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小组的加密频道在凌晨两点十七分接入主控台,林晚的手指刚落在回放键上,信号便自动同步了三小时前的现场记录。
画面晃动,镜头扫过锈迹斑斑的园区门牌——“云启创新工场b区”。一名队员低声通报:“目标公司‘智渊节点’登记在此,但整栋楼断电,无照明,监控线路被物理切断。”他抬手推开玻璃门,门锁早已失效,推杆发出干涩的摩擦声。走廊尽头的办公室门缝里透不出光,桌椅蒙尘,电脑主机不在原位,连网线接口都被水泥封死。
“没人办公过。”队员蹲下身,用检测笔轻点墙面插座,“电源线路虚接,最近一次通电是四十八小时前,短暂运行了不到十分钟。”
林晚暂停播放,调出时间轴对照。正是他们发布48小时轮报制的第三十六小时,对方有过一次短时激活。
她继续观看。调查组转而尝试接入楼内备用光纤井,从地下管道接近目标企业的私有服务器节点。一名技术员连接便携终端,启动数据抓取协议。进度条刚跳到12%,屏幕突然黑屏,设备自动关机。
“频谱分析仪被干扰了。”录音中传来急促低语,“不是普通电磁屏蔽,是定向脉冲,频率锁定在我们设备的接收波段。”
镜头切换至屋顶热成像图,一组隐藏在通风塔后的微型天线阵列显示为高亮红点。“攻击源在这里,预埋结构,不是临时架设。”组长的声音沉了下来,“对方知道我们会来。”
林晚关闭视频文件,调出另一路传输。半小时后,调查组启用离线设备,在未联网状态下对现场残留信号做静态采样。他们在会议室地板夹层发现一个微型信号发射模块,型号陈旧,但固件经过改装。技术支援组初步判定,该装置能模拟正常办公网络流量,制造“持续运营”假象。
她将两份报告并列打开:一边是空置楼宇的实地勘验结果,一边是那名低权限员工短暂接入内网时泄露的日志片段。后者显示,“智渊节点”每周三凌晨向同一Ip集群上传加密数据包,命名规则为“bm-Update_weekx”,内容标记为“行为模型优化”。
林晚放大Ip地址,交叉比对历史数据库。这条链路曾在三年前关联过“认知干预研究会”的测试环境,后期因违规实验被强制注销。如今它以分布式节点形式重新出现,注册地分散在三个离岸数据中心。
她正准备标记重点,苏悦的通讯请求切入主控系统。
“三家公司的官网更新日志被清空。”苏悦的声音没有起伏,但语速比平时快半拍,“不是后台误操作,是批量指令删除。时间集中在十五分钟内,全部发生在你们进入园区前后。”
林晚立刻调取五家公司的网络存档记录。果然,“深维智能”“灵析科技”“元境交互”三家同步抹除了过去两个月的技术动态页面,包括产品迭代说明和算法升级公告。
“动作太齐了。”苏悦补充,“我让团队追了他们的cdN缓存,发现删除前最后一版页面里,都提到了一个共同术语——‘情感权重校准’。这个词没出现在公开宣传材料里,只在技术文档角落出现过一次。”
林晚眼神微凝。这个术语曾在赵铭前世主导的一个秘密项目中出现过,用于描述对人类决策倾向的隐性引导机制。
她没有回应,而是打开通讯面板,向科研团队发送优先级指令:“立即解析xN-9-b残留协议,查找是否含有‘情感权重’或‘bm-Update’相关指令集。”
刚按下发送键,技术支援组的分析报告弹入桌面。
受损的频谱分析仪经拆解后,在其wi-Fi模块固件中发现一段潜伏代码。一旦设备连接特定SSId名称的热点(如“cloudInno_bak”或“Guest_Link_2”),便会触发自毁程序,烧毁存储芯片并释放虚假信号误导后续追踪。
“这不是防入侵。”林晚盯着逆向分析图,“是陷阱。他们预判我们会用标准设备进场,并提前布置了诱杀路径。”
她忽然想起什么,调出调查组出发前提交的装备清单。所有侦测仪器均经过联盟安全认证,但其中一台备用频谱仪是在本地采购,用于替换故障设备——采购渠道来自园区物业推荐的第三方服务商。
她将供应商信息输入追踪系统,层层穿透股权结构,最终停在一个名为“北纬联讯”的空壳公司名下。该公司注册于半年前,注册资本五百万元,实缴为零,法人代表是一名已注销身份的前通信工程师。
林晚靠向椅背,指尖轻轻敲击桌面。
对方不仅有反侦察能力,还有前置布局能力。能在园区埋设干扰阵列,能在设备供应链植入后门,还能在全网范围统一执行清除指令——这背后绝不是一个初创企业能做到的协同强度。
她重新打开赵铭在会议中的影像记录,逐帧回放他说“别把精力耗在影子上”时的表情。那时他的右手曾轻敲扶手两下,节奏像是某种编码。
她暂停画面,调出心理映射辅助模块,输入当时开启“心灵洞察之镜”所捕捉到的那一瞬意识流残影——那串坐标编码再次浮现:**南纬30.58,东经114.21**,对应城南某处废弃气象塔周边区域。
调查小组此前已按她加密指令核查过该地点的电力负荷,报告显示近两周无异常用电。但她现在意识到,也许对方早就料到会被查,所以刻意保持静默。
真正的活动,可能就藏在那些看似无效的数据里。
她切换至城市能源调度系统,设定筛选条件:电压波动幅度超过±5%、持续时间低于十分钟、发生在夜间零点至五点之间的独立计量单元。系统开始扫描全市十万多个监测点。
等待结果时,她接通调查小组的安全频道。
“撤回来之后,有没有人跟踪?”她问。
组长声音平稳:“换了三次交通工具,绕行地下管网出口,确认无尾随。但我们留下的伪装身份可能已经暴露。”
“为什么这么说?”
“刚才收到一条自动邮件,来自‘瀚海咨询’的注册邮箱。标题是‘您预约的企业访谈已取消’,发送时间是我们在园区内的时候。可那个邮箱根本没有联网,全程处于离线状态。”
林晚目光一沉。
这意味着,对方不仅识别出了他们的伪装身份,还侵入了未激活的通讯账户,提前发送了反向通知——就像在告诉他们:我知道你是谁,我也知道你来了。
这不是防御,是示威。
她正要下令更改所有行动代号,主控台右上角弹出一条新提示:能源系统比对完成,共检出七处符合异常波动特征的地点。其中一处,位于气象塔西北侧三百米的地下泵站,过去五天内出现了四次短暂加压记录,每次持续六分钟,与园区信号发射模块的激活周期完全吻合。
她立刻调取泵站建筑图纸,发现其内部有一条废弃电缆通道,直通园区地下管网。
两条线索交汇。
她迅速起草一道加密指令,准备发往调查小组备用通道。
就在这时,科研团队的初步反馈跳了出来。
“xN-9-b协议解析取得进展。”消息正文写道,“在残留指令集中发现两个未注册命令码,功能指向远程心理反馈调节。其中一个命令标识符,与‘bm-Update’日志中的校验码部分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