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年间,江南一带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赤日炎炎,大地干裂,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们食不果腹,生活苦不堪言。
在受灾最为严重的一个小村落里,多数村民们为了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乞讨。然而,村中有一户人家,家中有个年仅七岁的小男孩,名叫阿宝。阿宝自幼体弱多病,父母实在不忍心带着他长途奔波,便决定将他留在村中自家的破屋里,轮流回来给他送些食物维持生命。
这一日,济公云游至此。他身着一件破破烂烂的袈裟,手持一把缺了口的蒲扇,脚步蹒跚地走进了这个死寂的村落。村里的景象让济公心中一阵酸楚,他决定四处走走,看看能否为村民们做些什么。
当济公来到那座破屋时,听到里面传来微弱的哭声。他走进宅内,只见一个小男孩蜷缩在角落里,脸色苍白,气息微弱。济公心中一紧,连忙走上前去,轻声问道:“小娃娃,你为何在此哭泣呀?”
阿宝听到声音,缓缓抬起头来,看到眼前这个疯疯癫癫却又面带慈祥的和尚,哭着说:“和尚爷爷,我……我好饿,爸爸妈妈不要我了,他们把我丢在这里……”
济公听了,心中一阵难过,他从怀中掏出一块干粮,递给阿宝说:“小娃娃,莫要伤心,先吃点东西垫垫肚子。”
阿宝接过干粮,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济公看着他,心中暗自思量:这孩子如此可怜,若不救他,恐怕性命难保。可这大旱之年,上哪儿去找水源和食物呢?
就在济公发愁之时,他突然听到屋外传来一阵嘈杂的声音。他走出屋子一看,只见一些村民正围在一起,议论纷纷。济公走上前去,问道:“诸位施主,发生何事了?”
一位村民叹了口气说:“和尚,你不知道,我们村原本有一口古井,以前井水清澈甘甜,可自从这大旱以来,井水就越来越少,如今已经干涸见底了。我们正商量着要不要挖口新井,可这大旱之年,哪还有力气和精力去挖井啊。”
济公听了,心中一动,他觉得这或许就是救阿宝和村民们的关键。他对村民们说:“诸位施主,莫要着急。贫僧虽是个疯和尚,但也懂得一些寻水之术。让我去看看那口古井,说不定能找到水源。”
村民们听了,半信半疑,但此时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带着济公来到了古井旁。
济公围着古井转了几圈,又趴在井口仔细闻了闻,然后站起身来,笑着说:“诸位施主,这井下确实还有水源,只是在更深处。只要将岩层破开,井水便会重新涌出。”
村民们听了,面露难色。一位村民说:“和尚,破开岩层,需要多人合作,使用大锤和大凿子。这井这么小,施展不开呀。”
济公笑着说:“诸位施主莫要担心,贫僧自有办法。”
说完,济公让村民们找来大锤和大凿子。把大锤和大凿子丢进井里后,他一个人跳进井里,使劲凿起来。其他村民则在井口加油打气。
然而,那岩层实在太重,济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叮叮当当”地凿了半天,也削得不多。就在大家感到绝望的时候,济公突然想起了什么,他从身上脱下破僧衣,咬在嘴里,然后深吸一口气,对着凿子,狠命一敲。
只听“轰隆”一声,岩层终于被凿穿了。只是凿子找不回来了。因为已经被深深地打入了岩层底下的水脉之中。
随着岩层的凿穿,一股清澈的井水从井底涌了出来。济公把锤子丢出了井,然后再自己爬了上来。村民们欢呼雀跃,纷纷围到井边,用绳桶打起井水,大口大口地喝了起来。
济公看着欢快的村民们,心中也十分欣慰。他又想起破屋里的阿宝,便对村民们说:“诸位施主,这井水虽已涌出,但阿宝那孩子体弱多病,还需一些滋补的食物才能恢复健康。贫僧想去附近的山上找找,看能否找到一些野菜和草药。”
村民们听了,纷纷表示愿意和济公一起去。于是,大家拿着篮子和工具,跟着济公向山上走去。
在山上,济公凭借着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找到了许多野菜和草药。他还教村民们如何辨别哪些野菜可以食用,哪些草药可以治病。村民们对济公感激不已,纷纷称赞他是活菩萨下凡。
回到村子后,济公用找到的草药为阿宝熬了一碗药汤,喂他喝了下去。又让村民们用野菜煮了一些粥,给阿宝吃。在济公的悉心照料下,阿宝的身体逐渐恢复了健康。
村民们为了感谢济公的救命之恩,决定在村子里为他建一座小庙,供奉他的神像。济公却笑着拒绝了,他说:“诸位施主,贫僧云游四方,只为普度众生。这小庙就不必建了,只要大家以后能够互帮互助,共度难关,贫僧就心满意足了。”
说完,济公又摇着那把破蒲扇,哼着小曲儿,继续他的云游之旅去了。而他在旱区救阿宝、帮村民找水源的故事,也在民间流传了下来,成为了一段温暖人心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