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殿内,内阁和六部重臣齐聚,共同总结河南土改。
“确实如诸卿所说,河南土改算是成功。可诸卿可知,河南百姓能分得土地,这土地从哪里来的?”
“藩王叫出来的土地多。”
“抄了好多赃官。”
“杀了许多地方豪强。”
“······”
众臣纷纷发言。
河南有众多土地,其一就是福王等藩王提供太多良田。
还有在诉苦大会上,杀了好多赃官、士绅、豪强,没收不少土地。
这样才有地给百姓分。
“河南的土地问题算是暂时解决了,但朕考虑的是整个大明的土地问题。如果单靠从藩王手里要土地,杀几个豪强士绅,抄几个贪官污吏,治标不治本,而且会有诸多弊病。”
朱由检环视众臣,淡淡道,“就拿某个士绅来说,人家手里有几万亩良田,也能拿出地契,这就是合法的,朝廷不能强取豪夺。可不改革又不行,土地兼并严重,好多农民起义就有土地兼并的原因在内。诸卿觉得该如何做合适?”
谁都清楚,如今的大明,到处都是窟窿。
平静的局面下,其实重重危机。
李邦华道:“陛下,可否考虑重启一条鞭法?”
范景文叹了一声,连连摇头苦笑:“要想根治这一顽疾,岂是那么容易?”
“自古以来,土地,就是一个死结,王安石、张居正解决不了,也无人能解决。”
众臣跟着范景文,说的都是一条鞭法无法推行的理由。
见众臣垂头丧气,朱由检淡然一笑道:“谁说没办法解决了?朕有办法在短期内奏效,彻底解决土地问题。”
众臣一愣,随即激动起来。
“陛下真有办法?臣等洗耳恭听。”
朱由检故意吊他们胃口,微笑着盯着大伙看了看,才缓缓道:“宗室、官绅、地主,大肆兼并土地,除了巧取豪夺之外,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投献。倪爱卿,你说说,百姓为什么心甘情愿,将自家的田产,托在缙绅名下?”
皇帝点名,倪元璐这个户部尚书也只能实话实话。
“禀报陛下,因为缙绅名下的田产可以免除田税,缙绅抽一半,百姓也高兴,苦的却是朝廷。”
朱由检点点头,又问道:“方爱卿,百姓之所以艰难,又是因为什么?”
方岳贡如实回答:“因为丁税、徭役,以及各种苛捐杂税,尤其歉收的时候,十分艰难。”
“要是把田税、人头税合并,改为按土地多少来收税呢?”
朱由检笑了笑,随即语气笃定道,“这叫······摊丁入亩!”
众人醍醐灌顶,心中豁然开朗。
“好一个摊丁入亩!”
“把丁税平摊到田税中,只征收地银,长期以来隐蔽在税收中的田亩,统统纳入朝廷赋税。”
“如此一来,缙绅豪强再也无法躲避田税,还有谁去千方百计,去大肆兼并土地?”
“也将彻底断绝了投献田产的事情!”
“并且为百姓减轻了重负,流民问题,也会随之得以彻底根治!”
“······”
众人议论纷纷,朱由检继续开展启发式教学:“取消了百姓的人头税,人口会如何?”
“没有了人头税,百姓将彻底放开了传宗接代,大明人口将会激增。”
众臣振奋击掌称赞。
“人口多了,兵源就会更加充足,又何惧外敌?”
“人口多了,就会刺激推动工业、农业、商业的发展,那时候才算是真正的国家强盛。”
“等到人口多到大明国内容纳不下时候,咱们就向外扩张,把蒙古草原变成良田······”
众人想得到摊丁入亩带来的诸多好处,很是兴奋。
这可是彻底改变,九州自古以来赋税制度的仁政,真正搞好了,半年内就可以收到奇效。
“光摊丁入亩还不够,配以士绅一体纳粮,耗羡归公,才能保证土改给百姓带来福音。”
朱由检解释了士绅一体纳粮,耗羡归公。
众臣听后,都沉默了。
士绅一体纳粮打破士绅阶层的免税特权,使其与普通百姓一样承担赋税和徭役。
包括他们这些高官,也进入纳粮体系。
当然,他们能进入这个层面,这点格局还是有的。
这可是触碰特权阶层的利益,推行过程中,必然阻力重重。
到时候士绅必然联合起来,大力攻击新政,逼迫朝廷妥协。
好处就是能短期内充实了国库、稳定朝廷统治。
耗羡归公完全制止了地方官吏变相的“乱收费”,对百姓和朝廷来说都是好事。
“陛下,策略确实好,只是实施起来······”
范景文刚开口,朱由检就摆摆手道:“不用怕!那次改革不是砍得鲜血淋漓,才会成功的。”
“朕御驾亲征朝鲜的时候,这些人就联合起来,煽动全国和尚闹事,这事儿朕还没有找他们算账。如果土改时他们跳出来,那就新账旧账一次算!”
见皇帝杀心萌动,众臣不再说啥,齐声道:“全凭陛下做主!”
“这还不够!这么做还不能彻底阻止土地兼并。”
朱由检平静道,“朕要的是将大多土地都回到百姓手里,让他们有地耕,所以还得附加一条辅助法则,那就是‘累进制田赋法’······”
“累进制田赋法?”
众臣惊愕,朱由检缓缓道:“规定每户土地超过五百亩者,超出部分每亩赋税翻倍。千亩以上者,超出部分赋税增至五倍······”
“这······”
众人都怔住了。
大眼瞪小眼稍许,范景文道:“那超过千亩者岂不成了冤大头,他们肯定会大闹······”
“朕怎么会逼迫他们成为冤大头?”
朱由检侃侃道,“朝廷会在全国各处设立‘土地交易所’,不愿缴五倍赋税的富户,可自愿将多余土地卖给朝廷,价格参照近三年地方的平均地价。”
“朝廷会以现银支付百分之三十,剩余百分之七十折算为‘勋贵凭证’,持有此凭证者可在科举中获得额外加分,子孙可优先进入国子监,或在经商时获得某些低税特权······”
众臣听罢,不由竖起大拇指。
当皇帝的就没有一个简单的,这一招高,实在是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