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单论实力来说,彭玉琳这伙子白莲教没有另一股强,但齐泰还是要坚决优先打击他。
这倒不是齐泰跟他有仇,而是彭玉琳已经犯下了一个禁忌,他竟然已经自己设定年号,还有官署,这心里想的什么简直不要太明显。
这要是放任不管的话,过几天这人称帝了都完全有可能,所以,枪打出头鸟,彭玉琳就是那个出头鸟。
现在彭玉琳所处的山村为邵家村,顾名思义这是邵氏宗族的所在地。
邵氏,当地的大族,戈阳县全域人口,大概在七万上下,其中十分之一姓邵,可见这个家族在当地的影响力!
此地北靠怀玉山余脉,西边有芙蓉峰,大港河自北向南穿村而过,并且滋润了万亩良田。
据查验,当地的邵氏,是白莲教的忠实拥护者,齐泰带着官兵前来围剿白莲教,可邵氏宗族竟然倚仗着石墙和塔楼,试图与官兵对抗。
贸然进攻,应该会对这些百姓伤害太大,太子殿下在给齐泰的回信中说了,这些地主宗族,无非是出于特权被剥夺的不满,被白莲教而蛊惑,不到迫不得已的时候,还是要以劝说为主,不能擅造杀戮。
这邵氏虽然在当地有些势力,但也就出过几个举人,为何特权被剥夺了,反应会这么大,被白莲教一蛊惑,竟然想要抵抗官兵?
这是由于邵氏觉得不公罢了!
他们村子中央的这一条大港河,早年间并不稳定,雨水大的时候,便会摧毁农田村舍,干旱期间呢,水流却又流不到农田中去。
是他们邵氏带领着族人开山修渠修坝,才形成了今天旱涝保收的局面,而且还多出来千亩的良田。
这原本都是官府需要做的事情,但洪武初期,百废待兴,全国都在努力的恢复生产建设。
对于这种小型的水利工程,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和实力去做,但地方宗族呢,又对于水资源的需求又十分的迫切,一刻也等不了,朝廷不给修怎么办,那只能是自己出钱出力。
于是对于邵氏家族,修筑水利工程的事情,非但不阻止,反而还大力支持,对于自行修筑水利工程的家族,给予了很多政策上的优待。
不但每年减免大量的赋税,甚至邵氏宗族,还凭借着其修筑的水利工程,收取一定的水费,我修的渠修的坝,想用?想用交钱!
县衙对这种行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了!非但如此,还对邵氏宗族的族长予以表彰,以激励其他地方的宗族也修筑水利工程。
可自从实行新政之后,士绅一体纳税了,你邵氏宗族多个什么?
刚开始的时候还好,老县令知道邵氏曾经为地方发展出力过,并且他们多少还有点人情在里面,所以,一直主张用温和的方式解决,然后…
老县令就被优化了!
新上来的这个县令,为了防止被再次优化,于是,管你什么贡献不贡献,人情不人情的。
缴税!不缴税就缴你!
平时在地方上作威作福已经习惯了的邵氏宗族,这能忍?
坚决忍不了,你县令多个啥啊,弄你,结果这个叫丁显的县令关系挺硬,人脉挺广,没人能办他。
甚至连知府都包庇这个县令,地方卫所也坚决配合新县令贯彻朝廷的新政策。所以,忍不了的邵氏宗族,还是忍下了。
但忍下了归忍下了,可心里的怨气可没有消除,加上这白莲教一蛊惑,顿时就觉得,是得用点儿强硬手段,他们这些被压迫的地主要联合起来!
于是,便出现了眼前一幕,齐泰带着地方卫所九江卫的官兵,在村外与邵氏宗族对峙。
邵氏的子弟,全都聚集在村口,手中拿着棍棒铁器,其中刀剑也有不少。齐泰拿着一个望远镜,看着这石墙之后,可能还藏着弓弩这些东西,人数足有接近八百人。他们都对着齐泰的方向虎视眈眈,随时做好了拼命的准备。
而齐泰这边儿人数就有些少了,满打满算也就是二百来人,但这里面除了文官之外,所有官兵都是身披软甲,腰跨刺刀,背上还背着燧发枪。
“赵佥事,你看对面这几个乡勇,你需要多久攻进去?”齐泰看着望远镜,对着旁边的一个军官说道。
“啥?”那军官一脸惊讶道,“钦差大人,这放一轮枪,一个冲锋,这些人就散了,哪里还需要多久,也就一刻钟吧!”
在齐泰的身边,丁显就在他的旁边,说道:“齐大人,这些乡勇不足为虑,可咱们可不能动手啊,还需要晓之以理。”
丁显因为到底是有些许才干的,自从遭贬之后,很长时间,尽管干的挺好,但是,长时间以来,都没有升迁的可能的,但朱雄英毕竟考虑到,现在国家还是用人之际,这么一个大状元被放着也不是个事儿,特地派人考察了一下他,发现他经过那事儿之后,开窍了很多,所以才把他安排到这个县里面,当个县令。
说起来,齐泰跟他还是同科进士呢,他一个状元郎几年以来,才是县令,这齐泰几年以来,都成为了钦差大臣了,前途无量。
不得不说,令人唏嘘!
齐泰见他这样说,将望远镜拿下来,说道:“丁大人,这是自然的!”
齐泰心中清楚,太子殿下的意思是尽量避免伤亡,以劝说为主。他放下望远镜,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官服,向前走了几步,大声说道:
“邵氏的乡亲们,我是朝廷钦差齐泰。我知道你们心中有怨气,这些年,新政的推行让你们难以接受,但这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天下并非独有你一家如此,白莲教不过是利用你们,妄图谋逆作乱,你们难道要跟着他们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吗?”
石墙后的邵氏子弟们听到齐泰的话,开始交头接耳起来,但依旧没有人放下手中的武器。人群中,一个身材魁梧的中年男子站了出来,他是邵氏宗族的族长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