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金鹏端坐在营帐之中,烛火摇曳,映照着他那紧锁的眉头。
沉思片刻后,他缓缓提起笔,蘸满墨汁,在纸上奋笔疾书,写下了一封劝降书。他的笔触坚定而有力,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千言万语。
这封信言辞恳切,开篇便表达了他对荆立的敬意,尽管两人身处敌对阵营,但展金鹏认可荆立的能力。
随后,他详细阐述了当前局势的严峻性,用犀利而又不失理性的语言,剖析着伪秦的劣势以及荆立所处的困境,劝荆立能够审时度势,放下武器,投降于他,以避免更多无谓的牺牲。
写完后,他小心翼翼地将信折叠整齐,如同对待一件珍贵的宝物,轻轻装入信封。
而后,他挑选了一名可靠的使者,郑重地将信交到使者手中,叮嘱他务必带着这封信,前往襄阳城中,亲手交给荆立。
展金鹏心里很清楚,荆立自始至终都是个绝对忠心于车可虬的人,对伪秦可谓死心塌地,他肯定不会轻易投降。
但这封信只是一个幌子,他真正的目的是要逼荆立做出选择,打乱荆立的部署,为自己接下来的军事行动创造有利条件。
在使者出发后,展金鹏没有丝毫耽搁,立刻下令整军出发,目标直指随州。他之所以果断选择攻打随州,是因为在此之前,他对荆立的情况做过详细而深入的调查。
他了解到,荆立为了保住襄阳城这一战略要地,将襄阳六郡的兵力近乎全部集中在一座城中,如此一来,导致其他地方的兵力极度匮乏,几乎到了不堪一击的地步。
而剩下的那点兵力,在襄阳被围起来后,数次前来解围时,也已经在与展家军的交锋中损失了绝大多数。
展金鹏的这一招,可谓是一箭双雕。如果荆立派兵支援随州,那么他就可以趁机引蛇出洞,让荆立放弃自己凭借襄阳城坚固城墙所拥有的守城优势,在野外与自己展开决战,如此展家军便能发挥自身的机动性和战斗力优势;
如果荆立不救随州,那么他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襄阳六郡原本互为犄角、相互呼应的布局被破坏,襄阳城彻底变成一座孤城,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
就这样,展金鹏毫不掩饰自己的意图,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向随州进发。
一路上,军旗飘扬,脚步声和马蹄声交织在一起,仿佛奏响了一曲激昂的战歌。
他一边赶路,一边让士兵们利用沿途的树木,砍伐加工,制造攻城器械。士兵们分工明确,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展金鹏希望能够凭借这些精良的器械,对随州发动一场速战速决的攻击,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
然而,让展金鹏没有想到的是,随州的抵抗比他想象中还要脆弱得多。仅仅三天时间,随州城内便乱成一团。
随州的士兵们在长期的压迫和对未来的绝望中,早已没了斗志,不战自溃。甚至连主将都被自己下属斩杀,下属们为了给自己谋条出路,纷纷选择投降。
这些伪军本来就对伪秦没有什么深厚的感情,大多是被迫入伍,受够了伪秦的压迫,如今听闻展金鹏的大军前来,便如同看到了希望,直接喜迎王师。
在成功攻占随州之后,展金鹏并没有停下他前进的脚步,而是立刻再次提笔给荆立写了一封劝降信。
这封信并非真心希望荆立投降,而是一种纯粹的心理战术,目的是扰乱荆立的心神,让他在焦虑和不安中做出错误的决策。
紧接着,展金鹏毫不迟疑地对襄阳六郡展开了全面进攻,除了襄阳城之外,郢州、唐州、邓州、信阳等地都成为了他的攻击目标。
而且,每当他攻下一个地方,都会给荆立写一封劝降信,仿佛在不断地给荆立施加压力,告诉他抵抗是徒劳的,投降才是唯一的出路。
荆立面对展金鹏一封又一封的劝降信,每次都毫不犹豫地将其撕碎,怒目圆睁,以显示自己坚决不降的决心。
然而,他的手下们却对襄阳的局势心知肚明——襄阳城即将变成一座孤城,沦陷只是迟早的事。
令人惊讶的是,仅仅过了两个月,襄阳六郡中除了襄阳城之外的所有地方都被展金鹏攻陷了。这速度之快,简直超乎想象。
那么,为什么展金鹏能够如此迅速地取得胜利呢?原因其实很简单。
有的地方主将听闻展金鹏大军来袭,胆小如鼠,直接带人弃城逃跑,留下一座空城,不战而退;
有的地方老百姓对伪秦的统治早已怨声载道,得知展金鹏来袭,为了摆脱伪秦的压迫,主动与他里应外合,协助展家军顺利进城;
更有甚者,一些主将平日里不得人心,被自己的下属绑起来砍了,下属们为了讨好展金鹏,亲自将首级送给展金鹏,以求在新的秩序下谋得生存。
总之,展金鹏几乎没有遇到什么真正有力的抵抗,对方就已经不战自败了,展家军一路势如破竹,战果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