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胤祉,胤礽心里头除了感激,还有几分可惜。
如果没有当年那场意外,胤祉如今仍旧是那个光风霁月的诚亲王,深受朝中众人追捧。
可如今只能整日窝在家中养身子,连门都出不去。
为了让胤祉安心,胤礽考察过弘晟之后,特地将他安排在了礼部任职。
弘晟深受胤祉影响,对汉学一道上造诣颇深,胤礽打算等他在礼部历练一段时间之后,便手把手教他如何创办学校。
届时扫盲的任务还要落到弘晟身上。
若是这件事办成了,弘晟势必会青史留名。
除此之外,胤礽还亲口承诺胤祉,只要他这个当伯父的还活着一天,弘晟就不会受任何人欺辱。
胤祉心中那点隐忧总算彻底散去。
开始安心在家,度过他人生中最后的时光。
除了他们,这场叛乱中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
那便是康熙身边的大总管,梁九功。
上辈子,梁九功跟他的关系就不差,但那时,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他会是继承皇位的人,所以他与梁九功亲近一点也无可厚非。
后来,他被陷害背了污名的当天,梁九功也被康熙毫无缘由地拉出去打了板子。
彼时梁九功都已经六十多岁了,三十板子下去,梁九功当场就送了命。
今生,胤礽也想让梁九功能安度晚年。
于是他在内城挑了一间四进的宅邸,赏给了梁九功,而后又派人寻了一个背景清白,且心地纯良姓梁的小乞丐,让他拜了梁九功为义父。
并许了一个国子监荫生的名额,若是以后能考上功名,他就能让梁家改换门庭。
至于钱财,胤礽并没有过多赏赐给梁九功。
他知道,以梁九功的家底儿,别说养一个义子了,养上一百个也不成问题。
梁九功对此感激不尽。
他这辈子最缺的是什么?
不是钱财,也不是权势,而是后代。
如今胤礽给了他一个儿子,他觉得自己这一生都圆满了。
他做够了奴才,哪怕衣食无忧,也不想让自己的后代再踏进那个泥沼里头,于是便将义子看得跟眼珠子似的,去请了西席给义子开蒙。
其实他也是能认字的,毕竟要帮着康熙处理一些见不得光的事儿,还要给康熙查东西,要是不认字,他也爬不到大内总管的位置。
只是他毕竟伺候人伺候惯了,怕自己教导孩子的时候,会带上些不好的习惯,于是便请了外头落榜的举子来教。
梁九功有了盼头,腰杆子都挺直了不少。
同时也庆幸当初胤禛找到他的时候,他没有推拒。
新帝果然是个心胸宽广知恩图报的人。
等把所有功臣都安顿好之后,胤礽又盯上了基建。
胤礽经历过后世的大基建时代,对于能够改善民生的所有基建项目都很感兴趣。
但他也明白凡事不能操之过急,否则极易埋下隐患,给后人留下祸端。
好在这些年在他的引导之下,大清的科技已经走在了世界前沿,在别人还没意识到矿产和能源重要性的时候,就开始布局全世界,等大清彻底成为一个超级大国,日后就没人敢骑在大清头顶上拉屎。
联军侵华?
不存在的!
他不主动侵略别人已经是“仁君”代表了!
时间稳步向前推进,大半年后,那场影响深远的叛乱,就已经被人彻底抛诸脑后了。
除了一小部分康熙死忠仍不遗余力的蹦哒,其余人都觉得跟着新帝也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当然这其中不包括佟家和富察家。
在胤礽登基之后,佟国维就知道大势已去,所以光棍儿的选择了上书乞休。
胤礽毫不迟疑地在他的奏折上圈了个“准”字。
这老东西要是不主动,他也能光明正大的给他治罪,只不过看在他那么主动的份上,胤礽也没有对佟家赶尽杀绝。
佟家一家子靠着康熙撑腰,在朝野内外作威作福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纷纷开始夹着尾巴做人起来。
无人在意的角落,鄂伦岱依旧想通过温宪,去抱上胤礽的大腿,但温宪别说搭理他了,就连看他一眼都觉得恶心。
怎么会帮他抱大腿?
于是佟家那一家子,在胤礽登基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权势就去了大半。
佟国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甚至还跑到宫里跟康熙哭诉。
康熙也过了大半年不被人放在眼里的日子,心里头对胤礽恨之入骨,不但不追究佟国维报复他的事了,还有心想通过佟国维,召集他的心腹再来一场叛乱。
佟国维从善如流。
他已经探明了新帝对佟家的态度,若是不反抗,佟家的结局只有一个,那便是这样不温不火的彻底没落下去。
佟国维不想让佟家没落,便只能把新帝再拉下来。
这一切都落入了胤礽眼中。
对于康熙和佟国维的天真,胤礽只觉得无语。
两个加起来都一百二十多岁的老头子,居然还有劲儿折腾。
怕是不知道“死”字怎么写吧?
他没办法动康熙,难道还没办法动佟国维吗?
于是在佟国维往京城外头送了几回消息以后,胤礽直接让心腹将他抓了个正着。
妄图造反可是诛九族的大罪。
在人赃并获的情况下,胤礽对佟国维也没有丝毫心软,佟国维的子孙后代,包括舜安颜,都被牵连了进去。
佟国维作为主谋被秋后问斩,其余人皆被流放宁古塔,岭南,乃至新疆等地。
不过,他没动佟国纲还活着的那俩儿子。
其一,法海这个人性格还算刚正,可堪一用。
其二,若是将所有佟家人都赶尽杀绝,未免有排除异己,屠杀功臣之后的嫌疑,胤礽虽然不怕,但也不好做得太过,否则谁还肯为他卖命。
其三就是怕康熙闹腾了。
所以这一切,胤礽都是瞒着康熙进行的。
等康熙听说这件事的时候,佟国维的尸骨都已经被埋到土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