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绍熙年间,灵隐镇突发一场怪异的瘟疫。这瘟疫来势汹汹,染病之人先是浑身发热、头痛欲裂,紧接着皮肤上便会出现一块块紫黑色的斑痕,不过三日,便会气绝身亡。镇上的大夫们使尽浑身解数,开出的药方却毫无效果,一时间,灵隐镇人心惶惶,大街小巷弥漫着绝望的气息。
济公云游至此,瞧见镇上这般凄惨景象,心中十分不忍。他摇着那把破蒲扇,大摇大摆地走进了一家医馆。医馆里,几位大夫正愁眉苦脸地围坐在桌前,对着满桌的药方唉声叹气。
济公笑嘻嘻地走上前去,说道:“几位施主,莫要发愁,贫僧或许能治好这瘟疫。”
一位年纪较大的大夫抬起头,上下打量了济公一番,见他衣衫褴褛、疯疯癫癫,不屑地说:“你这疯和尚,莫要在此胡言乱语。我们这些行医多年的大夫都束手无策,你又能有什么办法?”
济公却不恼,依旧笑着说:“施主,这瘟疫看似凶险,实则另有隐情。贫僧愿去病人家中一探究竟,若能治好病人,诸位再信贫僧也不迟。”
几位大夫听了,觉得不妨让他一试,便指了一位病情较重的病人住处,让济公前往。
济公来到病人家中,只见病人躺在床上,面色如紫金,呼吸微弱。病人的家属围在床边,哭得泣不成声。济公安慰了他们几句,便开始仔细查看病人的症状。他先是摸了摸病人的额头,又看了看病人的舌苔,最后盯着病人皮肤上的紫黑色斑痕,陷入了沉思。
过了一会儿,济公突然眼睛一亮,他转身对病人的家属说:“你们快去准备一些新鲜的艾草、薄荷和苍术,再打一盆清水来。”
家属们虽然疑惑,但还是照着济公的话去做了。不一会儿,东西都准备齐了。济公将艾草、薄荷和苍术放入清水中,浸泡了一会儿后,用一块干净的布蘸着药水,轻轻地擦拭病人的身体。
擦完身体后,济公又从怀中掏出一个破布包,里面装着一些黑乎乎的药丸。他喂病人吃下一颗药丸,然后坐在床边,静静地观察着病人的反应。
大约过了半个时辰,病人的脸色渐渐有了血色,呼吸也变得平稳起来。又过了一会儿,病人竟然缓缓地睁开了眼睛,虚弱地说:“我……我感觉好多了。”
病人的家属见状,惊喜万分,他们纷纷跪在地上,向济公磕头谢恩:“多谢活佛救命之恩!多谢活佛救命之恩!”
济公连忙将他们扶起,说:“不必客气,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不过,这瘟疫的根源还未找到,若不彻底铲除,还会有更多的人染病。”
说完,济公便离开了病人家中,开始在镇上四处寻找瘟疫的源头。他走遍了灵隐镇的每一个角落,终于在镇外的一口古井旁停了下来。
这口古井是灵隐镇的主要水源,镇上的人们都靠这口井的水生活。济公凑近古井,仔细一闻,发现井水中散发着一股刺鼻的腐臭味。他向井里望去,只见井水浑浊不堪,隐隐还能看到一些黑色的东西在水中晃动。
济公心中明白,这瘟疫的源头就在这口古井里。他推测,定是有人在井中投放了毒物,才会导致瘟疫爆发。
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测,济公回到医馆,将几位大夫召集到一起,对他们说:“诸位施主,贫僧已找到瘟疫的源头,乃是镇外的那口古井被人投了毒。如今之计,需先将井水净化,再让百姓们服用解药,方可治愈瘟疫。”
几位大夫听了,半信半疑。但他们见济公确实治好了病人,便决定相信他一次。他们按照济公的吩咐,准备了一些明矾和草药,来到古井旁,将明矾和草药放入井中,用竹竿搅拌了一番。
接着,济公又回到医馆,和几位大夫一起研制解药。他们用艾草、薄荷、苍术等多种草药,经过一番精心调配,终于制成了大量的解药。
济公和几位大夫带着解药,挨家挨户地给百姓们发放,并告诉他们如何服用。同时,他们还提醒百姓们,在瘟疫未彻底消除之前,不要饮用生水,要将水煮沸后再喝。
在济公和几位大夫的努力下,灵隐镇的瘟疫逐渐得到了控制。染病的人越来越少,痊愈的人越来越多。不过几日,镇上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百姓们对济公感激不已,他们纷纷拿出自家最好的食物和礼物,要送给济公。济公却一一婉拒,他说:“贫僧云游四方,只为普度众生。这不过是贫僧应尽之责,诸位不必如此客气。”
说完,济公又摇着那把破蒲扇,哼着小曲儿,继续他的云游之旅去了。而他在灵隐镇智治瘟疫的故事,也在民间流传了下来,成为了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