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的作家及其作品
《文心雕龙》
内容简介:
《文心雕龙》是南北朝的梁代刘勰所着,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有系统的文学研究专着。刘勰生活在文风绮靡的齐、梁时代,对当时的文学情况很不满意。
当时的文学创作,无论是在散文或者在诗歌方面,都日益明显地表现出一种偏重形式的倾向。
一般的作者,雕章琢句,讲究对偶,注重音律,离开文学作品的内容去片面地追求形式的华美。针对这种情况,刘勰写作《文心雕龙》来矫正时弊。
全书贯穿着两个基本思想:一是力斥当时无益实用的浮靡文风;一是主张有益政教的切实的文章,二者又是相辅相成的。
他反对形式主义的文风,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他强调了文学的内容,强调了文学和政治的关系,在文学的发展上显然起了良好的作用。
《文心雕龙》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全书分上下两编共五十篇。
上编前五篇阐述他的文学应宣扬圣道,以便有益风化的道理,其余各篇详论文体,阐明各种文体的源流和特征,并评论前人作品的优缺点。
下编全面系统地讨论了创作修辞方面的问题。他对创作前素材的准备,创作过程中想象和构思的重要,结构、篇章、造句、遣词的原则,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
以及文学不断革新的问题,都提出了不少独立的见解,直到今天还有其价值。其体大思精,是我国古典文学批评史上杰出的巨着。
《文心雕龙》的理论对唐以后的作家、批评家有相当大的影响。陈子昂新诗歌标举“风骨”“兴寄”,杜甫、白居易论诗重视“比兴”,韩愈论文主张尊儒复古,都是直接或间接受到他的理论的启发,对于后代的文学批评,影响很大。
但是,在《文心雕龙》里,主要宣传了儒家的传统思想,为封建文学树立了完整的理论基础,主张以文章为封建政教服务,给他的文学理论以较大的局限性。
对文学史上那些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家、作品的评价往往不够正确。此外,《文心雕龙》一书全用骈文写成,在说理方面,终欠足够的明确性,使读者感到费解,这也是个缺陷。
作家刘勰小传:
刘勰(466—520年),字颜和,祖籍东莞莒(ju矩音)(今山东莒县)人。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
他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不能婚娶,依靠当时着名的和尚僧佑生活,住在佛寺里十多年,钻研儒家经典,博通经论,他也读了不少佛教的书,还参加整理佛经工作,他的思想受儒家和佛家的影响都很深。
502年《文心雕龙》成书以后,他谒见沈约,为沈约所器重。自504年(梁武帝天监三年)起做过中军临川王记室、车骑仓曹参军等小官,并兼东宫通事舍人,所以世称刘舍人。
昭明太子萧统对他很尊重。晚年烧了须发,正式出家作和尚,改名慧地,不到一年就去世了。他的着作主要是《文心雕龙》。
此外还写了一些寺塔及名僧碑志,尚有他的文集,今已不存,今尚存《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和《灭惑论》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