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期,钱塘县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田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们食不果腹,生活苦不堪言。为了救助灾民,朝廷拨下了一大批救灾粮食,存放在钱塘县的官仓之中,由县令刘德福负责发放。
这刘德福表面上是个为民请命的好官,实则是个贪得无厌的奸佞之徒。他见这批救灾粮食数量巨大,便起了贪心,暗中勾结当地的恶霸孙虎,打算将粮食私吞,转手卖给外地的富商,从中大赚一笔。
他们商量好计划后,刘德福便贴出告示,声称由于粮食运输途中遭遇山贼抢劫,官仓中的粮食所剩无几,只能按照极低的标准发放给百姓,每人每天仅能领取一碗稀粥。百姓们听闻此消息,顿时怨声载道,可又敢怒不敢言。
济公云游至此,听闻了钱塘县的灾情和刘德福的恶行,心中十分愤慨。他决定要揭露刘德福的阴谋,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这一天,济公穿着一身破破烂烂的袈裟,手持一把破蒲扇,摇摇晃晃地来到了县衙门口。他大声喊道:“刘大人,刘大人,贫僧有要事相告!”
刘德福正在与孙虎在后堂密谋如何尽快将粮食运走转卖,听到外面的喊声,心中十分恼怒。他皱着眉头对孙虎说:“这疯和尚又来捣乱,你去把他打发走。”
孙虎领命来到县衙门口,见是济公,心中暗叫不好。他知道济公神通广大,不好对付,但还是硬着头皮走上前去,恶狠狠地说:“你这疯和尚,不在庙里念经,跑到这儿来瞎嚷嚷什么?赶紧滚!”
济公却不慌不忙,笑着说:“孙施主,莫要动怒。贫僧今日来,是想给刘大人送一份大礼。”
孙虎听了,心中疑惑,问道:“什么大礼?你且说来听听。”
济公神秘兮兮地说:“这份大礼关系到刘大人的前程和性命,贫僧只能当面与刘大人说。”
孙虎无奈,只好带着济公来到了后堂。刘德福见济公来了,心中虽不情愿,但还是勉强挤出一丝笑容,说:“不知济公大师驾临,有失远迎。不知大师所说的大礼是何物啊?”
济公环顾四周,笑着说:“刘大人,这大礼不便在此处说,还请大人随贫僧去一个地方。”
刘德福心中有些忐忑,但又怕错过什么好处,便点了点头,说:“好吧,本官就随你走一趟。”
于是,济公带着刘德福和孙虎来到了官仓。此时,天色已晚,官仓周围一片漆黑。济公从怀中掏出一颗夜明珠,照亮了周围的环境。他指着官仓说:“刘大人,这便是贫僧要送给你的大礼。”
刘德福和孙虎看着官仓,心中十分疑惑。刘德福问道:“大师,这官仓里不过是些救灾粮食,何来大礼之说?”
济公笑了笑,说:“刘大人,你可知这官仓中的粮食乃是朝廷拨下救助百姓的救命粮。你若私吞这些粮食,一旦被朝廷知晓,那可是掉脑袋的大罪啊!”
刘德福听了,脸色一变,但很快又恢复了镇定,强装镇定地说:“大师,你可不要血口喷人。本官一直兢兢业业,为百姓发放粮食,何来私吞之说?”
济公冷笑一声,说:“刘大人,你还想狡辩?贫僧早已查明,你与孙虎勾结,打算将粮食卖给外地富商。你们以为做得神不知鬼不觉,却不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刘德福见事情败露,心中又惊又怒,他指着济公骂道:“你这疯和尚,竟敢坏本官的好事!来人,把他给我拿下!”
然而,他喊了半天,却不见一个衙役前来。济公笑着说:“刘大人,你别白费力气了。贫僧早已料到你会如此,便提前让百姓们守住了县衙,那些衙役们见大势已去,都纷纷倒戈了。”
刘德福听了,顿时瘫倒在地。孙虎见状,还想负隅顽抗,他抽出腰间的匕首,朝着济公扑了过来。济公不慌不忙,侧身一闪,然后用蒲扇轻轻一拍,孙虎便被拍得飞了出去,重重地摔在地上,昏了过去。
这时,一群百姓举着火把,从四面八方涌了过来。他们将刘德福和孙虎团团围住,纷纷指责他们的罪行。刘德福见大势已去,只好跪在地上,向百姓们磕头求饶:“各位乡亲,是本官一时糊涂,做出了这等错事。求你们饶了本官吧!”
济公走上前去,说:“刘德福,你贪赃枉法,欺压百姓,罪不可恕。不过,贫僧念你尚有一丝悔意,便给你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你立刻将官仓中的粮食如数发放给百姓,并向上级朝廷坦白自己的罪行,或许还能保住一条性命。”
刘德福听了,连忙点头称是。他起身吩咐手下打开官仓,将粮食发放给百姓。百姓们排着队,有序地领取粮食,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经过几天的努力,官仓中的粮食全部发放完毕。朝廷得知此事后,派钦差大臣前来调查。经过核实,刘德福的罪行属实,他被革职查办,孙虎等恶霸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钱塘县的百姓们对济公感激不已,他们为济公修建了一座庙宇,供奉他的神像。而济公则继续他的云游之旅,四处惩恶扬善,他的故事也在民间流传得越来越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