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耀东的电话打进来时,丁义珍正盯着监控屏上那辆刚进仓库的厢式货车。屏幕右下角的时间跳到了18:07,车还没停稳。
“钱进了。”林耀东声音很稳,“一千二百万,名义是技术补偿款,走的是自贸区通道,合规性挑不出毛病。”
丁义珍没吭声,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了两下。
“他们想让我们觉得,这只是笔普通的跨境结算。”他终于开口,“可偏偏选在这个节骨眼上,还特意留了个能查到的尾巴。”
“所以呢?”林耀东问。
“所以——”丁义珍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写下“高新园区”四个字,“我们该动真格的了。”
---
会议室灯刚亮,丁义珍就把财政、公安和发改委三个头头叫了过来。没人坐,都站着。
“从现在起,京州要搞一个国家级高科技产业园。”他说得干脆,“名字就叫‘京州智谷’,定位是全国智能制造和数字产业高地。”
财政局长皱眉:“这会儿推新项目?风头还没过去……”
“正因为风头来了,才更要推。”丁义珍打断他,“他们想用一笔钱、几张照片把我们钉在‘混乱施政’的柱子上,我们就用一个实打实的大项目,把京州重新定义成‘发展标杆’。”
公安局长插话:“万一这时候出点岔子,反而给他们递刀子?”
“不出事就不叫发展。”丁义珍冷笑,“六十年代我爸一个人押着三卡车禁运物资过边境,那时候连地图都没有,照样走出来了。我们现在有政策、有地、有人,反倒怕了?”
他环视一圈:“我不是在征求意见,是在下命令。今晚成立筹备组,明早八点前拿出初步方案框架。谁掉链子,我先拿他开刀。”
散会后,周长利来电。
“听说你要动大动作?”背景里还有茶杯盖轻碰的声音。
“你消息挺快。”丁义珍靠在窗边,“我在想,光靠地方财政撑不起这个盘子,得拉真正有实力的企业进来带头。”
“比如?”
“比如咱们自家的。”丁义珍直说,“量子计算那个项目,能不能落地京州?”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
“你是说‘星核科技’?”周长利语气变了,“那可是老爷子压箱底的技术,全球就两条生产线,一条在香江,一条在硅谷。”
“我知道它金贵。”丁义珍道,“可也正因为金贵,才最适合当旗子。只要它一落,全国顶尖的配套企业都会跟着来。”
“董事会不会轻易点头。”周长利提醒,“尤其是现在这种时候,外面盯着咱们的一举一动。”
“那就让他们看。”丁义珍声音沉下来,“我们光明正大地签协议、搞奠基、开发布会。让他们知道,京州不但没被吓住,反而要上新台阶了。”
周长利笑了:“你小子,跟你爸一个德行——越是有人堵门,越要撞墙。”
“不是撞墙,是开门。”丁义珍纠正,“而且这扇门,得由我们自己来开。”
---
夜里十一点,林耀东回了信。
“星核科技董事会特别会议定在后天上午十点,议题是你提的‘战略试点落户计划’。我已提交材料,附带了京州的土地储备、能源供给和人才基数分析。”
“他们最关心什么?”
“安全。”林耀东顿了顿,“不只是物理安全,还有政策稳定性。他们不想建一半,结果被叫停。”
丁义珍低头看了眼桌上那份《京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初步构想》,翻到第一页,在“政策保障”栏加了一行字:“参照国家自贸区+特区双重管理权限,试行五年。”
“告诉他们,这块地一旦划下来,就是铁板钉死的规划红线。十年内不征、不调、不拆。我要让所有观望的人明白——京州这次,是玩真的。”
---
凌晨一点,办公室只剩他一人。
手机震动,钟正国来电。
“听说你今天放了颗卫星?”声音低沉,但没带火气。
“不止一颗。”丁义珍如实汇报,“我已经决定推动‘京州智谷’项目,首期引入星核科技的量子芯片产线。这是技术制高点,也能带动上下游产业集群。”
电话那头静了几秒。
“你知道省里最近在压什么吗?”钟正国突然问。
“什么?”
“稳字当头。”他缓缓说,“上面有人觉得,汉东这几年改革太猛,怕出乱子。你现在又要上马国家级项目,等于在风口上搭台子唱戏。”
“可如果因为怕乱就不发展,那才是最大的乱源。”丁义珍没退,“赵立春当年主政时,京州Gdp七年没破两位数增长。我们半年拆了二十个烂尾楼,群众拍手叫好。现在有人想用几笔黑钱、几个探子让我们缩回去?不可能。”
钟正国没立刻回应,而是换了种语气:“你爸当年在西南,也是这么跟中央叫板的。”
“我不是叫板,是表态。”丁义珍说,“京州不能只靠拆旧楼、修马路活着。我们要有未来产业,要有核心技术,要有让全国都盯着看的成绩。”
又是一阵沉默。
然后,钟正国说了句:“明天发改委有个闭门会,议的是‘区域创新中心’申报名单。原本京州不在初选里。”
“现在呢?”
“现在嘛——”钟正国哼了一声,“我让他们把材料重新审一遍。正好,你也别光自己嚷嚷,准备一份正式方案,明天下午三点前发我。”
电话挂了。
丁义珍坐回椅子,打开电脑,新建文档,标题打上:“关于在京州设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可行性报告”。
他敲下第一段:
“当前,外部势力试图通过资金渗透与信息干扰动摇我市改革成果。与其被动防御,不如主动出击。建设‘京州智谷’,不仅是产业升级所需,更是政治定力的体现。以发展破局,以实绩正名。”
---
早上七点,常务副市长带着团队进了指挥中心。
“组长您定,咱们先干哪块?”
丁义珍把打印好的文件递过去:“土地预勘、政策对接、企业联络,三条线同时走。今天必须完成选址初评,三天内召开第一次协调会。”
“那对外宣传……”
“先不吹风。”他摇头,“等星核科技董事会结果出来,我们再一次性发布。要发,就发重磅的。”
正说着,林耀东来电。
“董事会投票结果出来了。”他语气平静,“七票赞成,两票弃权。‘星核科技京州项目’正式立项。下周签协议。”
丁义珍没笑,只是点了点头。
“告诉他们,京州这边,已经准备好了一块写着‘中国芯’的奠基石。”
---
上午九点,筹备组第一次内部会议。
丁义珍站在投影前,背后是园区概念图。
“这个项目,不是为了应付检查,也不是为了写进年终总结。”他扫视全场,“它是京州能不能在未来十年站住脚的关键。谁要是把它当成普通工程来办,现在就可以走人。”
没人动。
“从今天起,所有相关事项列为最高优先级。土地、供电、供水、通信,哪个环节卡住,我就找谁谈话。我要让所有人知道,京州不怕事,更不怕难。”
散会后,他回到办公室,翻开笔记本,在最新一页写下:
“真正的防线,不是围墙和摄像头,是不断向前推进的发展速度。只要我们不停,他们就永远追不上。”
他合上本子,拿起笔,在《筹备领导小组成立文件》上签下名字。
窗外,晨光洒在市委大楼的玻璃幕墙上,反射出一片明亮的光斑。
桌上的手机忽然亮起,是林耀东发来的消息:
“对方开始动作了。开曼基金正在调动第二批资金,目标不明。”
丁义珍看完,把手机扣在桌上,转身走向会议室。
门关上前,他留下一句:
“通知财务追踪组,盯紧每一笔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