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逃亡在外十九年,忍受着屈辱与磨难。逃到楚国,楚成王知重耳贤德,便以诸侯之礼款待重耳,并赠于很多财物,这使重耳很受感动,说了很多感谢的话。楚成王也是半开玩笑的说:“晋侯就要复国了,打算怎么报答我?”
重耳说:“珍禽异兽、珠玉绸绢,都是君王多余的东西。如果万不得已,在平原和沼泽与君王兵戎相见,我愿意为君王退避三舍。”
城濮之战,晋文公没有违背誓约。当晋楚兵戎相见时,晋文公真的退避三舍,给足了楚国的面子。城濮之战,楚军大败,子玉带着残兵败将撤回本国。
晋国打败了楚国,以前亲楚的诸侯,都转过头来与晋结盟,晋国成为真正的霸主。晋文公将楚国俘虏、战利品贡献给周王,共有披甲的四马战车一百辆,一千多名步兵,周王欣然接受。
周王派王子虎任命晋侯为诸侯长,赏赐给晋文公大辂车,红色大弓一副,红色箭矢百支,黑色弓十副,黑色箭千支,香酒一坛,另有玉制的印信和三百名勇士。晋侯多次推辞,才叩头接受了。
周王作了《晋文侯命》“王说:叔父以仁义团结了诸侯,彰显了伟大的文王、武王,能谨慎地修养美好德行,感动了上天,传颂于百姓,因此上天降下帝王的功业给文王、武王。你关心我,让我继承祖先的事业,永远保持王位。”
晋国烧毁了楚军营地,大火几天都没有熄灭。文公为此感叹。大臣们说:“打败了楚国,您还发愁,这是为什么呢?”
文公说:“我听说打了胜仗,能够心安的只有圣人,我因此害怕。况且楚将子玉还活着,有什么可以高兴的呢?”
子玉大败而归,楚成王恼怒子玉不听自己的话,只顾与晋交战。因此责备子玉,子玉自杀身亡。
晋文公说:“我在外面攻击楚军,楚王内部诛杀大将,这是内外呼应,干的漂亮。”
晋文公这才面露悦色,高兴起来。
晋文公接受赏赐后,在周王面前立下誓言,定当尊王攘夷,维护周室尊严。回到晋国后,他并未因成为霸主而沾沾自喜。他深知,晋国虽胜了楚国,但周边仍有诸多隐患。于是,晋文公开始着手整顿内政,进一步推行改革,发展经济,加强军备。他重用贤能之士,鼓励农耕,使得晋国百姓安居乐业,国力愈发强盛。
与此同时,他积极与其他诸侯修好,扩大晋国的影响力。在外交上,他恩威并施,让那些原本摇摆不定的诸侯彻底倒向晋国。而楚国虽经城濮之败,但根基未损,但楚国也在暗自积蓄力量。晋文公时刻关注着楚国的动向,不敢有丝毫懈怠,准备迎接未来可能到来的新一轮挑战,继续巩固晋国的霸主之位。
当年六月,晋国又恢复了卫侯的地位,晋侯渡过黄河从北面归国。封赏有功人员,狐偃属于头功。有人说:“城濮之战是先轸的谋略。”晋文公说:“城濮之战,狐偃劝我不要失信于楚国,先轸则说打仗以取胜为要务。我用先轸之谋而胜,但狐偃之言是千秋大计。如何能以一时之功而盖万世之利?所以狐偃应居首功。”
众人皆服。此后,晋国在晋文公的治理下蒸蒸日上。然而,南方楚国新上任的将领年轻气盛,急于为楚国雪耻,不断在边境挑衅晋国附属小国。消息传到晋国,朝堂之上议论纷纷。有人主张立刻出兵教训楚国,以绝后患;有人则认为应先观望,避免再次陷入大战。
晋文公陷入沉思,他深知这一战关系到晋国霸主地位的稳固与否,稍有不慎,多年来的努力可能付诸东流。最终,他决定先派遣使者前往楚国,试探楚国的态度,同时加强边境防御,做好两手准备,一场新的风云变幻,将在晋楚之间展开。
楚国将领年轻气盛,对城濮之战,楚军惨败不能接受,所以终日练兵,一定要战胜晋军,争回面子。但对于双方实力的判断,楚国将领显然高估了自己,以为晋军的将领头发都白了,已经是老弱残兵,不堪一击。
使者到了楚国,年轻将领态度傲慢,根本不把晋国放在眼里,还扬言要踏平晋国。使者无奈返回晋国,将情况如实汇报。晋文公得知后,眉头紧锁,知道这一战已不可避免。他迅速召集将领们商议作战计划,先轸提出可联合齐国、秦国等国共同抗楚,形成合围之势。
楚军自以为准备充分,一定会战胜晋军,一雪前耻。晋军与楚军在一片广袤的平原上相遇。楚军见晋军老弱病残,没有把晋军放在眼里。也是楚军求胜心切,便向晋军展开了攻势。楚军一声呐喊,便向晋军展开攻势。
晋国的老弱残兵,怎能抵挡得住楚军的精兵强将。晋军败退,楚军紧追不舍。见晋军退进一个山谷。楚军不知是计,以为晋军真的败了,一直追进山谷。追进了晋军的包围圈。
楚军进了晋军包围圈,才知道上当了,再想撤出来,已经晚了。晋军队如潮水般涌来,截住了楚军退路,喊杀声四起。晋文公站在高处,冷静地指挥着战斗。楚军大败,四处逃散。
这年冬天,晋文公与诸侯在温会盟。想带领他们朝拜周王。但晋文公考虑到路途遥远,诸侯朝拜多有不便。这时,有人提议可将周王请到河阳,这样既能完成朝拜之事,又方便了诸侯。晋文公觉得此计可行,便派人去请周王。
周王虽心中不悦,但碍于晋国强大的实力,只好前往河阳。会盟当日,诸侯们齐聚一堂,场面十分壮观。晋文公带领诸侯们向周王行朝拜之礼,彰显了尊王的姿态。周王也对晋文公的安排表示认可,再次肯定了他诸侯长的地位。
此次会盟,进一步巩固了晋国的霸主地位,让各诸侯更加敬畏晋国。晋文公在会盟中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政治智慧,使得晋国在诸侯间的威望达到了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