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绍熙年间,临安城外有个叫桃花村的地方,原本这里风景如画、宁静祥和,村民们男耕女织,日子过得安稳自在。然而,不知从何时起,村里突然怪事连连。
先是村里的牲畜莫名失踪,鸡鸭牛羊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一些凌乱的脚印和奇怪的痕迹。接着,村民们也开始染上怪病,一个个面色苍白、浑身无力,还时常伴有腹痛呕吐的症状。村里的郎中们对此束手无策,开了许多药方都不见好转。
一时间,桃花村人心惶惶,大家都传言是得罪了山中的妖邪,才会遭此横祸。有些胆小的村民甚至打算举家搬迁,离开这个不祥之地。
这一天,济公云游至此。他穿着一件破破烂烂的僧袍,脚蹬一双露出脚趾的草鞋,手里拿着一把破蒲扇,疯疯癫癫地走进了桃花村。村民们看到他这副模样,起初都没太在意,只是自顾自地忙碌着,或是为家人的病情发愁,或是商量着搬迁的事宜。
济公在村里转了一圈,看到村民们愁眉苦脸的样子,心中已猜到了几分。他走到一位正在唉声叹气的老农面前,问道:“老施主,这村里为何如此冷清,大家都这般愁苦啊?”
老农抬起头,看了济公一眼,无奈地说:“和尚,你有所不知啊。我们这桃花村最近遭了大难,牲畜失踪,人又染上怪病,郎中都治不好,大家都说是惹上了妖怪,这日子可怎么过哟。”
济公听了,微微一笑,说:“老施主莫要惊慌,世间哪有那么多的妖怪,可能是有人作祟罢了。让贫僧来看看,这怪病究竟是何缘故。”
说完,济公跟着老农来到了一位病人家中。他仔细地观察了病人的症状,又询问了一些饮食起居的情况,然后皱起了眉头。接着,他又让老农带他去看看村里失踪牲畜的地方。
在那些地方,济公仔细地查看了地上的脚印和痕迹,还蹲下身子,用鼻子闻了闻周围的泥土。突然,他的眼神一亮,似乎发现了什么。
济公对老农说:“老施主,我大概知道这怪事的原因了。这并非妖怪所为,而是有人在这村里下了蛊。”
老农听了,大吃一惊,问道:“和尚,你说的是真的吗?谁会给我们下蛊呢?我们又没得罪什么人啊。”
济公笑着说:“老施主,这下蛊之人必定是心怀不轨,想害你们村子。你们想想,最近村里有没有来过什么陌生人,或者和谁结下了仇怨?”
老农想了想,说:“陌生人倒是没有,不过前些日子,村里和邻村因为争一块水田的事闹了些矛盾,会不会是邻村的人干的?”
济公点了点头,说:“有可能。不过,现在当务之急是先找到下蛊之人,解除村民们身上的蛊毒。”
于是,济公让老农召集了村里的年轻人,和他们一起在村里四处搜寻线索。他们发现,在村子边缘的一座废弃茅屋里,有一些奇怪的瓶瓶罐罐和符咒。济公走进茅屋,仔细地检查了这些东西,然后肯定地说:“就是这里了,下蛊之人应该就在这附近。”
就在这时,一个黑影从茅屋后面一闪而过。济公大喊一声:“哪里跑!”便带着村民们追了上去。
那黑影跑得飞快,但济公却不紧不慢地跟在后面,还时不时地用蒲扇指指方向。不一会儿,他们追到了村外的一片树林里。黑影见无处可逃,便停了下来,转身面对济公和村民们。
原来,下蛊之人是一个身材瘦小、面容猥琐的男人,他是邻村的一个无赖,名叫王二。王二见事情败露,便恶狠狠地说:“你们这些桃花村的人,竟敢和我们争水田,今天就是你们的报应!”
济公走上前去,笑着说:“王二施主,你为了争一口水田,就用这种下三滥的手段害人性命,实在是罪不可赦。不过,贫僧念你是一时糊涂,只要你交出解蛊的方法,解除村民们身上的蛊毒,贫僧可以饶你一命。”
王二听了,冷笑一声,说:“哼,想让我交出解蛊的方法,没那么容易!除非你们把那块水田让给我们邻村,否则,我就让你们桃花村的人全都死光!”
济公听了,摇了摇头,说:“王二施主,你真是执迷不悟。贫僧再给你一次机会,若你还是不肯悔改,休怪贫僧不客气了。”
王二却毫不理会,他从怀里掏出一个黑色的瓶子,说:“这是蛊毒的母蛊,只要我一捏碎它,你们村里的所有人都会立刻毒发身亡!”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济公突然施展法术,口中念念有词,然后用手中的蒲扇一挥。只见一道金光闪过,王二手中的黑色瓶子瞬间飞到了济公的手中。
王二见状,大惊失色,他没想到这个疯和尚竟然有如此神通。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连连求饶:“和尚爷爷,饶命啊!我交出解蛊的方法,我这就解除村民们身上的蛊毒。”
济公点了点头,说:“好吧,只要你乖乖听话,贫僧就饶你一命。”
于是,王二在济公的监督下,熬制了解蛊的药汤,让村民们喝下。不一会儿,村民们的病情就有了好转,脸色也逐渐红润起来。
桃花村的村民们对济公感激不已。他们纷纷拿出家里的食物和财物,要感谢济公的救命之恩。济公却笑着拒绝了,他说:“诸位施主,贫僧云游四方,只为普度众生。这财物对我并无用处,只要大家以后能够和睦相处,不要再为了一些小事争斗,贫僧就心满意足了。”
说完,济公又摇着那把破蒲扇,哼着小曲儿,继续他的云游之旅去了。而他在桃花村巧破妖蛊局的故事,也在当地流传了下来,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一段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