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剑老儒剑出一寸,锋芒指姜落尘。
姜落尘面带微笑,视漫天锋芒于无物,始终保持微笑,继续说道:“孟师啊,你在圣庙待得太久了,久到别人说什么你就信什么。岂不知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道理。你确实该出圣庙,应该好好的去看看这座天下,看看天下十三州,去看看太子治理的甘州。
看看天下之乱何故也。”
背剑老儒面无表情,背后长剑再出鞘一寸,天地锋芒又强势一倍,尽数压向姜落尘。
姜落尘依旧岿然不动,周遭无尽锋芒却怎么也破不开身前一尺地。
背剑老儒眉头一挑:“这就是你的规矩?”
姜落尘笑道:“规为天地法度,矩为衡量尺度。规有定,矩有量,规矩便有大小。天地的规矩我没本事去管,但我自己的规矩却可以遵守。”
姜落尘轻轻指着周围一尺,轻笑道:“一规一矩一天地,我身前这一尺地却是我可以管的规矩,这便是我读书读来的规矩二字。”
姜落尘望着周围不尽锋芒,漫不经心道:“孟子他老人家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我这一尺规矩有一部分便自出自这句话。”
背剑老儒目光一凝,脸色阴沉,用孟子的圣人言挤兑他这个学一辈子孟子的老孟,无异于指着他的鼻子骂娘,他真的动怒了。
背剑老儒脸色阴沉似水,一指点出,平静道:“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你的规矩正确吗?”
剑出鞘三寸,天地浩然气一瞬沸腾起来,漫天锋芒忽地消散,只剩一条刻意压制成一条细线,再将一线拧成一粒。
漫天锋芒于背剑老儒一念间做了一粒尘。
姜落尘用孟子挤兑他,他便用这看着不起眼的尘粒奚落他的规矩不值一提。
背剑老儒伸出的手指轻轻一弹,这粒尘撞碎了姜落尘的一尺规矩,一尺之内的磅礴浩然,急速流动形成了一个大圆,这粒尘撞碎大圆,一圆随后又有一圆生,大圆复套小圆,生生不息。
这粒尘不断破碎这生生不息的圆,既有玉石俱焚的绚烂,也有以卵击石的无奈。一尺距离却如天地之别,如何也过不去,
最终是这粒尘锋芒散乱流淌,大圆小圆无止尽。
背剑老儒脸色又难看了,原以为可以落了姜落尘脸面,没想到能让他退后半步都做不到。
背剑老儒老脸都丢尽了,身形一闪无声无息飘然而至,背后长剑飞出落入手中,以剑柄撞碎那无止尽的大小圆,撞在姜落尘胸口胸口,剑身出鞘三寸的长剑在一击之后,被狠狠撞回鞘中。
姜落尘没有被撞飞,双脚依旧扎根大地,大地之上不断出现出现又散去的正方形,但是身体倒滑出去数丈。站直身体后,腰间一块玉石粉碎。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姜落尘腰间佩玉乃是老夫子收他为徒时所赠,是以浩然气所养的灵玉,蕴含老夫子儒道真意不仅有防御之能,意义更是非凡。
此时玉碎,姜落尘一直微笑的表情终于敛去,平静道:“孟师可愿回圣庙?”
背剑老儒见那玉碎流淌而出的老夫子真意,颇为痛快,一直被老夫子打压,折辱而淤积于胸的愤懑气散去许多,嗤笑道:“想让我退回去,你不够资格,得让那不赶下山的老夫子过来。”
姜落尘双袖鼓荡,两只青衫大袖内秋风肃杀,充斥着沙场秋点兵的雄浑气势。
背剑老儒眼见周天浩然气流向姜落尘,冷笑道:“尽管来,让我这老头子见识见识江湖上名头极大的麓山大先生将儒道学到了何种程度。”
姜落尘不言不语,不作任何口舌之争,面无表情的缓缓踏步,在心中默念圣贤文章。
他双袖中的秋风,犹如他在麓山读书时的翻书风。
当初姜落尘尚未及冠时就拜入鸿霞书院,在书院苦读书十年整。十年一日,最后读透了一句‘心静如止水,志刚如磐石,静默守星月之变,怀志付诸行日月乾坤之朗朗。’,得了老夫子一句实实在在的读书人,而后被收入门墙,做了老夫子第一个弟子。
他于后山二层楼依旧日以继夜的读书,读出了规矩道理,又得老夫子一句‘中正’赞誉。
世人皆知麓山的大先生最懂规矩,也最守规矩。
却不知在他心里老夫子的地位高过他遵守的规矩。
老孟儒毁了师赠玉让他很生气,跟着两句话让他更生气。出门在外,他的面子里子可以不要,但老夫子的面子里子丢不得半分。
儒士有唇枪舌剑,他这位懂得天地规矩的大儒则更上一层,如口含天宪,一肚子浩然正气,引来天地共鸣。方圆百里的浩然气汹涌而来,浓郁到凝成了一条条的白色浪潮,潮水由一个个光芒璀璨的蝇头小字组成。
“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万方。”
姜落尘一挥手,一条白色浪潮轰然砸向老孟儒。
老孟儒未出剑,伸出一根手指与白色浪潮撞击后,迸发出无数电光火花。
老孟儒不退一步,白色浪潮的汹涌气势被阻滞几分。老孟儒轻轻推指,白色浪潮中的蝇头小字纷纷破碎,浩然气不断急剧消散。
姜落尘再挥手,天地间再度响起铿锵如雷鸣般的读书声。
“悬衡而知平,没规而知圆。”
这次的白色浪潮更猛烈了几分,老孟儒一指无法破开,也念了一句孟子曰:长幼有序。
圣人言破了规矩话。
姜落尘脚步不停,又一次挥手又一句规距话,一次比一次势大力沉道理重。
老孟儒如海中大礁石硬扛着五拨规矩道理不退一步,他打心里要折辱这麓山大先生,再者他是儒家圣庙的守庙人,辈分、岁数比他高好几倍,境界也更高一层。即便是退了半步,他都挂不
老孟儒神色自若,嘴角带着一丝玩味的道:“你还有最后一条浩然长河。”
姜落尘踏出一步,一挥手,最后一条白色浪潮动了。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此天地规矩,不可少,不可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