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中城公约》签署的同时,坤泽城的中央研究所里,各科研机构仍然在昼夜不息的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研究。金属研究第二实验室的赵启明正在记录着第17组数据:铬镍合金在300c持续受力下,疲劳寿命达到2100小时,较上月提升12%。
这个结果让他松了口气——这意味着虞国的蒸汽轮机叶片终于能承受更高的工作温度,单机功率可再提升15%。
研究所的走廊里,贴着最新的《科研优先级清单》,由朱昭熙亲自审定。排在首位的是“合金材料系列研究”,细分出结构钢、耐热合金、耐腐蚀合金三个方向;其次是“煤炭衍生物提纯”,涵盖焦炭改良、煤焦油分离技术;最后是“石油初步加工”,重点突破蒸馏工艺与轻质油稳定性控制。
每个方向后都标注着明确的量化指标,比如“年底前实现铬镍合金量产成本降低30%”“煤焦油中苯提取纯度达到99.5%”。
这种高度量化的研究模式,源于朱昭熙在政治局会议上的明确指示:“材料是工业的骨骼。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要落地,就得让蒸汽机能更耐用,铁轨能承受更重的载荷,管道能输送更复杂的介质。在没有完全消化这些之前,任何跨越式的技术都可能变成空中楼阁。”
合金研究室的工作日志上,详细记载着每种配方的实验过程。普通碳素钢的含碳量从0.2%到1.2%梯度测试,加入锰、硅等元素后的力学性能变化被制成表格。
铬镍合金的配比经过237次调整,最终确定“18%铬+8%镍”的基础配方,在此基础上微调其他元素比例,以适应不同场景,用于蒸汽管道的型号增加钼元素提升耐热性,用于船舶外壳的则增加铜元素增强抗海水腐蚀能力。
研究员们的工作节奏严格遵循“实验-分析-迭代”的循环。每天晨会,各组汇报前24小时的测试结果,遇到瓶颈便集体讨论。
当铬镍合金的焊接性能始终不达标时,他们没有急于尝试新配方,而是用显微镜反复观察焊缝组织,最终发现问题出在焊接电流的稳定性上。调整参数后,焊缝强度从母材的70%提升至92%,满足了高压容器的制造标准。
生产转化同样按部就班。同泽钢铁厂的三号车间被改造成合金量产线,从中央研究所接收的不仅是配方,还有全套《工艺标准手册》:从矿石预处理的酸碱度控制,到熔炼时的温度曲线,再到轧制时的压下量分配,每个环节都有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参数。
车间主任李建国拿着手册感慨:“以前凭经验炼钢,现在按数据炼钢,废品率从8%降到了1.2%,这就是科学的力量。”
煤炭化工研究区的进展则体现在生产线上。虞国最大的焦化厂将煤焦油分离车间扩建了三倍,采用新研发的“阶梯式蒸馏塔”,通过精确控制不同温度段的馏分,将苯、甲苯、二甲苯的分离效率提升至85%。
这些产物被直接送往坤泽城的化工厂,制成染料、炸药和橡胶替代品,虞国的纺织厂终于摆脱了对天然染料的依赖,军工生产所需的炸药原料也实现了自给。
研究员周明远的团队专注于焦炭质量改良。他们发现,将原煤在隔绝空气的环境下加热至1050c,并保持48小时恒温,产出的焦炭固定碳含量可达89%,比传统工艺提高6个百分点。
这种高纯度焦炭用于高炉炼铁,可使焦比(每吨铁消耗的焦炭量)从0.8吨降至0.65吨,仅此一项,全国钢铁厂每年就能节省120万吨煤炭。
但他们没有止步于此。周明远在实验报告中写道:“当前焦炭强度仍不足以满足3000立方米以上高炉的需求,需进一步研究煤种配比与加热速率的关系。”这份报告被标注为“待解决问题”,贴在研究区的公告板上,成为下阶段的攻坚目标。
石油加工实验室的规模相对较小,仅六台蒸馏设备和三套检测仪器。研究员们处理的原油来自洪州共和国的进口,每月配额仅500吨,虞国本土特别是南部地区,有着大量的石油,所以朱昭熙也无意过早涉足海外石油争夺,而是将研究重点放在“基础工艺储备”上。
他们的核心成果是一套“三段式蒸馏法”:将原油在常压下加热至180c,分离出汽油组分;继续加热至360c,收集柴油馏分。
剩余重油则送入减压蒸馏塔,提取润滑脂原料。这套工艺虽简单,却解决了两个关键问题:通过添加少量氢氧化钠,汽油的稳定性从7天提升至30天;用氯化钙脱水法处理柴油,使其凝固点从-5c降至-15c,满足寒冷地区使用需求。
实验室主任在月度总结中明确写道:“当前成果仅作技术储备,暂不投入工业化生产。需等待国内炼油设备制造能力匹配后,再分步推进。”
这与朱昭熙的整体规划一致——在没有足够的机械加工精度和标准化生产能力前,贸然上马石油炼化项目,只会造成资源浪费。
中央研究所的档案室里,锁着一份更敏感的文件:内燃机样机设计图。早在三年前,朱昭熙就提供了基础原理草图,研究员们按此试制出单缸样机,排量2.3升,功率8马力,热效率12%。
但这份成果被严格保密,仅五人有权查阅,且明确规定“禁止进行任何量产准备”。
朱昭熙在审阅样机报告时批注:“技术成熟度未达标准。当前的气缸材料无法承受持续高温,点火系统稳定性不足,燃料供应精度误差超过5%。
更重要的是,整个工业体系尚未准备好配套生产,精密镗床的加工精度还差0.02毫米,标准化螺栓的合格率仅78%。此时推出,只会暴露技术短板。”
这种“刻意压制”的策略贯穿于所有前沿研究。无线电报的传输距离突破了50公里,仍只用于军事试验,未向民用开放;甚至连已经成熟的电弧炼钢法,也仅在同泽钢铁厂保留一条试验线,未大规模推广。
朱昭熙的考量在行政会议上多次强调:“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标准化’与‘规模化’。蒸汽机能稳定运转一万小时,铁轨能承受百吨载荷,螺丝钉的尺寸误差不超过0.1毫米。
这些看似基础的东西,比任何新奇技术都重要。在这些没做到之前,任何跨越式发展都是虚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