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瑞刚顿时笑了:“我师父现在蜷在宿舍里,睡的都是木板子搭的行军床。再说了,土炕咱们抽空就能垒起来!”
他从刘永才手里抽出笔,在一张空白的草纸上勾画起草图:“把西边三间打通做资料室,东边一间住人,抽空垒个土炕,中间堂屋会客,再盘个灶台。”
“我师父天天都要对着图纸资料,这屋子采光足,眼睛能少遭点罪。”
刘永才还是有些犹豫:“可这房子在大队部里面,人来人往,嘈杂得很,根本没有个清净地方。平时开会啊、搞运动啊,进进出出全是人,郑领导怎么安心整理资料?”
赵瑞刚笃定道:“大伯,这你就多虑了。大队部是人来人往比较热闹,但咱们可以动点心思。”
“那排房子在大队部后院,只要把西侧的围墙开个偏门,装上两道厚实的木门,不久隔出个独立空间了?”
他走到北窗边,指着围墙比划:“平时开会搞活动,大家都走前门,我师父从偏门进出,互不干扰。”
见刘永才仍皱着眉头,他继续说道:“而且我也想好了,资料室和卧室的窗户都换成双层木格窗,中间夹上油纸,隔音效果也不差。”
“再说了,我师父搞了一辈子技术,以前在钢厂车间,机器轰鸣着都不耽误他画图纸,这点儿人声嘈杂,他肯定不在意。”
刘永才捏着下巴思考片刻,拊掌道:“行!就按你说的办!”
他又翻开桌上的花名册,在“特殊照顾”一页用红笔划下横线,写上郑怀城的名字,“郑领导下榻瓦窑大队,咱可得给足体面!”
“我下午就召集大队干部开会,每月给郑领导补发五斤粮票、半斤肉票。挂名技术顾问,名正言顺在食堂吃,让大江媳妇儿每天炖碗鸡蛋羹。”
想了想,继续一边写一边说道,“再从大队挑两个识字的后生,给郑领导打下手。既帮着搬挪资料,也跟他学点本事,就算咱村的人才储备了。”
赵瑞刚不由伸出大拇指:“大伯,还是你考虑得周到!”
刘永才乐呵呵笑道:“等郑领导搬过来,缺啥少啥你尽管吱声,我明儿就去公社给你师父淘换个带抽屉的木头案几,让他写字画图得劲些!”
长长的一番安排,细致周到。
足见刘永才是真心欢迎郑怀城来村里常住。
眼看着到了下午两点多,郑怀城便开始催促赵瑞刚开着大队部的拖拉机,赶紧去接郑怀城。
还给安排了两个壮劳力一同前去,帮着搬运东西。
他拍着车斗的侧板,细细叮嘱道:“装车时候先垫油布,资料箱得用草绳捆三道,拐弯时慢着点——”
赵瑞刚回到郑怀城住处后,立即招呼社员开始搬东西。
私人物品并不多。
只有一张木板床,一个破橱柜,一个半人高的衣柜,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再就是一些棉被衣服细软。
主要还是搬运资料,两个壮小伙加上赵瑞刚和穆心兰,搬运了半天也只搬空了小半个房间。
但好在资料不着急一次性搬完,所以赶在太阳下山前,几人都坐上了拖拉机,朝着瓦窑大队驶去。
坐在堆了半车斗的拖拉机上,郑怀城还有些晕乎乎的。
“这就要搬过去了?也太匆忙了吧!”
赵瑞刚道:“反正早晚都是要搬。”
说完这话,心中腾起一阵莫名的轻松。
他想起了上一世,师父将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废墟资料的整理中。
可惜那些年高层的态度摇摆不定。
在保守派的质疑声中,师父的工作举步维艰。
再加上赵瑞刚返京之事的连累,使他的处境更是雪上加霜。
然而无论现实多么艰难,郑怀城依旧不怨不悔地负重前行。
直到十余年后,他终于在废墟中,寻找出大量珍贵资料。
当他整理编写的《鞍阳钢厂技术典藏》终于成为工业复兴的基石时,他却因长期精神打压、营养不良以及积劳成疾,永远闭上了眼睛。
临终前,他曾拖人找到赵瑞刚,表示想见他一面。
而当时的赵瑞刚依然在对师父的怨恨中,并不愿意来见他最后一面。
直至多年后,赵瑞刚登上高位,通过各种手段了解了当年的真相,才知道师父为了保全自己,默默扛下了所有责难
纵然他再悲痛欲绝悔不当初,也已经为时已晚。
因为师父早已不在人世了。
而这一世,他一定要把师父带到瓦窑村,留在自己的身边,好好照顾他的身体,断不会再让他受到那些磨难。
也算是弥补上一世的遗憾了。
当拖拉机映着金红色的夕阳进村时,刘永才早就带着刘德昌,张根旺等几个大队干部连同几个社员都等候在大队部门口。
手里还拿着张大红纸,上面写着“热烈欢迎郑领导”几个大字。
就连平时最不注重仪表的会计老王头儿都特意换了身浆洗得笔挺的中山装
郑怀城刚下车,一行人就热烈地迎了过来。
“怎么搞这么大阵仗?不就是搬个家吗!”郑怀城大感意外,有些责备地看向赵瑞刚。
赵瑞刚连连摆手:“这事儿我先真不知道!”
话音未落,刘永才已经走到面前,满面春风:“郑领导!可把您盼来了!您能来我们瓦窑大队,真是我们的荣幸啊!”
一边说着一边指挥:“都别杵着,搭把手把资料都搬到大队部后院的资料室!根旺你带俩人把郑领导的行李安置在东屋!”
众人七手八脚地搬运东西,刘永才已经拽着郑怀城往车间食堂走:“郑领导您放心,资料室和住处都打扫干净了,您先暂住,改天我再安排人修葺房顶和围墙。今儿还特意叮嘱大江媳妇儿炖了半锅辣子鸡,就等给您接风洗尘了!”
食堂特意空出来的一张桌子上摆满了搪瓷盆。
红烧鸡块浸在油亮的汤汁里,咸鸭蛋切开淌着红油。
连平日里稀罕的白面馒头都摆了好几个。
郑怀城看着热气腾腾的饭菜直摇头:“刘队长,吃饱就行了,何苦这么铺张,给大队添负担,给你们添麻烦!”
“郑领导您这话可折煞我了!”
刘永才抄着竹筷给郑怀城夹鸡肉,“当年您扶持瓦窑村建车间,不少津贴都搭在设备上了,自己啃冷窝头。现在日子好了,车间起来了,队里养的鸡都添了好几窝!您能来我们这儿,全瓦窑村都欢迎,这点饭菜算啥!”
郑怀城连连摆手:“过去的事儿,不提也罢!我那会儿也只是响应国家号召,想着发展基层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