,但头、颈、腹、脚这四个关键部位一定要保暖。
· 看人下菜:孩子、老人、体质虚弱者、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千万不要盲目秋冻,一定要根据气温及时增添衣物。
· 关键信号:觉得后背发凉,或者手脚冰冷了,就说明该加衣服了。
---
第四件事:穿上“保暖袜”——寒从脚底生,护脚是根本
我们的脚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分布着众多穴位和经络。脚一冷,全身都暖和不起来。
· 为什么? 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而且脚底的脂肪层薄,保温性差。寒气非常容易从脚底侵入,沿着经络上行,引起感冒、腹痛、痛经等。
· 怎么做?
· 及时穿袜:别再光脚穿凉鞋、拖鞋了。换上能包裹住脚踝的棉袜或羊毛袜。
· 睡前泡脚:这是一天中最幸福的养生时刻!用40c左右的热水,泡15-20分钟,水最好没过脚踝。泡到身体微微发热,额头有点冒汗即可。可以在水里加几片生姜或一把艾叶,效果加倍。
---
第五件事:守住“好心情”——莫让悲秋扰了心神
你有没有发现,一到秋天,情绪就容易变得低落,甚至有点多愁善感?这不是你的错,是天气的“锅”。
· 为什么? 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忧)。看到落叶纷飞、万物萧瑟的景象,人很容易产生悲伤、忧愁的情绪。
· 怎么做?
· 主动寻开心:多和家人朋友聚会,多聊开心的事。周末去公园看看盛开的菊花,或者去郊外欣赏层林尽染的秋色,感受秋天的壮美。
· 培养静心爱好:练习书法、画画、听一些舒缓的音乐,可以让烦躁的心安静下来。
· 晒晒太阳:上午10点前或下午3点后的阳光很温和,多晒晒后背,能补充阳气,驱散阴郁情绪。
---
第六件事:练就“平和的运动”——拒绝大汗淋漓
夏天运动出汗是排毒,秋天运动出大汗就是“泄阳”了。
· 为什么? 中医讲“秋收”,运动也应遵循“收”的原则。大汗淋漓会使阳气外泄,津液耗伤,正好违背了秋天的养生之道。
· 怎么做?
· 选择温和运动:慢跑、快走、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都是绝佳选择。
· 把握最佳强度:运动到感觉身体暖和,微微出汗,但又不觉得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为最佳。这个状态正好能气血流通,又不损耗正气。
---
第七件事:按揉“养生穴”——身体自带的健康开关
我们的身体上有几个“明星穴位”,在秋天经常按揉,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为什么?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以激发经络之气,调节身体机能,起到保健防病的作用。
· 怎么做?
· 足三里(健脾胃之王):膝盖外侧凹陷下四指的位置。每天用大拇指按揉5-10分钟,能强壮脾胃,补中益气,这是打造免疫力根基的要穴。
· 涌泉穴(补肾固元之根):脚底前部凹陷处。睡前用手掌搓脚底,直到发热,能引火归元,改善手脚冰凉和睡眠。
· 迎香穴(通鼻防感冒):鼻子两侧,鼻翼外缘中点旁。用食指指腹按揉,能缓解鼻干、鼻塞,预防感冒。
---
第八件事:喝对“养生茶”——杯中有乾坤,润燥分温凉
把咖啡和冷饮暂时放一放,秋天,你的杯子该换内容了。
· 为什么? 针对秋燥,不同的茶饮有不同的针对性,而且比白水更易被身体吸收利用。
· 怎么做?
· 百合麦冬茶:百合、麦冬各5克,开水冲泡。适合经常感觉口干、心烦、干咳的人。
· 陈皮普洱茶:一片陈皮,加上熟普洱。适合脾胃虚弱,感觉腹胀、食欲不振的人。
· 生姜红枣茶:几片生姜,几颗掰开的红枣,煮水喝。适合平时就怕冷、手脚冰凉的人。
---
第九件事:通便“排内毒”——肠道通畅,一身轻松
秋天燥邪伤津,津液不足,大肠就会失去濡润,导致大便干结,形成“便秘”。
· 为什么? 便秘会让毒素在体内堆积,重新被吸收,导致皮肤变差、口臭、腹胀,甚至增加心脑血管的负担。
· 怎么做?
· 饮食加粗: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红薯、玉米、燕麦、芹菜。
· 巧用油脂:每天吃一小把坚果(如核桃、杏仁),或者喝一勺亚麻籽油\/火麻油拌酸奶,可以起到很好的润肠效果。
· 定时如厕:培养定时排便的习惯,即使没有便意也去蹲一蹲。
---
第十件事:打好“防疫针”——重点防范呼吸系统疾病
秋天是感冒、流感、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期,提前预防至关重要。
· 为什么? 肺为娇脏,喜润恶燥。秋燥直接伤肺,导致肺的防御功能下降,病毒细菌就容易乘虚而入。
· 怎么做?
· 戴好口罩:在人群密集或通风不好的地方,口罩依然是保护呼吸道的重要屏障。
· 保持通风:家里和办公室每天要开窗通风2-3次,每次15-30分钟。
· 盐水漱口:每天早晚用淡盐水漱口,可以清除口腔病菌,减轻咽部炎症。
· 接种疫苗:特别是老人和儿童,及时接种流感疫苗。
---
结语:养生,是秋天最好的投资
朋友们,秋天的这10件事,说起来都不难,贵在坚持。它不需要你花大价钱去买昂贵的补品,只需要你在生活的细节上多用一份心。
养生,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它是对自己身体最深情的关爱,也是一笔最划算的健康投资。今天你为身体付出的每一分努力,都是在为冬天的健康账户存入宝贵的资本。
别再等了,就从今天起,从做到其中一两件事开始,感受身体向好的变化。这个秋天,让我们一起用心养护,元气满满地迎接一个温暖、安康的冬天!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为普及中医养生知识,不代表替代专业医疗建议,如有严重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