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人无完人,李黄瓜也不例外。
迈入21世纪,他犯下了两大错误:一是初期轻视了某位地区领导;二是在2015年后误估了东国的形势。
这两大失误,让他从商业巨擘跌落神坛,从财富偶像变成了众人口中的“黄瓜”。
这是秦安出现前,李黄瓜80年代后的生活与商业历程。
但秦安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
因对李黄瓜的反感,秦安屡次抢先一步夺走他看好的目标,如青州英泥、和记黄埔等。
如今秦安势力已成,作为来自未来的重生者,他誓要阻止李黄瓜破坏他的香江布局。
因此,今年以来,秦安一直在暗中打压李黄瓜,甚至拒绝他加入天庭会,并在组建香江财团时直接将他排除在外。
李黄瓜因此感到恐慌,四处打听香江财团的消息,直到最近才略有收获。
他的心腹盛颂声和周千和也为此现身,却同样束手无策,因为关键在于秦安的态度。
不了解秦安的意图,他们难以对抗日益壮大的秦系财团。
那么,秦安究竟作何打算?
他的想法很明确:他希望香江以后不再有“黄瓜”。
不久,秦安计划组建香江财团的消息,以其优厚的条件,迅速传遍了香江那些谋求利益的洋人耳中。
某日,以怡和财团亨利·凯瑟克为首的一群英资商人,在怡和置地中心大厦顶楼会议室 。
与会者多为阴国人。
会议伊始,亨利·凯瑟克,怡和财团在香江的主要负责人及凯瑟克家族年轻一代的代表,率先发言:
“我得知消息,那些华人富豪打算组建一个以华资为主导的香江财团。这对整个香江,以及在座的各位,都有重大影响。”
“今天召集大家,就是想听听各位对这件事的看法!”
亨利·凯瑟克发言完毕,扫视在座的各位。
七十年代以降,香江突飞猛进,人口与经济齐头并进。
此番景象促进了港岛房地产的蓬勃发展。
房地产行业的兴旺,使众多港岛富豪借此迅速累积财富,至七十年代末,已能与英资分庭抗礼。
当下的格局,实乃历史演进之必然。
昔日,港岛的华人富豪多局限于洋人所不屑之领域,自然难以匹敌洋人之富裕。
香江的英资力量,历来以四大洋行为核心,汇丰与渣打则另成一派。
四大洋行依次为怡和、和记、会德丰、太古,此排序亦映射其实力之强弱。
渣打与汇丰掌控香江发钞大权,位列香江银行与金融集团之首。
在这六大巨头之下,方见青州英泥公司等中小型英资企业之身影。
在华资崛起之前,这些英国人彼此间已是最大的竞争对手,常为利益争执不休,乃至兵戎相见。
故而,在场英资大佬间并无真挚的亲密之情。
他们今日应亨利·凯瑟克之邀聚于此,首要缘由乃秦安的出现令这些英国人预感到了华资对英资的潜在威胁。
这迫使他们携手并肩,共商应对之策。
亨利·凯瑟克话音刚落,乔治·马登亦发表见解:
“华人势力的崛起,确已对我们构成威胁。我赞同凯瑟克先生的观点,认为我们应团结一致,向港督府施压!否则,香江或将不再属于我们!”
乔治·马登身为典型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其言辞间流露着五十年代日不落帝国殖民时期的口吻。
仿佛香江已归属他们英国人!
若在场有华人听闻,多半会感到愤慨与不满。
但此处皆为英国人,他们对乔治·马登的言论自是习以为常。
反觉理所应当。
乔治·马登乃会德丰集团董事之一,亦是该集团创始家族马登家族的关键人物。
会德丰历史悠久,由英籍犹太人佐治·马登于1925年在上海创立,主营航运与仓储。
1932年,与汤姆士·魏尔洛克的上海拖驳船有限公司合并,重组为会德丰。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公司总部与船队迁至英国。
战后,其创办人在东方已无立足之地,转而全力拓展航运业务,以备不时之需。
佐治1959年退休后,其子约翰·马登继承了发展航运以降低政治风险的策略,却致公司业务大幅滞后,终遭出售。
约翰1919年生于世,童年部分时光在上海度过,后于1940年在剑桥大学获文学硕士,二战期间服务于皇家军队,1946年加入会德丰伦敦分部。
返港后,他积极拓展香江投资,通过收购涉足地产与零售,香江置业信托(原香江麻缆公司)成为地产业务核心。
1968年,英资百货连卡佛成为其附属。1971年,会德丰发行新股收购张玉良旗下的联邦地产,获国际大厦与联邦大厦等中环高端写字楼。交易后,马登家族股权稀释,张玉良成大股东,但约翰·马登仍掌会德丰。
1972年,借夏利文发展公司之力,于港九开发多处物业。至70年代,会德丰已成为香江主要地产商之一。
今日,约翰·马登之子乔治·马登,代表马登家族与会德丰英资势力出席会议。
会德丰曾作为英资四大财团之一,几欲超越怡和,成为香江之首,但未果,渐趋衰落。加之约翰·马登与董事会萌生撤离之意,虽盈利主要来自香江,却心向别处。
会德丰拥有200余家子公司,业务广泛,但核心仍为航运,以备随时撤退。
1967年沙漠战争爆发,埃及封锁苏伊士运河,欧亚航线延长,油轮需求激增,航运业迅速发展,各大船王在此期间积累巨资。
1972年,会德丰重组旗下钢业有限公司为会德丰船务国际,专注航运。1974年,与世界船王包玉港合资成立会德丰有限公司,持股51%。
然而,同期石油危机爆发,苏伊士运河重开,会德丰1973年盈余达1.8亿港元,次年降至6900万,再次年更跌至2900万。
至此,会德丰掌舵人约翰·马登兴趣索然,安排怡和、置地两大英资公司于1976年10月21日提出收购会德丰。
这一消息震撼了整个市场,若收购圆满落幕,怡和集团的势力将凌驾于汇丰之上。
一九七六年,得到汇丰巨额注资的和记黄埔,于十月二十六日迅速宣布加入这场收购较量。
此乃汇丰为阻挠怡和集团夺得会德丰而发动的攻势。
这也是数年前,英资财团间爆发的一场大规模内讧。
期间,众多英资与华资公司频传收购意向,真假难辨的消息层出不穷,为香江的上层人士与民众呈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商业收购盛宴。
最终,同年十二月,会德丰、怡和及置地商定,若十日内无法达成共识,收购计划即告吹。
这场收购大战终因多方激烈竞争而以失败告终。
汇丰笑到了最后,它成功扞卫了自己作为香江最大集团的地位,即便是怡和集团也难以撼动。
然而,一九七六年的香江经济回暖,地产市场再度蓬勃,会德丰的地产业务得以扩张。一九七七年,它与港灯在北角合作开发了富泽花园一期,同时在荃湾、新浦岗建造工业大厦,集团资产大幅增长。
但会德丰在发展地产时,更倾向于对旗下土地重新评估价值,作为资本,再携手其他有实力的开发商,共担风险,分享利润。
此举源于会德丰董事会及掌控家族马登家族对香江未来的不确定感。
他们宁愿让利于人,也不愿冒险投资香江。
正是约翰·马登多年秉持的这种观念,尽管会德丰两次搭乘香江大发展的快车,却逐渐走向衰落。
如今,它已成为昔日四大洋行中实力最弱的一个。
哦,四大洋行的时代已然逝去。
因和记黄埔已归秦安所有。
如今,至多仅存三大洋行。
不过,汇德丰即便是其中一员,亦是实力最弱。
排在汇德丰之前的怡和与太古,才是当前香江英资商人的坚强后盾。
正因如此,自知言微人轻的乔治·马登,才会附和亨利·凯瑟克的言论。
毕竟,在香江的英资商人圈里,唯有汇丰与怡和集团才有能力组织如此聚会。
汇丰与华资关系盘根错节,若非迫不得已,绝不会采取今日之举。
唯有利益受到威胁、不断遭遇华资挑战的怡和集团,才有实力与意愿筹办此次会议。
因此,在亨利·凯瑟克与乔治·马登这两位三大洋行代表奠定基调后,
其他在香江发展的英资商人也纷纷表示支持。
“的确!近年来,华人的气势愈发咄咄逼人,我们不能再坐视不理!”
“他们已然向我们发起挑战!昔日辉煌无比的和记黄埔,现今却落入这些华人手中。若再不团结一致,我们在香江将难以立足!”
“确实如此!我们需要凯瑟克、马登与施怀雅家族的援手。”
“可具体该如何行动?他们要构建财团,我们也要跟风吗?”
此言一出,四周霎时静谧无声。所有英籍商人皆陷入沉默。
提及组建财团,英籍商人们面面相觑,心中满是疑虑。成立一个属于英籍商人的财团?这可能吗?显然不可能!如若可行,香江便不会并存四大洋行,而是由一家独霸!
实际上,英籍商人间的恩怨与竞争,远比他们与华资的敌意更为深厚。华资近十年方兴未艾,涉足领域多为新兴行业,除房地产外,与在场英资商人少有直接冲突。华资虽日益壮大,但就目前而言,对英资的威胁尚小,且无深仇大恨。
反倒是英籍商人内部,整日争斗不休,私怨累积百年。
此时,有人提议组建联合英资财团,以抗衡华资财团。英资商人闻言,再度陷入沉默,深知此事难于登天,甚至比提升英国那低下的行政效率还要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