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外—————
五千精兵已在潼关外集结完毕。火把的光亮连成一片,照亮了夜空。杨宽骑在战马上,环视这支他亲手训练的军队。士兵们铠甲鲜明,长矛如林,虽在深夜被突然召集,却无一人面露倦色。
他注意到前排一个年轻士兵的手在微微发抖,那是新入伍的王小二,才十七岁。杨宽策马来到他面前:\"害怕吗?\"
王小二慌忙挺直腰板:\"报、报告将军,不...不怕!\"
杨宽笑了笑,伸手替他整了整歪斜的头盔:\"我第一次上战场时,吓得差点尿裤子。\"周围响起一阵善意的笑声,紧张的气氛顿时缓解不少。
\"弟兄们!\"杨宽的声音在夜空中回荡,\"崤县百姓正遭南魏军蹂躏,男子被强征为兵,女子被掳为奴。汉王有令,命我等即刻救援!\"
\"愿随将军赴汤蹈火!\"士兵们齐声回应,声震四野。王小二喊得最大声,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杨宽满意地点头,高举长枪:\"出发!\"
大军如一条黑龙,在夜色中向崤县方向疾驰。杨宽策马走在最前,心中却并不轻松。他深知此战凶险——豆卢宁是宇文泰麾下悍将,曾追随宇文泰击败过不少对手。若正面交锋,胜负难料。
\"将军,前方探子回报!\"一名斥候飞马来报,打断了杨宽的思绪,\"豆卢宁大军驻扎在崤县东门外三里处,营寨防备松懈,大部分士兵已入睡。\"
杨宽眼中精光一闪:\"天助我也!赵成,你率五百轻骑先行突袭,我率主力随后接应。记住,以扰乱敌军为主,不必恋战。\"
\"末将明白!\"赵成领命而去,临走前犹豫了一下,\"将军...若遇豆卢宁...\"
杨宽知道这位老部下的担忧:\"放心,我不会轻敌。\"
待赵成离去,杨宽转头对身后的步兵统领道:\"传令下去,所有人卸下多余装备,只带兵器,全速前进!\"
当杨宽率领四千五百步兵抵达战场时,赵成的骑兵已如尖刀般插入敌营。豆卢宁的军营火光四起,喊杀声震天。敌军士兵从睡梦中惊醒,慌乱中找不到兵器,像无头苍蝇般四处逃窜。
\"全军冲锋!\"杨宽长枪一指,汉军如潮水般涌向敌营。
混战中,杨宽目光如鹰隼般搜寻着敌军主帅的身影。突然,他看见一个身披锦袍的将领从中央大帐冲出,正挥舞长剑试图组织抵抗。那人约莫三十五六,满面横肉,有一双特别的三角眼。
\"豆卢宁!\"杨宽心中一动,双腿一夹马腹,战马如离弦之箭冲向敌将。
豆卢宁刚被副将从睡梦中叫醒,还未弄清状况,就见自己的军营已陷入一片火海。他愤怒地挥剑砍倒一个逃兵,大吼道:\"不许退!给我顶住!\"
\"豆卢刺史,别来无恙啊。\"一个冷峻的声音从背后传来。
豆卢宁猛然回头,只见一骑黑马如幽灵般出现在他身后,马上将领面如刀削,目光如电,手中长枪在火光下泛着寒光。
\"你是...潼关杨宽?\"豆卢宁瞳孔收缩,握剑的手不自觉地紧了紧。他听说过这位汉军将领的威名,却没想到会在这种情况下相遇。\"汉军何故犯我疆土?\"
杨宽冷笑一声:\"汉王知你等倒行逆施,扫地为兵,特命我等出关拯救百姓于水火!\"话音未落,他手中长枪已如毒蛇般刺出。
豆卢宁仓促举剑格挡,金属相撞发出刺耳的声响。他感到虎口发麻,心中暗惊:好强的力道!却见杨宽枪势一变,枪杆重重抽在他后背上。\"噗——\"豆卢宁喷出一口鲜血,踉跄倒地。
\"绑了!\"杨宽一声令下,几名汉军士兵立刻上前将豆卢宁五花大绑。
豆卢宁挣扎着抬起头,眼中满是怨毒:\"这是我洛州的事,汉王何必多管闲事?\"
杨宽居高临下地看着他:\"汉王仁义之名,远播四海。但凡有虐民之举,皆是汉王之敌。\"他环顾四周,豆卢宁的三千精锐已溃不成军,\"看看你的士兵,他们中有多少是被强征来的百姓?你可曾问过他们是否愿意打仗?\"
豆卢宁顺着杨宽的目光看去,只见满地都是丢弃的兵器和逃散的士兵,一些伤兵在血泊中呻吟。他忽然想起出征前,自己亲手将几个试图逃跑的少年当众处决的场景。那些少年临死前的眼神,与现在这些逃兵何其相似。一股莫名的情绪涌上心头,他竟生出一丝悔意。
这时,崤县城门大开,一队守军冲了出来。为首将领不到三十的年纪,面容刚毅却带着几分憔悴,正是崤县义军首领韩雄。
\"可是杨宽将军?”韩雄激动地大喊,\"多谢救援之恩!\"他身后的士兵们个个衣衫褴褛,却都挺直了腰杆。
杨宽翻身下马,抱拳还礼:\"韩将军受苦了。汉王收到书信后,命我等立刻出兵营救。汉王对将军为百姓请命的义举十分赞赏。\"
韩雄闻言,眼眶突然红了。这个在战场上从不退缩的硬汉,此刻竟哽咽起来:\"杨将军...韩某十六岁从军,立志要还天下百姓太平。可这九年来...我...\"他痛苦地闭上眼睛,\"我虚度光阴,为虎作伥,实在无颜面对家乡父老。\"
杨宽上前一步,重重拍了拍韩雄的肩膀:\"将军不必愧疚。汉王说过,只要心怀百姓,无论在哪里,都是汉军的兄弟。\"
韩雄猛地抬头,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他突然朝着长安方向跪下,声音颤抖却坚定:\"韩雄不才,愿为汉室复兴尽一份微薄之力!\"
杨宽连忙扶起他:\"韩将军忠义之心,我必会回禀汉王。现在为防宇文泰大军支援,请速速带领百姓随我入关。\"
韩雄擦去眼泪,重重点头:\"我这就去安排。\"他转身对副将喊道,\"传令下去,让百姓收拾细软,我们随汉军入关!\"
当夜,崤县百姓扶老携幼,跟随汉军向潼关撤退。杨宽骑马走在队伍最后,警惕地注视着后方。被绑在马背上的豆卢宁一路上骂不绝口:\"杨宽!你休要得意!大冢宰必会为我报仇!你们这些汉贼,迟早会被一网打尽!\"
杨宽充耳不闻,只是命令部队加快速度。他注意到队伍中有个约莫七八岁的男孩,紧紧抱着一个破旧的布偶,眼中满是惊恐。这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儿子。
\"小兄弟,\"杨宽下马走到男孩身边,蹲下身轻声问道,\"你父母呢?\"
男孩怯生生地指了指前面:\"娘亲在前面...爹爹被坏人抓走了...\"说着眼泪就掉了下来。
杨宽心中一痛,从怀中掏出一块糖:\"别怕,到了潼关就安全了。\"他暗自发誓,定要平安送这些被强征的百姓入关。
黎明时分,大军安全撤回潼关。关内早已准备好热食和住处,疲惫的百姓们终于可以松一口气。杨宽命人将豆卢宁带到议事厅,亲自为他松绑。
豆卢宁揉着酸痛的手腕,警惕地看着杨宽:\"你要做什么?要杀要剐给个痛快!\"
杨宽摇摇头,示意侍从端来热茶:\"豆卢刺史,我了解过你。你在洛州为官时,曾减免赋税,修桥铺路,并非一个恶官。\"
豆卢宁愣住了,没想到杨宽会说出这番话。他接过茶杯,却迟迟没有喝下。
\"我放你回去。\"杨宽平静地说,\"希望你能劝宇文泰多行仁政。否则他日我汉军出关,宇文家满门恐无一人身还。\"
豆卢宁的手微微颤抖,茶水溅出几滴。他抬头直视杨宽的眼睛:\"为什么放我?我可是你们的敌人。\"
\"汉王用兵,首重仁义。\"杨宽站起身,走到窗前。东方已现出鱼肚白,新的一天即将开始。\"战争终究是为了百姓能过上好日子。若宇文泰能改弦更张,我们又何必兵戎相见?\"
豆卢宁沉默良久,终于将茶一饮而尽:\"我会把你的话带到。但...我不能保证什么。\"
杨宽点点头:\"这就够了。\"
当豆卢宁独自一人走出潼关城门时,他忍不住回头望了一眼。朝阳初升,赤色的汉军旗帜在城头猎猎作响,那鲜艳的红色仿佛能灼伤他的眼睛。这一刻,他第一次对自己效忠的主公产生了怀疑。
与此同时,杨宽站在城楼上目送豆卢宁远去。赵成不解地问:\"将军,就这么放他走了?\"
杨宽意味深长地说:\"有时候,放走一个敌人,比杀死十个敌人更有价值。\"他转身望向关内,百姓们正在安顿,那个小男孩正依偎在母亲怀里安然入睡。杨宽的嘴角浮现出一丝欣慰的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