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谋长远富贵,难以求得一时安稳!为了子孙后代,我愿意尝试!我希望借鉴国外的财团模式,联合大家,建立以天庭会为核心的香江华人财团!”
“历来,华人界因历史缘由未曾诞生财团,加之内地环境的特殊性,更增添了这一难度。”
“面对未来,我们身为资本家,该何去何从?”
“因此,我认为创立香江财团至关重要!”
“天庭会的成立,便是我迈出的第一步尝试。”
秦安眼神坚毅,望向因他言辞而震惊的众人,随后含笑继续:
“我愿拿出晨星投资四成的股份,与诸位交换家族核心产业的股份,实现股权交融,彼此影响,相互制约。”
“我相信,以此为基础,香江财团的构建指日可待。”
听闻秦安此言,尤其是他愿分享晨星投资的股份,众人深感其组建财团的决心。
他们心思敏锐,早已洞察或已知秦安采用的是三足鼎立策略,即新福平金融集团、华夏星传媒集团、新和记黄埔集团。外界视此三家为秦安的核心资产,实则资深业界人士与经济学者深知,秦安真正的核心资产是他全资拥有的晨星投资。因“三驾马车”的控股权皆握于晨星投资之手,这家看似虚无的皮包公司,实则是秦安控制庞大商业帝国的神经中枢。
秦安愿分享这“中枢”的一部分,尽管他仍掌握绝对控制权,但这足以证明他组建香江财团的诚意与决心。
提议一出,全场默然。
香江财团的构想极具吸引力,而晨星投资的股份更是诱人,足以触动每位香江富豪的心弦。然而,要加入财团、获取晨星投资的股份,意味着需割舍自家核心企业的部分资产,这对众人而言,无疑是个艰难抉择。
这便是沉默的根源。
“今日相聚,只为此事。”见众人沉默,秦安简洁明了地说,“再者,便是天庭会基金的收益状况。”
天庭会基金,乃去年创立天庭会时,秦安用以招揽富豪入会的诱因之一。
这些香江富豪集资约十亿美元,交予秦安进行投资。
时至今日,已逾一年,理应公布基金运营状况。
秦安宣布:“天庭会基金,当前托管资金为10.15亿美元,托管期为350天。如今,该资金账户余额已达27.86亿美元,诸位皆有所获。”
此言一出,沉默的富豪们瞬间活跃。
短短一年,十亿多美元跃升至二十七亿多美元,如此年化收益率,在投资界堪称奇迹。
他们议论纷纷:“我投了四千万,现在岂不是超亿了?”“包生投了一亿,现在就二点七亿多了!”“秦生真乃财神爷,这等回报率,前所未见!”“更难得的是稳定,秦生的投资,如同必胜之局!”
富豪们对投资回报倍感欣喜,毕竟金钱对他们而言,尚非纯粹数字。
秦安点头确认,并宣布基金可赎回:“欲提现者,持合同见我,我将迅速转账。”
几位富豪心动不已,毕竟资金到账才安心。
正当众人沉浸在投资成功的喜悦中时,董一东开口询问加入香江财团的条件。
秦安微笑回应:“以市值交换核心企业股份,接受财团对天庭会的管辖与管理,即可加入。”
董一东在众人各异的目光中,爽快答应:“我信任秦生,且我乃在场最贫者,愿加入香江财团,你提的条件,我皆应允。”
在场众人里,董一东表面上最为拮据。
被港英长期压制的董一东,其核心企业至今未能上市。
正因如此,这位50年代就已成为亿万富翁的人物,现今身价仅约20多亿。
近三十年间,他的身价增长了十几倍,但与在场其他人相比,那些人的身价动辄增长了几十倍,包玉港更是增长了上百倍。
对董一东而言,加入香江财团,成为其他香江富豪的真正盟友,是摆脱束缚的良机。
加之他对秦安颇为信任,很快便决定加入以秦安为首的香江财团。
这对秦安而言,无疑是喜讯。
秦安深知董一东未来在内地的影响力,以及内地未来的潜力。
董家的加入,无疑将助力香江财团正式进军内地市场,并获得官方认可。
秦安当即应允:“当然没问题,我现在就可以宣布,董家正式成为香江财团的成员!只要秦家在,董家便是财团的重要一员!”
1979年12月,香江气温渐降,但仍保持在零上十度以上。
对北方人而言,这样的温度尚算暖和,但在香江,已让人倍感寒冷。
正如李黄瓜此刻的心情。
在他豪宅内,挂断电话后的他脸色铁青。
此时,他的两位得力助手——盛颂声和周千和,自长江塑料厂时代便跟随他,见状连忙低声询问:
“KboSS,情况如何?”
“那个秦安,究竟打算怎么做?”
盛颂声和周千和是李黄瓜的元老级手下,虽已退居幕后,鲜为人知,但他们对长江实业贡献巨大。
李黄瓜以香江地产起家,60年代中期,港岛房地产暴跌时,他凭借塑胶厂积累的资金抄底,房价回升后一跃成为香江顶级富豪。
这期间,盛颂声负责地产业务,周千和主理股票买卖,堪称李黄瓜的左膀右臂。
在另一个时空维度中,霍建宁直至八十年代中叶才逐渐赢得李黄瓜的信任,并最终坐上了和记黄埔总经理的位置,由此奠定了他在香江作为职场传奇的基础。
彼时,盛颂声和周千和乃是李黄瓜最为倚重的左右膀臂。
面对二人的询问,李黄瓜面色凝重,缓缓摘下眼镜,以布擦拭。
他边擦边低语:“那人竟在天庭会议上提议组建香江财团,并有意用晨星控股的股份来换取其他家族核心产业的加入。”
“晨星控股的股份?”盛颂声惊愕反问,“他真舍得?”
周千和专注于地产业务,而盛颂声则在股市中如鱼得水,是一位精明的金融操作者。正因如此,他深知晨星控股股份的分量。
“确实如此。无论背后有无阴谋,此番举动显然非同小可。”李黄瓜续道。
尽管晨星控股在公众视野中并不显眼,但在香江真正的精英、企业界及商界大佬眼中,它是秦安手中的王牌。
这是秦安掌控旗下众多上市公司的核心资本。在港澳高层圈内,甚至有人愿以10亿港元求购其1%的股份,由此可见,这家公司市值至少千亿港元。
换算成1979年的美元,约等于130亿美元。而彼时,香江全年的Gdp也不过200多亿美元。换言之,这家公司市值已超香江全年Gdp的一半。
尽管这位富豪如此断言,但港澳两地权贵心里都清楚,秦安绝不会轻易出售晨星控股股份,即便真要出售,价格也远非千亿所能衡量。
单论晨星控股持有的新和记黄埔集团67.6%的股份,其价值就已接近850亿港元。而新和记黄埔集团的市值更是高达1256亿港元。
这仅是晨星控股众多资产之一。其旗下还握有新福平集团、华夏星传媒集团等多家公司的股份。
尽管后两者尚未上市,市值难以精确计算,但加上新和记黄埔集团,香江多数精英认为,仅这三家公司市值就已突破3000亿港元大关。
想用十亿港元购买晨星控股百分之一的股权,简直是痴人说梦。
这也恰恰彰显了晨星控股股权的珍稀。
如今,秦安慷慨地提出以其为核心组建香江财团,这份诚意显而易见。
且不论秦安的诚意如何。
李黄瓜闻讯后脸色阴沉,心中不悦,皆因自去年起,他屡次向秦安示好,渴望加入天庭会这一商会组织,却屡遭秦安以各种理由回绝。
十月间,李黄瓜甚至请来了好友李兆吉和包玉港代为说项,却仍旧未能打动秦安的心。
李黄瓜不解秦安为何如此待他,只觉自秦安出现后,自己事事不顺,且在商场上与秦安屡有龃龉,他猜测这或许就是秦安拒绝他的原因。
对此,李黄瓜束手无策,不知如何能让秦安放下成见。
身为香江顶尖商人之一,李黄瓜虽平日里性情温和,却也有底线。
屡遭拒绝后,他心生怒气,不再执着于加入天庭会,转而打算在天庭会之外,暗中与秦安较量,期望秦安终能认识到他的重要性,主动拉拢。
正当他下定决心,却尚未筹谋之际,传来了天庭会聚会的消息。
闻悉秦安在会上提议组建香江财团,李黄瓜顿时慌乱。
身为长期稳坐华人首富宝座的他,不仅是杰出的商人,更是卓越的资本家,其过人之处,在于商业上的战略眼光。
凭借敏锐洞察,他涉足塑胶行业,赚得第一桶金;又以远见卓识,早于其他香江富豪进军地产,使得长江实业集团在七十年间迅速崛起,积累下惊人财富。
即便在平行时空的八十年代,他的战略眼光依旧卓越,令和记黄埔集团与长江实业远超其他香江富豪。
特别是在1987年香江股灾前夕,他提前两个月在股市大量抛售旗下公司股份,筹得300多亿港元。
股灾爆发后,他趁机低价购入,此役大获全胜,奠定了他未来华人首富的地位。
进入90年代,他以敏锐的眼光,成为首批进军内地房地产的香江商人,率先享受到了内地房地产的丰厚回报。
得益于87年股灾时的精准抄底,以及在90年代内地市场的布局,加之21世纪东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李半城的名字由此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