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联全力发展经济和军事的同时,一项关乎国家命脉的秘密工程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核武器生产!
在缅北一处隐蔽的山区洞窟中,一座现代化的浓缩铀工厂悄然全力运转。
洞窟外有重兵把守,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任何无关人员都不得靠近,山体内,5000多台气体离心机组成的级联机组正在高速运转,发出低沉的轰鸣声。
这些离心机的任务,是从铀-235和铀-238的混合物中,提取高纯度的武器级浓缩铀。
在工厂的控制室里,核物理学家陈景润紧盯着手中的数据,手指在各种操作按钮上快速操作。
他对着一众参观的高级将领介绍道:“铀-235在天然铀中的含量只有0.7%,而武器级浓缩铀的纯度需要达到90%以上。”
“我们的离心机通过高速旋转,利用两种铀同位素的质量差异,逐步提高铀-235的浓度。”
“经过四个多月的连续运转,这座浓缩铀工厂已经提取出了超过140公斤的武器级浓缩铀,经过这段时间的磨合,已经进入了量产阶段!”
陈景润拿着检测报告,对前来视察的将领们说:“按照目前的提取速度,我们每月能生产80公斤左右的武器级浓缩铀。”
宋天看着报告上的数据,眼中闪过精光他深知,原子弹的出现,将彻底改变华联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根据系统提供的资料,目前的原子弹采用的是枪式结构——这种结构相对简单,将一块铀-235当作“子弹”,射入另一块铀-235“靶子”中,从而达到临界质量,引发核裂变爆炸。
“当时东京的原子弹用了64公斤武器级铀-235,但实际参与裂变反应的只有一公斤多。”
宋天指着图纸上的原子弹结构,对陈景润说,“我们目前的技术水平,还无法制造更先进的内爆式原子弹,枪式结构是最现实的选择。”
陈景润点头道:“枪式结构的制造难度较低,以我们现有的技术和人才储备,完全可以实现。”
“而且您还还提供了全套的技术图纸和工艺参数,这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若是没有您的帮助,仅凭我们自己的力量,二十年都未必能造出原子弹。”
为了提高浓缩铀的产量,新的离心机工厂正在建设中。
在距离现有工厂五十公里外的另一处山区,工人们正在挖掘新的洞窟,安装离心机设备。
工程负责人介绍道:“新工厂将安装8000台离心机,预计三个月后就能投入生产,届时,我们的浓缩铀月产量将达到250公斤以上。不会那估计要到年底才能实现!”
“按照这个速度,与现有的条件,到1944年底,华联现有的浓缩铀工厂加上新工厂,总共可以生产超过500-800公斤纯度超过90%的武器级铀-235。”
这意味着,华联将拥有制造多枚原子弹的能力。
宋天站在洞窟外,望着远处连绵的山脉,心中感叹:“有了这些浓缩铀,哪怕系统突然消失,或者我死了,华联也不用害怕,只要有原子弹在,任何国家都要掂量掂量,得罪我们的后果!”
此刻的华联,就像一把正在磨砺的利剑——军事上,陆军规模不断扩大,海军力量快速崛起。
经济上,农业丰收保障粮食安全,工业发展奠定产业基础,而核武器的量产,则为这把利剑增添了最锋利的锋芒。
在德黑兰会议的屈辱过后,华联没有沉沦与沮丧,而是以更加强劲的势头崛起,朝着成为世界强国的目标稳步前进。
正如宋天所说:“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华联的未来,将由自己的实力来书写。
御文库地下掩体内,潮湿的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和霉变混合的气味,日本天皇裕仁颓然坐在简陋的木制扶手椅上,眼神空洞。
外交大臣重光葵站在裕仁面前,汗水浸透了他的衬衫,他刚刚结束了一次秘密的德国之行,带回了关于原子弹的坏消息。
掩体内唯一的灯光从头顶照射下来,在裕仁脸上投下深深的阴影,使他原本就憔悴的面容更显可怖。
“德国并没有直接拒绝我们的请求,但他们手中确实没有多余的原子弹。”
重光葵小心翼翼地重复着,声音干涩,“在苏联北方爆炸的那颗,是他们的第一个成品,甚至可说是试验品...”
裕仁天皇的状态已接近崩溃边缘,自从东京在核爆中化为废墟,他的家人——皇后良子、皇太子明仁以及其他皇室成员——全部遇难后,他的心就跟着死了。
如今支撑他活下去的唯一动力,就是复仇。
御文库地下掩体虽然安全,却无法隔绝内心的绝望。
每当想起家人,裕仁都会不自觉地颤抖,然后是无边的愤怒。
他不再是那个被国民奉为“现人神”的天皇,而是一个被仇恨吞噬的普通人。
宫内省大臣松平恒雄曾私下对重光葵透露:“陛下每晚都会从噩梦中惊醒,呼喊着皇后和皇太子的名字。白天则长时间呆坐,只有提到向华联复仇时,眼中才会闪现一丝光芒。”
这种状态已持续数周,政府高层普遍担忧天皇的精神状态已无法正常理政。
日本历史上,九州地区一直是接受大陆文化的窗口,而如今,这个国家却面临着与外界完全隔绝的境地。
裕仁常常回忆起日本帝国曾经的辉煌,对比眼前的惨状,更是怒火中烧。
重光葵于几天前奉命秘密前往德国,表面上是商讨同盟国战略协作,实则是为了获取原子弹技术。
他的行程异常艰难,先是乘坐潜艇前往德国占领的挪威,再转乘飞机前往柏林。
在德国,重光葵先后会见了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和空军元帅戈林。
希特勒本人则以“前线战事紧张”为由,没有立即接见他。
德国高层对日本使团的态度暧昧不明,既保持盟友的礼貌,又明显有所保留。
戈林在私人会晤中向重光葵透露了一些实情:“我们在核武器研究上起步确实较早,1938年就进行了铀原子核裂变实验,但元首最初对这项技术并不十分重视,将更多资源投入了V-2导弹等短期项目。”
事实上,纳粹德国的核计划面临多重困难。
希特勒推行的种族政策导致大量犹太科学家流亡海外,而同盟国对德国的持续轰炸也使得研究环境极不稳定,研究团队需要不断搬迁设备。
他们根本没有余力来帮助日本这个猪队友,离心机可以提供,可是如今海运全部被盟国控制,难道就靠他们乘坐的潜艇来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