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今天我奉陪到底!”
这些皇子都很机灵,明白胡大老爷不好对付。
即使在抱怨,声音也轻得像小猫叫。
若非你们这群孩子,我怎会被派到这地方?
若非你们这群孩子,我怎会接手这差事?
听闻是自己的主子要吃食,二柱哪敢迟疑。
但胡大老爷与众不同!
他巴不得事情闹大。
胡大老爷说完,从腰间取出一块腰牌交给小内侍。
想到这里,他朝旁边内侍招手示意。
立刻按胡大老爷的要求准备七八道开胃爽口的凉菜和小菜,再带壶酒给小内侍送去。
一面刻着小篆的“胡”字,另一面饰有祥云纹。
他们都在等待。
尽管胡大老爷刚才说宫里如同自家一般,但他们心中仍存疑虑。
这些皇子自幼娇生惯养,从未经历过这般艰辛。
东西虽重,但对胡大老爷来说不算什么,毕竟有小内侍干活,他只需动嘴指挥即可。
看着众人期盼的眼神,胡大老爷冷笑一声说道:
“叫人按我的口味准备些点心,今晚我定在此用餐,让他提前准备好,到时候派人送来。
”
这腰牌想必只是表明身份之物。
所以,年纪尚小却已精通宫规的小崽子们,看似乖乖抄书,实则心思各异。
天啊,这是宫里还是胡府?为何胡大老爷这般自如?
“若今日功课未完,休想睡觉!”
正好,让他们提前加练!
现在倒好,抄写?
而且是五遍?
“拿去,赏钱给你了!”
“快去,本官中午没吃饱,现在正饿着呢!”
“去叫御膳房的二柱子,告诉他本官在大本堂,嘴里的味道淡得不行。
”
当他来到御膳房,问了一句并拿出胡大老爷的腰牌后,才知道这位名叫二柱的主厨竟然是从胡府来的。
确实如此!
但实际上,双方都在暗中观察,都想看看胡大老爷出丑。
到了晚上禁行时,皇子们未归宫的事肯定会被禀报给皇帝。
到时候,胡大老爷就可以离开这里了。
归根结底,胡大老爷还是被这些小辈连累了。
所以啊,老爷的日子不好过,你们也别想轻松。
小太监看了看手中的腰牌,这是代表胡大老爷身份的玉牌。
最好能让朱元璋生气,然后赶他回家。
此时,所有的皇子都**,低头认真地抄写起来。
还没抄完,大家就已经开始抱怨手腕酸痛、腰部不适了。
胡大老爷心里有数,悠然靠在椅背上喝茶吃点心,偶尔睁开眼睛扫视众人,那姿态十分惬意。
不愧是在宫里长大的,心思比同龄人深得多。
声音不大不小,刚好能让胡大老爷听清楚。
看到皇子们努力工作,胡大老爷满意地点了点头。
到那时,胡大老爷又该如何应对?
要是这张随官职变动不断搬家的躺椅在这里,他现在恐怕已经躺下了。
换了其他人,大概都会想办法**眼前的困境。
胡大老爷是谁?
不过,虽然没有躺椅,但带软垫的官帽椅倒是备着的。
小内侍手里捏着银果子,一句话也问不出来,索性乖乖跑去办事了。
不好好教训你们这群小子,我这口气怎么咽得下?
说完便吩咐太监搬张床榻过来。
众皇子看着吭哧吭哧抬进来的床榻,完全说不出话来。
这样的下马威也太狠了吧!
---
众皇子看着胡大老爷坐在床榻上,脱了靴子翘着二郎腿喝酒的场景,眼珠子都快红了。
这简直是***的羞辱啊。
堂堂皇室子孙勤勤恳恳,而比他们低一等的臣子却在他们面前吃喝玩乐。
这不是明目张胆地打脸吗?
几个皇子想直接掀桌反击,但仔细一想,还是让别的兄弟出头更合适。
于是,几个心思细腻的皇子彼此使眼色,脸色都有些扭曲。
内阁成立后,日子确实好过多了。
同时,还要逐字逐句地审阅批复。
他或许可以有耳朵和眼睛,但绝对不能有自己的脑子和嘴。
但实际上,他只是个普通人,哪能承受如此巨大的压力?
现在好了!
看来请惟庸做先生是正确的选择啊!
尽管刚听到消息差点跳起来,但他依然平静转身进殿,不露声色地汇报。
娘的,现在傻子是不是有点少了?
一个个怎么都这么精明呢?
若真这样持续下去,他们这些所谓的“聪明人”,将来还能糊弄谁?
宋利作为朱元璋身边的贴身内侍,宫中的事怎能瞒得过他?
没了想要**的皇子,大本堂陷入一片寂静。
这些老练而有远见的大臣,个个都有当丞相的能力。
听闻胡大老爷的奇异操作,宋利也不禁哑然失笑。
因此,朱元璋批阅奏折时已不再像从前那样逐字细读,而是更注重整体。
虽然内阁批复的意见未必全合朱元璋心意,但至少为他指明了方向。
有了内阁后,大多奏折在此时已处理妥当。
看到其他兄弟都抱有同样想法,都想让别人先行自己随后观望。
朱元璋说走就走,拉着宋利直奔大本堂。
还未靠近,已有内侍迅速跪地行礼。
“怎么还在这儿?”
他一步一顿走到大本堂门前,小心探出半个脑袋,偷瞄内室。
“才第一天!”
一想起胡大老爷,朱元璋忍不住笑了。
床榻旁的小桌上,竟还有未吃完的凉菜和酒杯。
‘还是得靠我们啊,啧啧,用人得当,真不错!’
至于剩余的重大或紧急奏折,内阁大臣的批复中已包含处理建议。
这样处理,节省了至少八成时间。
能想到这步的人,有几个是愚钝的?
有人埋头苦写,一笔一划专注记录。
这一看,顿时愣住。
朱元璋不想打扰内室的胡大老爷,挥手制止了想讨好的内侍。
这些事,他一个内侍不便多言。
“宋利,李善德现在还在大本堂吗?”
“不知他今日第一次给那些孩子授课,教得怎么样了?”
他把朱笔丢到一边,满脸得意地瞧着桌上的一堆折子,心情极佳。
对此,朱元璋非但没有责备,反而十分满意。
“李善德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勤勉了!”
宋利行礼后,快步出去询问两个小内侍,很快便了解了胡大人的近况。
有人抄书,有人饮酒吃肉,场面虽显怪异却意外和谐。
这类常规奏折,对内阁的老臣而言,不过是驾轻就熟之事。
然而,往日调皮捣蛋的皇子们,此刻却安静得像赴考的学子。
若是事情闹大,他们心中也无十足把握。
几位皇子忍不住皱眉。
“走,宋利,一起去看看,我们倒要看看这个老家伙搞什么名堂!”
他深知自己的身份,不过是皇家仆从罢了。
或许还能提出朱元璋未曾考虑过的建议。
他对那些呈上的条陈,甚至比自己批阅的更满意。
以往这个时候,朱元璋恐怕只看了三分之一的奏折。
一想起内阁,朱元璋就想起胡大人。
很好!
“他竟然没偷偷溜回家避风头?”
不仅节省时间,精力也减少了八成。
朱元璋一愣,感觉事情不对劲。
胡大人虽是臣子,却与寻常臣子不同。
\"今日的授课还没结束?\"
\"回禀皇上,已经问过胡大人,此刻他还在大本堂。
\"
朱元璋目光锐利,一眼便认出那是《论语》。
与此同时,在不远处的谨身殿里,朱元璋难得放松,一脚踏在椅子上,笑着合上了最后的奏折。
剩下的事情只需画个圈,若觉得重要,再让阁臣跟进即可。
他生怕自己的指示模糊不清,导致官员处理政务时误解或阳奉阴违。
\"什么?\"
如今,他更多时间是在批阅奏折,评估内阁处理的妥当与否。
所有奏折,一本不少地送到了。
‘除了李善长,谁能让他们如此安分地抄写功课?’
他在观察什么?
胡大人此时懒散地靠在床上,半闭着眼睛,像是在小憩。
看着儿子们被胡大人震慑得服帖,朱元璋未打扰任何人,转身离开。
这样就好。
------------
有了朱元璋这次无声微笑离去的举动,所有侍从都明白皇帝对此十分满意。
否则,哪怕稍有不满,也会立即制止胡大人的授课,至少会让皇子们回宫。
然而,皇帝只瞥了一眼便带着笑意离去。
傻子都能看出,他对胡大人的做法非常满意。
在宫中刑余之人看来,他们的生活全依赖主子的恩宠。
就连朱元璋这样的顶级主子没发话,谁敢在胡大人面前无礼?甚至当妃嫔们派宫女、内侍寻找未按时回宫的皇子时,众人已疲惫不堪,像是被瞌睡虫附身。
若此时贸然去“救”皇子,非但不是立功,反而会得罪胡大人和背后支持的皇帝。
胡大人悠闲地处理完事务,见几个小皇子竟睡着了,便直接拍醒他们。
即便他们不懂,此刻也明白陛下对现状满意。
至于膳食,不过是一些普通的炊饼、粥和小菜。
刚受罚的女官、内侍们想起之前给的银子,觉得物有所值。
待酒足饭饱,看到皇子仍在抄《论语》,胡大人依旧关心他们的饮食。
其余人不过是个模糊身份,而皇子心中满是不安。
二柱子本是胡府厨房出身,入宫只是传授技艺。
谁敢说走就走?莫非忘了胡大人的威名?
信不信他们今天偷偷溜走,明天就得在这儿跪着求饶?
尤其是那些府里少见但在宫中常见的食材,二柱子可真是毫不吝啬。
像这样的人,哪还有什么资格指手画脚?
因此,当伺候妃嫔、皇子的内侍、女官们听说连陛下都不干预胡大老爷的“教导”之后。
即便年纪最小的,也是极其聪明之人,单论人情世故,他们都很清楚。
每月的工钱暂且不论,关键是学到手艺后,若是家中子弟争气,还能读书、参加科举,甚至得到主家的照顾。
就算读书不成才的,来府上做个正经的家生子,也是一条不错的出路。
所以,当他今日听到小内侍传话,说老爷要吃饭时,便使出浑身解数准备起来。
归根结底,他们只是伺候人的下人、家奴罢了,宫里真正能当家作主的,只有朱元璋夫妇。
随后,胡大老爷又恐吓了皇子们一番,便倒头大睡。
而坐在大本堂首位的胡大老爷,在酒足饭饱之余还看了一会儿闲书,虽是和衣而卧,但此刻已鼾声如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