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时,思雨正蹲在吧台前擦地。消毒水混着桂花糕的甜香漫在空气里,老周踩着木梯换灯泡,忽明忽暗的光线里,他突然开口:“我儿子小周说,想请个朋友来唱唱歌。”
思雨手里的抹布顿了顿。老周很少提家人,只知道他儿子在音乐学院读书,去年暴雨时还寄来过两箱口罩。“是遇到困难了?”她仰头看过去,木梯上的老人正对着灯泡哈气,“要是需要帮忙,直接说。”
“那孩子乐队散了,”老周的手指在灯座上蹭了蹭,“说想找个地方练手,我想着咱们店正好缺个活气。”他从口袋里摸出张照片,是个抱着吉他的年轻人,眉眼间透着股倔强,“叫阿志,小周的发小,之前在livehouse驻场,场地被淹后一直没找到下家。”
思雨望着墙上“信任是块桂花糕”的黑板,突然想起暴雨那天老陈挡在她身前的样子。“行,让他来吧,我们也正好做点新的尝试。如果好的话,可以加入这个环节,也许能成为咱们店的一个招牌,也许也是一个新的方向。”她把抹布往桶里一扔,“管饭,桂花糕管够。”
阿志来的那天,老街刚通自来水。他背着琴盒站在“拾光”门口,裤脚还沾着泥——是从城郊徒步过来的,公交还没恢复。思雨给他端来碗热粥时,发现他琴盒里塞着半袋干面包,“本来想省着点吃,”年轻人红着脸挠头,“没想到周叔把我吹成‘音乐才子’。”
那天傍晚,阿志抱着吉他坐在窗边,唱了首《青石板的水洼》。琴声刚起,就把隔壁修自行车的老陈引了过来,老人搬着小马扎坐在门口,听完后从工具箱里摸出颗水果糖:“果然还是得听现场的,以前别人跟我说我还不信,现在这一对比,就是比收音机里好听。”
第一天试演顺利结束时,一帮穿着校服的小姑娘们挤在吧台前要签名,连社区王主任都发来消息:“刚在业主群刷到视频,其中有一个业主还问能不能搞成常态化演出,如果想做成常驻项目,可以找她,她们文旅最近很支持这种形式的演出。”
思雨接过手机,点开视频,画面里阿志的歌声混着老周擦杯子的叮当声,配文是“暴雨过后的老街,藏着最暖的回响”。
“谢谢老板,我一定尽力,”阿志抱着吉他喝光最后一口粥,“我能联系些朋友,都是没场地的民谣歌手。”他从琴盒里翻出个笔记本,上面记着密密麻麻的联系方式,“我们可以先免费驻场,等有了客流再分成。”
思雨顿了顿,没立刻答应,只是说再多看看这几天的观众反映,再决定。她把阿志的提议写在黑板角落,和“进咖啡豆”“修排水管”挤在一起。直到三天后,河北的那位母亲带着孩子来道谢,孩子目前正在接受第一阶段的治疗,情况良好,指着手机里的视频说:“我们老家的亲戚刷到了你们的视频,都说想来听听阿志唱歌。”
那天晚上,思雨给阿志发了条消息:“下周开始带几个靠谱的朋友来吧,就按你说的分成,舞台我让老陈帮忙搭。”消息发出时,她听见老周在哼阿志的歌,调子跑了大半,却比任何时候都让人安心。
驻场的第一个月,“拾光”的客流量翻了倍。阿志带来的歌手们各有特色:有人弹着三弦唱老街故事,有人用老歌改编的民谣,连社区合唱团的阿姨们都来串场,把《茉莉花》唱成了摇滚版。思雨在地下室仓库隔出个化妆间,老陈给音响接了新线路,阿琳则发明了“歌手特调”——给唱民谣的配青梅酒,给唱摇滚的备冰啤酒。
真正让“拾光”成网红地标的,是那段被地方团市委转载的视频。拍视频的记者本来是来采访防汛先进,结果被窗边的歌声吸引,镜头里阿志唱着《暴雨里的灯》,背景里老周在给客人打包桂花糕,穿橙色救生衣的消防员刚换班,正举着茶杯轻轻喝。
“这哪是酒馆,是老街的心脏。”记者在报道里说,“连空气里都飘着让人踏实的味道。”
名气最盛时,店里每天要接五十多个预约电话。人手不够的时候,丁子涵也过来帮忙了,她刚好有这方面的后台管理经验,替小店弄了套线上预约系统,吧台的小王打印出排期表贴在门口,可谁也没料到,麻烦会从最熟悉的人身上来——社区要开防汛表彰会,王主任特意嘱咐“用大包,给爱心企业留几个前排位置”,小王随手记在便签上,却忘了同步到系统里。
周五下午三点,穿西装的张总带着客户推门进来时,思雨正在给新烤的桂花糕撒糖霜。“我上周订的大包呢?”男人的声音带着不耐烦,手机屏幕亮着预约成功的界面,“客户从上海专门过来的,你让我怎么交代?”
思雨心里咯噔一下,指尖的糖霜撒了一地。仔细一看,系统显示大包全天空闲,可小王的便签明明写着“下午两点到五点,社区用”。她刚想解释,就看见张总身后的客户皱起了眉:“要不算了吧,我们去别的地方看看?”
“李总!”阿琳突然从吧台后蹦出来,手里还举着块刚出炉的杏仁曲奇,“您怎么来了?我是阿琳啊,去年在烘焙大赛上,您还夸我们的曲奇做得好呢!”
被叫做李总的客户愣了愣,接过曲奇的手顿在半空:“你是那个市局马主任的朋友?”
“是我呀!”阿琳拉着李总往中包走,声音脆生生的,“真对不住了,我们新启用了新系统,出了点小岔子。虽然大包会比中包看起来要大一些,但中包视野更好,离舞台不远不近,视觉角度来说,更好一些,等会儿有位新锐歌手上台演出,您肯定喜欢。”她转头冲思雨使眼色,“思雨,把我泡的新会陈皮端过来,李总上次说爱喝这个。”
李总看了眼张总,又咬了口曲奇:“行吧,看在阿琳的面子上。”他指了指舞台,“你们这地方还挺有意思,比会议室有烟火气。”
张总的脸色缓和了些,但还是板着脸:“下次注意。”
思雨看着阿琳把人领进中包,后背的冷汗终于落了下去。老周端来杯热茶:“这丫头记人的本事是天生的。”他指了指阿琳的围裙口袋,“上次社区书记来买曲奇,说爱吃杏仁味,她就记到现在。”
那天下午,中包的谈笑声和舞台上的演出混在一起,竟格外和谐。张总临走前,特意到吧台要了两盒桂花糕:“下周带团队来团建,给我留个能看见舞台的位置。”
送走客人后,思雨召集所有人开紧急会。丁子涵抱着电脑蹲在地上画流程图:“这个系统还是要改进,我加个观众自行预约区域,同时增加一个双重确认功能,线上线下都订房时,系统自动报警。”阿琳把便签本换成了电子备忘录,“我设置闹钟提醒,半小时查一次系统。”老陈则从储藏室拖出块小黑板:“每日排期写这儿,用红笔标重点,谁来都能看见。大家互相查漏补缺,一定会没事的。”思雨在说事的时候还不忘宽慰小王,没事的,最近也是忙,有疏忽很正常,等稳定下来,就可以轻松好多了。
思雨看着大家七嘴八舌的样子,突然想起暴雨那天——阿琳在搬咖啡豆,老陈在接抽水泵,老周在给消防员递热茶。原来信任从来不是凭空来的,是有人记得你爱吃杏仁曲奇,是有人愿意为你补系统漏洞,是有人在你犯错时,先想着怎么把事情做好。
新系统上线那天,阿志写了首《拾光里的约定》。唱到“青石板记得所有约定,比合同还分明”时,台下突然响起掌声——是那位河北的母亲,带着孩子来听新歌,孩子手里还攥着思雨送的桂花糕模具。
“我们老家的人都想来,”女人笑着说,“我已经帮他们预约了下周末的位置。”
思雨望着舞台上的灯光,突然明白所谓网红店,从来不是因为上了热搜,而是因为这里的人总在用心——用心记住客人的喜好,用心弥补犯下的错,用心让每个走进来的人都觉得,自己被认真对待着。
打烊后,思雨在黑板上添了行字:“所有的不期而遇,都是久别重逢。”她转头看见阿琳在给预约系统贴便利贴,上面写着“李总:要陈皮茶”“张总:爱听评弹”,老周在调试新装好的提示铃,叮铃铃的声音在店里回荡。
窗外的月光洒在青石板上,映着“拾光”的灯牌。思雨想起阿志唱的那句“暴雨会停,歌声不停”,突然觉得,所谓安稳,不过是有人在你需要时递杯热茶,在你犯错时搭把手,在每个平凡的日子里,把“信任”两个字,活成实实在在的烟火气。
就像此刻,阿志抱着吉他坐在舞台上调音,老周在烤明天要用的桂花糕,丁子涵在给新系统做最后的测试。思雨掏出手机,给河北的那位母亲回消息:“下周给您留窗边的位置,能看见老街的灯。”
发送成功的提示弹出时,预约系统的提示铃突然响了——是个陌生号码,备注写着“想来听《暴雨里的灯》,带家人一起来”。思雨望着屏幕笑了笑,起身往吧台走去,要泡的陈皮茶还在壶里温着,桂花糕的甜香漫过门槛,把老街的夜色都染得暖融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