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阳公载记》说,袁术准备称帝时,听说孙坚得到了传国玉玺,就扣押了孙坚的夫人,把玉玺抢了过去。《江表传》说,根据《汉献帝起居注》记载 “天子从黄河边返回,在楼阁上得到六枚玉玺”,而且太康初年孙皓投降时送来了六枚金玺,没有玉的,可见传国玉玺是假的。虞喜《志林》说,天子的六枚玉玺,上面的文字分别是 “皇帝之玺”“皇帝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这六枚玉玺用途不同,所以文字不一样。《献帝起居注》说 “从黄河边返回,在楼阁上得到六枚玉玺”,说的就是这个。传国玉玺是汉高祖佩戴的秦皇帝玺,代代相传,称为传国玺。传国玺并不在六枚玉玺之内,怎么能混为一谈呢?应劭的《汉官》、皇甫谧的《世纪》,论述六枚玉玺,文字含义都和这相符。汉朝宫廷的传国玺,上面的文字是 “受命于天,既寿且康”。“且康” 和 “永昌”,两个字有出入,不知道这两家谁说的对。金玉的精华,通常都有光气,再加上是神器秘宝,光辉就更显着了,这大概是一代罕见的奇观,未来的奇闻,却因为无法解释,就硬说是假的,这不是诬陷吗!陈寿在《破虏传》里也删掉了这段,都是被《起居注》迷惑,不知道六枚玉玺名称不同,加上传国玺一共是七枚。吴国当时没有雕刻玉的技术,所以天子用金做玺。玺虽然是金的,上面的文字和玉玺没区别。吴国投降时送来的是天子的六枚金玺,之前得到的玉玺,是古人遗留的印,不能用来发号施令。把天子的玉玺说成没有,是因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臣裴松之认为,孙坚在兴起义兵的人中最有忠烈的名声,如果他得到汉朝的神器却隐瞒不说,这就是心怀不轨,怎么能称得上是忠臣呢?吴国的史书想把这当成国家的荣耀,却不知道这损害了孙坚的美德。如果真有这回事,他把玉玺传给子孙,就算不在六枚玉玺之内,也不是普通人能拥有的,孙皓投降时,也不该只送六枚玉玺,而把传国玺藏起来。“受命于天” 的印玺,怎么会出现在归降的地方呢?要是像虞喜说的,这玉玺现在还在孙家。老百姓藏块宝玉都还说有罪,更何况是这种国宝呢!
孙坚做完这些事,就率军返回,驻扎在鲁阳。《吴录》记载,当时关东的州郡,都忙着互相吞并来壮大自己。袁绍派会稽人周喁担任豫州刺史,来袭击夺取豫州。孙坚感慨地叹息说:“我们一同发起义兵,是要拯救国家。逆贼眼看就要被打败,大家却这样互相争斗,我还能和谁一起尽力呢!” 说完流下了眼泪。
周喁,字仁明,是周昕的弟弟。《会稽典录》说,当初曹操发起义兵,派人邀请周喁,周喁马上召集了两千士兵,跟随曹操征战,担任军师。后来和孙坚争夺豫州,多次战败。恰逢他的二兄九江太守周昂被袁术攻打,周喁前去援助。结果军队战败,回到家乡,被许贡杀害。
初平三年,袁术派孙坚征讨荆州,去攻打刘表。刘表派黄祖在樊城、邓县之间迎战。孙坚打败了黄祖,乘胜追击,渡过汉水,就包围了襄阳。之后,孙坚独自骑马在岘山巡查,被黄祖的士兵射死了。
关于孙坚的死因,不同史料记载略有不同。《典略》说:孙坚率领全部人马攻打刘表,刘表紧闭城门,夜里派将领黄祖偷偷出城调兵。黄祖带兵想返回时,孙坚迎面和他交战。黄祖战败逃跑,躲进岘山。孙坚乘胜连夜追击黄祖,黄祖的部下从竹林树木间暗中射箭,射死了孙坚。《吴录》记载:孙坚死时三十七岁。《英雄记》则称:孙坚在初平四年正月初七去世。又说:刘表的将领吕公带兵沿着山向孙坚逼近,孙坚率领轻骑兵沿着山去讨伐吕公。吕公的士兵扔下石头,砸中了孙坚的头,孙坚当场脑浆迸出死了。
孙坚哥哥的儿子孙贲,率领将士们投靠了袁术,袁术又上表推荐孙贲担任豫州刺史。
孙坚有四个儿子:孙策、孙权、孙翊、孙匡。孙权称帝后,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吴录》说:尊奉孙坚的宗庙为始祖庙,他的墓叫高陵。《志林》记载:孙坚有五个儿子:孙策、孙权、孙翊、孙匡,是吴氏所生;小儿子孙朗,是庶出,又名孙仁。
孙策,字伯符。孙坚刚开始发起义兵时,孙策带着母亲迁居到舒县,和周瑜结为好友,还招收聚集了一些士大夫,长江、淮河一带的人都来归附他。《江表传》说:孙坚被朱俊上表推荐担任佐军后,把家留在了寿春。孙策十几岁时,就已经结交了一些有名望的人,名声传扬开来。有个叫周瑜的人,和孙策同岁,也才智出众、年少有成,听说了孙策的名声,从舒县来拜访他。两人当即结下深厚的友谊,情谊如同《易经》中所说的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瑜劝孙策迁居到舒县,孙策答应了。
孙坚去世后,孙策把他的灵柩送回曲阿安葬。之后,孙策就渡江住在了江都。《魏书》说:孙策应当继承爵位,却把它让给了弟弟孙匡。
徐州牧陶谦非常忌恨孙策。孙策的舅舅吴景,当时担任丹杨太守,孙策就带着母亲迁居到曲阿,和吕范、孙河一起投靠吴景,趁机招募到几百人。兴平元年,孙策投靠了袁术。袁术觉得他很不一般,把孙坚原来的部下还给了孙策。
《吴历》记载:当初孙策在江都时,张纮正在为母亲守丧。孙策多次去拜访张纮,向他咨询天下大事,说:“如今汉朝国运衰落,天下动荡不安,英雄豪杰各自聚集兵众谋取私利,没有能扶助危难、平定叛乱的人。先父和袁氏一起打败董卓,功业还没完成,就不幸被黄祖害死。我虽然愚昧年幼,却有小小的志向,想向袁扬州要回先父剩下的士兵,到丹杨投靠舅舅,招收聚集流散的兵众,向东占据吴郡、会稽郡,报仇雪恨,做朝廷的外藩。您觉得怎么样?” 张纮回答说:“我向来没什么才能,现在又在守丧期间,没法为您的远大谋略出什么力。” 孙策说:“您的名声传扬四方,远近的人都向往归附您。现在事情的谋划,全取决于您,您怎么能不费心思指点我,满足我对您的崇高期望呢?如果我的小志向能实现,大仇能得报,这都是您的功劳,也是我心中所期望的。” 说着就泪流满面,但神情依然坚定。张纮见孙策内心忠诚豪壮,言辞慷慨激昂,被他的志向和话语感动,就回答说:“从前周朝衰落,齐国、晋国一同兴起;王室安定后,诸侯就来朝贡尽职。现在您继承先父的事业,有勇猛威武的名声,如果投奔丹杨,在吴郡、会稽招收士兵,那么荆州、扬州就能统一,仇人也能报仇。占据长江天险,发扬声威和德行,铲除那些奸邪之人,辅佐汉室,功业能和齐桓公、晋文公相比,哪里只是做个外藩呢?现在天下大乱,灾难众多,如果您能功成名就,我会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南渡长江辅佐您。” 孙策说:“一旦和您意见相合,就有了永远牢固的缘分,现在我就出发了,把老母亲和年幼的弟弟托付给您,我就没有回头的忧虑了。”
《江表传》说:孙策直接到寿春去见袁术,流着泪说:“我死去的父亲从前从长沙出兵讨伐董卓,和您在南阳相会,结为同盟好友;不幸遭遇灾祸,功业没能完成。我感念先父过去的恩情,想亲自来依附您,希望您能体察我的诚意。” 袁术非常看重他,但还是不肯把他父亲的军队还给孙策。袁术对孙策说:“我刚开始任用您的舅舅做丹杨太守,您贤能的堂兄孙贲做都尉,那里是出精兵的地方,您可以回去依靠他们招募士兵。” 孙策于是到丹杨投靠舅舅,招募到几百人,却被泾县的头领祖郎袭击,差点陷入危险的境地。于是孙策又去见袁术,袁术把孙坚剩下的一千多士兵还给了孙策。
太傅马日磾拿着符节安抚关东地区,在寿春以礼征召孙策,上表推荐他担任怀义校尉,袁术的大将乔蕤、张勋都真心敬重孙策。袁术常常感叹说:“要是我有像孙郎这样的儿子,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 孙策手下的骑士犯了罪,逃到袁术的军营里,躲在马房里。孙策派人进去把他杀了,事情办完后,才去拜见袁术请罪。袁术说:“士兵喜欢叛变,我们应当一起痛恨他们,你有什么可请罪的呢?” 从此军中的人更加畏惧孙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