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蚬河龙影化灵参》(下卷)
下卷·参脉绵延
第五回 方志载名成贡品 古法炮制藏玄机
时光流转至明代,莱阳蚬河沿岸的莱胡参已名声远播。时任莱阳县令王君正乃杏林出身,深知此药功效。一日,他微服私访,见药农们采挖莱胡参时,必选“白露后、霜降前”——此时金气最盛,参根中“阴津”收敛最足,断面裂隙如“肺叶起皱”,正是入药最佳时。问及采挖之法,药农答:“需用竹刀,忌铁器——铁器属火,恐伤参之阴寒本性;挖时留三尺方圆土,免伤旁生细根,此乃‘取之有度’。”
王县令又观炮制之术:鲜参洗净后,并非直接晒干,而是先置于蚬河岸边的“晾参棚”,棚顶覆芦苇(取“金水相生”之意),白日借秋日燥金之气风干,夜间承露水滋润(防燥太过),如此“九晒九露”,直至参体微软,断面呈“玉色半透明”。有老药工执竹片刮去粗皮,笑道:“此参皮性偏燥,去之留肉,方显甘凉本色。”
王县令将莱胡参的种植、炮制、功效一一记入《莱阳县志》,赞其“性凉味甘,润心肺,补而不滞,甲于天下”。恰逢宫中贵妃久咳不愈,痰少而黏(肺阴亏虚之症),太医用遍方药无效。王县令闻之,精选数斤“九晒莱胡参”,配伍川贝母(相须为用,增强润肺之力),贡入宫中。贵妃服汤三剂,咳止痰消,龙颜大悦,遂将莱胡参列为“贡品”,敕令莱阳每年进贡,蚬河沿岸因此兴起数十家“参行”,药农们“依河种参,以参养家”,日子渐丰。
却说有外地药商见莱胡参价高,竟以桔梗冒充。然莱阳参农自有鉴别之法:取参段入沸水中,莱胡参浮而不沉(因其质疏松,含气足),桔梗则沉底;嚼之,莱胡参回甘持久,喉部有清凉感,桔梗则苦而辛辣。此事被载入《本草蒙筌》,注曰:“莱胡参,真伪易辨,其性归肺,非桔梗可代也。”
第六回 医家辨证施奇术 七情配伍解危症
清代乾隆年间,莱阳有位名医李守真,尤擅用莱胡参。一日,城西张大户之子患“温病后期,邪热伤津”,症见高热已退,却干咳无痰,口渴欲饮,舌红少苔(典型阴虚之象)。李守真诊脉后,处以莱胡参三钱、麦冬三钱、玉竹三钱——此乃“沙参麦冬汤”雏形,莱胡参为君,麦冬、玉竹为臣,三药皆入肺经,相须相使,共奏养阴润燥之功。服药五日,患儿燥渴渐止,咳嗽得平。
又有城东老妇,素体脾虚,不慎感寒,症见咳嗽痰多色白,伴腹胀便溏。其子购得莱胡参,欲为母补养,却被李守真制止:“此乃‘寒湿犯肺’,莱胡参性凉,单用则助湿伤脾,需配伍生姜三片(相杀,制其凉性)、半夏二钱(燥湿化痰),方为妥当。”老妇服后,痰消咳止,腹胀亦愈,叹曰:“原来好药也需对症,配伍不对,反受其累。”
最奇者,是救治一位“肺痨”病人。那人骨瘦如柴,咳血不止,午后低热,盗汗不止(肺肾阴虚重症)。李守真以莱胡参为基础,配伍阿胶(补血止血)、知母(滋阴降火)、百部(润肺杀虫),并嘱其每日用莱胡参、百合、莲子煮粥。半年后,病人竟能下床劳作。此事传开,莱胡参“治痨病”的名声大噪,连江南医者也遣人来莱阳购参。
李守真临终前,将毕生用参经验着成《莱胡参辨证录》,其中记载:“莱胡参,遇肺热干咳则独当一面,遇脾虚湿盛则辅以姜术,遇气阴两虚则配黄芪党参,七情之用,存乎一心。”此书被后世医家奉为圭臬,更让莱胡参的药用价值超越地域,融入中医辨证施治的体系之中。
第七回 乱世参田遭劫掠 众志成城护根脉
清末民初,时局动荡,匪患四起。莱阳蚬河沿岸的参田成了匪帮觊觎之地。有伙悍匪盘踞昆嵛山,扬言要“洗劫参行,独占莱胡参”。药农们心急如焚,聚于蚬河古渡口商议对策。
为首的老参农赵老汉,祖上三代种参,他望着河岸边郁郁葱葱的参苗,道:“莱胡参是白龙所化,护了我们几百年,岂能让匪患糟践?”众人点头,决定“以参为饵,诱敌入瓮”。他们故意放出消息,称“今年参根硕壮,已集中存入河西仓库”,实则将新采的参根分装于数十个陶罐,埋在河滩沙下,上面覆以芦苇(取“金水相涵”之意,防参根霉变)。
匪帮果然中计,倾巢而出,扑向河西仓库。谁知仓库内只有少量陈参,埋伏在四周的药农们点燃预先备好的“硫磺烟”——硫磺性温,能驱寒燥湿,本是参田防虫之物,此刻却成了御敌利器。浓烟呛得匪帮睁不开眼,又被河岸边茂密的芦苇绊住脚步,最终被赶来的民团击溃。
事后清点,参田无损,藏匿的鲜参安然无恙。赵老汉抚摸着刚挖出的莱胡参,根须洁白如银,断面裂隙中还沾着湿润的河沙,叹道:“这参啊,通人性,你护它一寸,它便护你三分。”此事被记入《莱阳县续志》,称“蚬河百姓,以血肉护参脉,故莱胡参得传至今”。
战乱年间,不少药农带着莱胡参的种子和种植技艺逃难,将其引种至河北安国、山西浑源等地。然异地种植的莱胡参,虽形态相似,却“味淡性温,润肺之力不及莱阳原产”——原来莱阳蚬河沙壤含“云母之精”,河水属“壬水之性”,阴阳相济,非他乡能及。这正应了中医“道地药材”之说:水土异则药性殊。
第八回 新篇续写龙参韵 古今智慧共辉光
新中国成立后,莱胡参的传承迎来新生。1956年,莱阳成立“莱胡参种植合作社”,老药农们将“九晒九露”“竹刀采挖”等古法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用紫外线杀菌替代硫磺防虫,保留了参根的纯净;通过测土配方,调节沙壤中的“金、水”元素比例,使莱胡参的“多糖含量”较传统种植提升15%。
1978年,山东中医药大学的科研团队深入蚬河两岸,对莱胡参进行系统研究。他们发现,莱胡参中的“香豆素类成分”能抑制“气道高反应”,这正是其缓解干咳的科学依据;而“多糖成分”可增强免疫细胞活性,印证了中医“滋阴扶正”的理论。研究成果发表于《中国中药杂志》,让莱胡参的药用价值得到现代科学的佐证。
如今,莱阳建成“莱胡参文化产业园”,园内既有“白龙化参”的雕塑,也有现代化的提取车间。游客可亲手采挖鲜参,体验“九晒九露”的古法炮制,还能品尝“参蜜膏”“参枣粥”等药膳——这些膳食遵循“春食助生发,夏食清暑热,秋食润秋燥,冬食辅收藏”的自然之道,将莱胡参的“药食同源”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2023年,“莱阳莱胡参”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其种植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蚬河岸边的老参农家,墙上仍挂着一幅古画:画中白龙自蚬河跃出,鳞片化作万千参苗,河畔百姓或采药、或耕作,一派祥和。画旁题诗曰:“蚬河龙去留灵根,润肺生津护万民。古今同此养生道,一脉相承天地仁。”
结语
莱胡参的故事,是一部“天、地、人、药”相融的传奇。从白龙舍身化参,到百姓以性命护参;从医家辨证用参,到现代科学解参——它不仅是一味药材,更是中医“天人合一”理念的生动载体。其药用价值始于民间实践,载于方志典籍,验于临床病案,证于科学研究,恰如蚬河之水,历经千年而不息,滋养着一方生灵,也滋养着中医药文化的根脉。
赞诗
蚬河千载流金液,龙陨为参护庶民。
润肺能消焦火燥,养阴可补气虚频。
七情配伍藏真意,九晒功夫得本真。
莫道药微无足道,一茎牵动万家春。
尾章
莱阳蚬河的水,依旧静静流淌,岸边的莱胡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年复一年。老药农们仍会在采参前祭拜河神,孩童们仍会听着“白龙化参”的故事长大,医者们仍会在处方中写下“莱胡参”的名字。这株从神话中走来的药草,早已超越了“治病救人”的本身,成为连接古今、沟通天人的文化符号——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永远源于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守护,对传承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