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风波再起
一夜好眠。
第二天一大早,杨家村的村民们便三三两两地聚在了村口的大槐树下,交头接耳,翘首以盼。
日头刚从东山头冒出个红彤彤的边儿,黄曼曼便拿着一张写满了名字的红纸,在杨富贵的陪同下,来到了大槐树下。
“乡亲们,静一静!”杨富贵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
原本还有些嘈杂的人群,瞬间安静了下来,一道道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黄曼曼手中的红纸。
黄曼曼上前一步,清亮的嗓音不高不低,却清晰地传遍了每个人的耳朵:“昨日作坊建成,多谢大伙儿的辛苦。如今作坊要正式开工,需要招募一批长期的人手。”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期待的脸庞。
“经过这一个多月的观察,我和杨村长商议,初步定下了第一批作坊的工人名册。”
这话一出,人群中顿时响起一阵压抑不住的吸气声。
来了!
来了!
到底谁能端上这个金饭碗啊!
黄曼曼也不卖关子,直接展开了手中的红纸,朗声念道:“男工,负责打年糕,共计十名。”
“王建华!”
第一个名字念出来,人群中便是一阵小小的骚动。
王老太的独子,果然留下了!
黄曼曼面不改色,继续念着:“李大山、赵铁柱、孙有粮、周石头……”
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从她口中吐出,被念到名字的汉子,脸上顿时绽放出狂喜的光芒,咧着嘴直乐,旁边的家人更是激动得拍手跺脚。
没被念到名字的,则是一脸的紧张和失落,眼巴巴地瞅着黄曼曼。
十个男工的名额很快念完。
“女工,负责炸臭豆腐、协助打包,共计招募五名。”黄曼曼接着说道,“加上原先负责做饭的刘嫂子、张家婶子和王家三媳妇,往后作坊的后厨和生产,就由这几位嫂子、姐妹们负责了。”
“钱桂枝!”
“孙二丫!”
“……”
五个女工的名字也很快念完,被选中的女人们喜不自胜。
虽然是早知道结果,但是谁会不高兴呢?
这些都是这个月帮工的女子们。
那些家里丈夫或儿子在这里做事的,此刻也是满脸的羡慕,谁会不喜欢挣钱的感觉属于自己呢?
黄曼曼将红纸交给杨富贵,让他张贴在村口的布告栏上。
她清了清嗓子,又道:“留下来的各位,工钱和此前建作坊时一样,按日结算,表现好的,月底还有奖金。作坊包两餐,依旧有肉有臭豆腐有年糕。”
“哗——”
这话一出,人群中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叫好声。
“曼丫头大气!”
“跟着曼丫头干,指定错不了!”
那些被选中的人,更是激动得满脸通红,仿佛已经看到了白花花的银子在向他们招手。
黄曼曼原本的计划里,男工,女工都只打算再招三个。
毕竟作坊初开,人手太多,管理起来也麻烦。
但昨日孙渤海那番话,让她改变了主意。
说起来,这人手上的增加,还得从昨日孙渤海和孙海波两位掌柜的登门贺喜说起。
青砖作坊顺利落成,这在杨家村乃至附近几个村子,都算是一件大事。
聚贤楼的两位孙掌柜,自然也得了消息,特意备了厚礼,亲自上门道贺。
带来的贺礼中,最显眼的便是几盒包装精美的糕点,都是聚贤楼的招牌。
黄曼曼客气地收下,转手就让杨老太拿去分给家里的几个小馋虫。
黄小石、黄小丫、杨来财,还有杨有福家的一对双胞胎,再加上杨有金家那个皮猴子,足足六个孩子,围着那几盒糕点,眼睛都快放出光来。
杨老太乐得合不拢嘴,嘴上说着“慢点吃,别噎着”,手底下却麻利地将大部分糕点都收进了自己的屋里,只给每个孩子分了一两块尝尝鲜。
用她的话说,好东西要留着慢慢吃,哪能一下子糟蹋了。
黄曼曼对此不置可否,她更关心的是孙渤海带来的另一重意思。
寒暄过后,孙渤海便直奔主题。
“曼丫头,实不相瞒,哥哥我这次来,除了道贺,还有一事相求啊!”孙渤海搓着手,脸上带着几分急切。
“孙掌柜但说无妨。”黄曼曼给他续了杯茶。
“嗨!还不是你那臭豆腐和年糕闹的!”孙渤海一拍大腿,“现在镇上,谁不知道你这吃食的厉害?每日里,我那聚贤楼还没开门,排队的人就能从街头排到街尾!”
“之前每日二百三十份臭豆腐,都紧着县里送,镇上是一点没留。年糕三百五十份,也只给镇上留了一百份,剩下的二百五十份也送去了县里。”
孙渤海咂咂嘴,继续道:“就这样,还是不够卖啊!镇上那些老饕,天天在我耳边念叨,说我厚此薄彼,有好东西不先紧着他们。”
“曼丫头,哥哥跟你说句掏心窝子的话,你这年糕,镇上每日再加一百五十份,绝对吃得下!还有那臭豆腐,怎么着也得分我一百份,不然我这聚贤楼的门槛都要被踏破了!”
黄曼曼静静听着,心中早有盘算。
当初臭豆腐和年糕刚推出时,她考虑到产量和市场接受度,故意控制了供应量。
如今看来,市场已经完全打开,是时候扩大生产了。
“孙掌柜的意思我明白了。”黄曼曼点了点头,“那县里那边呢?”
“县里?”孙海波眼睛一亮,凑近了些,压低声音道:“县里的需求更大!我老哥孙渤海说了,年糕这东西,软糯香甜,老少咸宜,县里每日至少还能再吃下六百份!”
“而且,聚贤楼在县里下辖的十一个镇子里,还有两个最大的镇子——清河镇和白马镇,也设了分号。这两个分号,每个每日也能各吃下二百五十份年糕!”
孙海波越说越兴奋,唾沫星子都快飞出来了:“也就是说,单是年糕,聚贤楼每日就能再帮你销掉足足一千份!”
一千份!
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黄曼曼心中飞快地盘算着。
“那臭豆腐呢?”她追问道。
“臭豆腐也好说!”孙海波一拍胸脯,“县里那边,每日再来四百份,保准卖得干干净净!”
如此一来,每日新增的年糕便是一千份,臭豆腐也得多出四百七十份。
再加上原先的产量,这每日的出货量可就相当可观了。
黄曼曼沉吟片刻,心中已然有了计较。
“孙掌柜,既然聚贤楼有这个需求,我自然会尽力满足。”她微微一笑,“只是这产量一旦上来,人手方面……”
“这个你放心!”孙海波大手一挥,“只要你能供上货,其他的都不是问题!”
送走了两位孙掌柜,黄曼曼便连夜重新规划了作坊的人手安排。
按照她的估算,一个熟练的男工,每日打一百份年糕不成问题。一个手脚麻利的女工,每日炸一百份臭豆腐,也绰绰有余。
新增一千份年糕,需要十个男工。
新增四百七十份臭豆腐,需要差不多五个女工。
这便是今日这份招工名单的由来。
此刻,看着村民们或欣喜或羡慕的神情,黄曼曼心中一片平静。
她知道,这个决定是正确的。
作坊要发展,就必须要有足够的产量来支撑。
而产量的提升,离不开充足的人手。
就在众人沉浸在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中时,一个不合时宜的声音,突兀地响了起来。
“哎哟,我说怎么王建华那小子也能留下呢!”
人群中,一个尖嘴猴腮的老妇人,正撇着嘴,阴阳怪气地说道。
是赵老太。
村里有名的长舌妇,平日里最爱东家长西家短地搬弄是非。
她这一开口,原本热烈的气氛,顿时降了几分。
不少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投向了她。
赵老太见吸引了众人的注意,越发得意起来,拔高了声调:“某些人啊,嘴上说得好听,什么看人品看干劲,背地里还不是看谁会来事儿!”
这话,就有些指桑骂槐的意味了。
王建华是个老实巴交的汉子,闻言脸涨得通红,想要辩解,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他娘王老太更是急得直跺脚。
黄曼曼秀眉微蹙,看向赵老太,淡淡道:“赵大娘这话是什么意思?不妨说明白些。”
“说明白?”赵老太嗤笑一声,三角眼上下打量着黄曼曼,带着几分不屑。
“还要我说多明白?老婆子我昨儿个晚上可是亲眼瞅见,王家那老婆子,提溜着一篮子鼓鼓囊囊的鸡蛋,鬼鬼祟祟地摸进了你们杨家大院!”
其实送的什么是她猜的,王老太盖的严实着呢,谁能看出来是什么?
但是这不妨碍她瞎说呀。
“啧啧啧,那鸡蛋,少说也得有二三十个吧?如今这年景,鸡蛋可是金贵东西!”
“你说,这王建华能留下,跟他娘送的这篮子鸡蛋,有没有关系啊?”
“轰!”
赵老太这话,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了千层浪!
“什么?王老太给曼丫头送鸡蛋了?”
“真的假的?就为了让王建华能进作坊?”
“哎哟,这可真是……要是这样,那我们这些人没被选上,是不是也该提点东西上门走动走动?”
村民们议论纷纷,看向黄曼曼的眼神,也带上了几分怀疑和探究。
先前对黄曼曼的信任和敬佩,在这一刻似乎也打了折扣。
毕竟,送礼走后门这种事,在他们看来,再寻常不过了。
只是没想到,黄曼曼这样通透的人,也会吃这一套?
杨富贵脸色一沉,正要开口呵斥赵老太。
黄曼曼却轻轻抬手,制止了他。
她依旧站在那里,身姿挺拔,面色沉静如水,仿佛丝毫没有受到这些流言蜚语的影响。
那双清凌凌的眸子,平静无波地看着一脸得意的赵老太。
“赵大娘眼神倒是好使。”
黄曼曼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力,让嘈杂的议论声渐渐平息下来。
赵老太撇了撇嘴,还以为黄曼曼要服软,更加得意:“那是自然!我老婆子这双眼睛,还没老花呢!”
黄曼曼唇角微不可查地勾起一抹弧度,似笑非笑。
“既然赵大娘看得这般清楚,那你可知,王大娘那篮子鸡蛋,最后到了谁的手里?”
她的声音陡然清冷了几分,目光如炬,直视着赵老太。
“又是谁,亲口应下了王建华来作坊干活的事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