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蚬河龙影化灵参》
楔子
莱阳蚬河之畔,自古氤氲着天地灵秀。河水自昆嵛山蜿蜒而来,携玄武之精;两岸沙壤承太昊之气,孕草木之魂。此地四时分明:春则阳气升发,嫩柳蘸水;夏则火气蒸腾,荷风送香;秋则金气肃降,芦荻飞雪;冬则水气潜藏,冰镜涵天。 locals言,这般水土,原是上古阴阳调和之地,故能生奇珍,藏灵物。而那护佑一方的“莱胡参”,便藏着一段龙与药、天与人相契的奇缘。
上卷·龙陨为参
第一回 赤地千里违天条 白龙降雨救苍生
时值壬午年,司天之气为少阳相火,主运属木,火乘木势,炎旱肆虐。莱阳大地百日无雨,蚬河水位骤降,河床裂如龟甲,露出的鹅卵石被晒得滚烫,踏之如履烙铁。田亩间,禾苗焦枯如炭,老农们跪在干裂的土地上,额头抵着滚烫的沙砾,祈雨的哭声响彻云霄:“老天爷,饶了我们吧!再不下雨,连蚬河底的泥鳅都要成干尸了!”
东海龙宫深处,龙王长子白龙正伏于水晶榻上,观水镜中莱阳惨状。这白龙本是先天壬水所化,性属阳,司润泽之职,见人间赤地千里,百姓面黄肌瘦,喉间燥如烟火熏燎,不由得心头发紧。水镜中,一个孩童捧着破碗,舔舐碗底最后一滴浑浊的泥水,喉间发出“嗬嗬”的干喘——那是肺金被火气灼伤之象,五行中“火克金”,久旱必伤肺腑。
“父王有令,莱阳气运当遭此劫,擅动雨水者,贬黜凡尘!”龟丞相的劝阻犹在耳畔,白龙却望着水镜中百姓干裂的嘴唇,忽然起身:“天道在民,民心即天心。若见死不救,纵为神龙,又有何益?”
当夜,乌云自东海翻涌而来,白龙腾云驾雾,悬于莱阳上空。他张口喷吐壬水真气,化作甘霖倾泻而下。雨水落地时,带着淡淡的清冽之气——那是龙气中“寒”性的显现,恰能克制肆虐的暑火。百姓们赤足奔走,仰脸承接雨水,干裂的嘴唇触到甘霖,喉间的燥痛竟立减三分。蚬河泛起点点涟漪,两岸枯苇根部竟冒出嫩黄的芽尖——此乃“水生木”之象,阴阳初调,生机始复。
然而,天庭雷霆震怒。一道金光劈下,白龙惨叫一声,被打落云头,坠向蚬河岸边。
第二回 黑龙寻衅焚碧水 鳞脱血溅染沙壤
白龙被贬凡尘,化身为白面书生,居于蚬河岸边的破庙中。他虽失神力,却仍每日取蚬河水,调和草木露,为患病百姓缓解燥渴。百姓不知其来历,只唤他“白先生”,见他所到之处,枯木逢春,喉痛者饮其调的水汁,便觉肺腑清凉,都道是仙人下凡。
此事却惹恼了盘踞在莱阳黑龙潭的黑龙。这黑龙属阴水,性好杀戮,见白龙失势仍得民心,又嫉恨他降雨时显露的阳刚之气——阴阳相斥,水火不容,黑龙早已按捺不住。
一日正午,烈日当空(火气最盛之时),黑龙腾起黑雾,直扑蚬河。他口中喷出烈焰,那火焰非寻常凡火,而是带着“燥金”之气的毒火,落于河面,竟将清水烧得沸腾,岸边的沙砾被烤得发红,空气中弥漫着焦糊味。百姓惊呼奔逃,刚缓过劲的草木又蔫头耷脑,叶片卷曲如焦叶——此乃“火乘金势”,肺金再遭重创,不少人开始咳嗽带血,痰如胶漆。
白龙见状,明知自身元气大伤,仍提气迎上。他以残存的壬水真气护住河面,与黑龙缠斗。黑龙的毒火专克肺腑,白龙每挡一招,便觉喉间腥甜,仿佛有无数细针在肺叶上穿刺。他瞥见岸边一个妇人抱着咳血的孩童,孩童嘴唇发紫,鼻翼扇动——这是“燥邪犯肺,气阴两伤”之症,若不及时救治,恐难保全。
“黑龙!你伤我无妨,何苦害这无辜百姓!”白龙怒吼,拼尽最后力气,将体内阳水真气聚于掌心,拍向黑龙。黑龙被震退数丈,却狞笑道:“你本是阶下囚,还敢护这些蝼蚁?今日便让你形神俱灭!”说罢,一口毒火直喷白龙胸口。
白龙避无可避,胸前鳞片(龙鳞属金,主防御)被烈焰灼烧,一片片脱落,坠入岸边的沙壤中。鳞片落地时,发出“滋滋”声响,竟与沙中的水汽相融,化作点点莹光。白龙浑身是血,踉跄着倒在沙地上,望着被毒火污染的蚬河,眼中流下血泪——那泪水滴入沙中,竟渗开一圈圈淡蓝色的晕。
第三回 气归天地化灵根 四气初成应时节
白龙弥留之际,见蚬河两岸百姓或咳或喘,面色苍白如纸(肺气虚之象),心中默念:“若我身死,能换一方安宁,也算不负初心。”他将最后一丝元神注入身下的沙壤,身躯渐渐化作一道白光,融入泥土之中。
次年开春,阳气初升,蚬河岸边的沙地里,竟冒出一簇簇嫩绿的幼苗。那苗茎中空有节,似通肺气;叶片呈卵形,边缘带着细密的锯齿,如肺气宣发之象。百姓们见这草生得奇特,又长在白先生殒身之处,便不敢采挖,只当是仙草。
入夏后,火气渐盛,幼苗长得亭亭玉立,高约尺许,茎顶抽出细长的花梗,开着淡紫色的小花——紫色属火,却带着清幽之气,恰是“火中藏金”,暗合肺经喜润恶燥之性。有个老妪咳了半载,痰少而黏,夜里盗汗(阴虚之症),偶然路过,见花叶上凝结着晨露,便摘了几片叶子,泡水饮用。饮下片刻,竟觉喉间滋润,咳嗽轻了许多。
秋日金气肃降,那草的根部渐渐膨大,形如纺锤,表皮黄白相间。有个郎中路过莱阳,见此草形态,又闻其能止咳,便挖了一株,洗净切片——断面呈黄白色,质地疏松,有多数裂隙,如肺叶之孔窍;尝之味甘而微苦,嚼之有黏性,咽后喉部微凉。郎中沉吟道:“甘能补,苦能泄,凉能清热,此乃养阴润燥之品,归肺经无疑。”
冬日水气潜藏,百姓们仿照郎中的法子,将根部挖出晒干,储存起来。有户人家的小儿患了百日咳,咳得面红耳赤,青筋暴起,郎中用这草根配伍川贝、麦冬,煎汤喂下,三日后咳势大减。百姓们这才知,这是白先生化身为药,继续护佑他们,便称之为“莱胡参”(莱阳之胡地所生,功效似参)。
第四回 七情相济显神效 药脉初续救人命
莱胡参能治咳喘的消息传开,却也引来波折。有个货郎在外地得了一种怪病:口干舌燥,饮再多水也不解渴,大便干结如羊屎(此乃“肺燥肠闭”,肺与大肠相表里)。他听闻莱胡参神奇,便买了半斤,独自煎汤服用。谁知连服三日,症状竟无改善,反而觉得腹胀——原来他素来脾胃虚寒,莱胡参性凉,单用则伤脾阳,此乃“单行”之弊。
恰逢当年夏天,莱阳流行“暑燥夹湿”之症:百姓先是发热口渴,继而咳嗽痰多,舌苔厚腻。郎中想起《神农本草经》中“药有阴阳配合,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之说,便试着用莱胡参配伍白术(健脾祛湿)、杏仁(降气化痰)。那货郎服了此汤,不仅咳嗽渐止,腹胀也消了——莱胡参得白术之助,养阴而不碍脾;白术得莱胡参之润,祛湿而不燥烈,此乃“相使”之功。
又有一妇人,产后失血过多,又染了风寒,咳嗽不止,痰中带血,面色苍白(气阴两虚兼外感)。郎中先用生姜、葱白解表,待寒邪去后,再用莱胡参配黄芪(补气)、阿胶(补血),连服半月,妇人咳嗽渐愈,面色也红润起来。这正是“相须”之妙:莱胡参养阴,黄芪补气,气阴双补,其效更着。
莱阳百姓渐渐摸清了莱胡参的性子:它虽好,却忌与萝卜同服——萝卜破气,会削弱莱胡参的补益之力(此为“相恶”);若遇着热毒炽盛者,需配伍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方能“相畏”其偏;而对于脾胃虚寒者,必加生姜、干姜(温中),以制其凉性(此为“相杀”)。
那年秋收后,蚬河岸边的沙地上,莱胡参已长得郁郁葱葱。百姓们感念白龙恩德,自发定下规矩:采挖时必留三分根须,让其来年再生;采后必祭告蚬河,感谢天地馈赠。郎中则将莱胡参的性味、配伍、用法一一记下,藏于药书之中,只待后人续写这段龙药奇缘。
(上卷终)
下卷将续写莱胡参的传承故事,包括地方志中的记载、历代医家的应用病案、与其他草药的相生相克之谜,以及它如何从莱阳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成为中医养阴药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