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永续舰的光感叶片穿透“同心星域”的能量穹顶时,小星的目光被下方的景象牢牢牵引——无数造型各异的星舰如星辰般悬浮在虚空中,它们的舰体上绘制着不同文明的图腾:默语文明的螺旋纹、暴掠虫族的分解共生树、共生工业族的齿轮藤蔓……这些曾经或对峙、或疏离的文明,此刻正围绕着一颗巨大的“公约星”排列,像众星捧月般守护着即将诞生的宇宙公约。
“万族议会筹备了整整十年,”老周的声音从通讯器传来,他的影像出现在屏幕上,身后是星盟枢纽的共生图腾,“最初只有七个文明响应,如今已有两百三十一个族群确认参会。你带回的永恒星核法则,让更多文明明白:单打独斗的时代该结束了。”
永续舰缓缓降落在公约星的主会场平台。舱门打开的瞬间,一阵由不同语言交织成的欢呼声扑面而来。小星刚踏上平台,就被一群熟悉的身影围住:老农捧着新收获的星尘稻,稻穗上的螺旋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循环族的长老推着一株再生树幼苗,根系上还沾着来自时光岛的泥土;暴掠虫族的女王则献上一块分解共生树的树皮,上面刻着从遗忘星坟学到的警示短句。
“这些是各族的‘公约信物’,”女王的触角轻轻碰了碰小星的手掌,她的声音已没有当初的戾气,多了几分温和,“我们想把最珍贵的智慧刻进公约里,让后代知道,和平不是凭空来的,是用教训和坚守换来的。”
主会场是一座由星尘水晶搭建的圆形建筑,穹顶镶嵌着从镜像城带来的镜晶,能将每个参会者的影像投射到空中,确保所有文明都能看清彼此。会场中央的“公约台”上,摆放着从永恒星核带回的总纲之石复制品,石头周围环绕着七道能量柱,分别对应着平衡、循环、连接、演化等宇宙法则。
议会开始前,各族代表依次走上公约台,将信物放在总纲之石旁。深海族的代表放下一枚用星尘珍珠制成的“共生贝”,贝壳内壁刻着鱼类繁育场的精准数据;地核族的工匠献上一块“平衡矿石”,矿石能自动调节周围的能量场,象征着“取予有度”;最令人动容的是孤立族的代表,他们带来的不是实物,而是一首用星尘草编织的“和解歌”,歌声里融合了开放族的旋律,证明他们终于走出了封闭的壳。
“第一议题:如何定义‘宇宙资源权’。”主持议会的是一位来自“仲裁文明”的老者,他的声音通过星尘转换器传遍会场,“过去许多战争源于‘资源归属’的争议,我们必须明确:星尘、行星、能源,究竟属于谁?”
议题刚提出,会场便掀起一阵讨论。掠夺族的新首领——那位曾在镜像城被镜晶震撼的战士,率先站起身:“根据遗忘星坟的教训,‘归属权’该让位于‘守护权’。就像一片森林,不属于砍树最快的人,属于能让森林永远繁茂的人。”他的话引发一阵共鸣,许多曾因掠夺而受难的文明代表纷纷点头。
小星补充道:“永恒星核的法则告诉我们,资源是宇宙循环的一部分。以星尘为例,它从起源泉流出,经生命转化,最终回归星核,没有‘归属’,只有‘流经’。我们该讨论的不是‘谁拥有’,而是‘如何让它流得更久’。”她调出星尘循环系统的全息图,展示着默语文明的轮回草、星尘稻的共生机制,“这些案例证明,当资源在循环中被善用,每个文明都能受益。”
经过三天三夜的辩论,各族达成共识:宇宙资源属于“所有能参与循环的生命”,任何文明的开采量不得超过该资源的再生速度,且必须将至少三成的收益用于修复和滋养——这条被写入公约的“循环条款”,字里行间都能看到起源泉与轮回海的影子。
“第二议题:如何处理文明冲突。”仲裁老者的声音变得沉重,“玄蓝文明的内战、情感枯竭族的消亡,都证明冲突处理不当会导致毁灭。我们需要建立‘共生调解机制’。”
这次发言的是暴掠虫族的女王。她展示了一组数据:转型后的虫族通过“分解共生树”技术,帮助十个资源枯竭的星球恢复了生机,而这些星球的文明也用自己的技术回馈虫族,形成了“冲突—合作—共赢”的典范。“调解不是压制矛盾,是找到彼此的共生点。”她的触角指向屏幕上的共生域记忆,“就像这些共享的记忆,当我们真正理解对方的痛苦与渴望,就很难再举起武器。”
最终通过的“调解条款”规定:任何冲突都需先提交“星尘记忆库”,调取相似文明的处理案例;若无法和解,由各族代表组成的“平衡使团”将介入,用镜像城的镜晶映照双方的真实诉求,直到找到共赢方案。条款旁特别标注了回音谷的声纹警示:“重复错误者,将被所有文明孤立。”
议会进行到第七天,最棘手的“发展权边界”议题被摆上台面。一些发展迅速的文明认为应“效率优先”,而生态脆弱的族群则坚持“守护第一”,双方争执不下时,老农走上公约台,手里捧着一碗星尘稻米粥。
“你们看这碗粥,”他用粗糙的手指搅了搅粥碗,“米要煮得烂,火不能太急;水要加得够,却不能溢出来。发展就像煮粥,快了夹生,慢了糊底,得找个刚刚好的火候。”他的话虽然朴素,却点醒了许多人——平衡界的“动态平衡”法则,正是这个道理。
最终确定的“发展条款”充满了智慧:每个文明都需提交“生态账户”,记录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技术进步必须附带“永续评估”,确保不破坏宇宙的自稳机制;甚至规定每年需有“静默日”,所有文明暂停大规模生产,反思发展是否偏离初心——这一条,明显借鉴了新生星云里星尘幼体的“回馈本能”。
当所有条款汇总,总纲之石的复制品突然发出光芒,将条款内容投射到镜晶穹顶。两百三十一条条款组成一个巨大的螺旋,与默语文明的刻痕、星核的总纲之石完美重合,仿佛宇宙本身在为这份公约盖章。
“最后一项议程:为公约命名。”仲裁老者的声音带着激动,“它该叫什么?”
会场陷入短暂的沉默,随后,一个稚嫩的声音响起——是来自暴掠虫族的孩子,她曾在星盟枢纽的共生图腾前学习编织共生绳。“叫‘星尘之约’好不好?”孩子的触角指着穹顶的螺旋,“星尘连接着所有地方,就像这个约定,把我们都连在一起。”
“星尘之约!”欢呼声浪席卷全场。各族代表走上前,将自己的文明符号刻在总纲之石的复制品上。当小星的刻刀落下,人类的文字与默语的螺旋、虫族的纹路、深海族的波浪融为一体,再不分彼此。
闭会仪式上,所有星舰的光感叶片同时亮起,在同心星域组成了一个巨大的星尘符号——那是“星尘之约”的标志,闪烁的光芒穿透能量穹顶,朝着宇宙的每个角落蔓延,像在昭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离开公约星时,小星站在永续舰的舷窗前,看着各族星舰有序离去。它们的航线不再是孤立的直线,而是相互交织的曲线,像星尘流一样在宇宙中画出和谐的轨迹。她知道,“星尘之约”不是终点,是新的起点——就像总纲之石的螺旋,永远在平衡中向前延伸。
她在航行日志里写道:“万族议会告诉我们,宇宙的美好从不是某个文明的独奏,是所有生命的合唱。当我们用星尘的智慧写下共同的约定,当每个文明都懂得‘循环中取予,平衡中发展,连接中共生’,那幅‘万物和谐’的画卷,就会在宇宙的每个角落徐徐展开。”
舰内的三块晶体与总纲之石的复制品共鸣着,将“星尘之约”的能量传递到永续舰的每个角落。小星知道,下一段旅程,他们将带着这份公约,去往那些尚未加入的星域,不是强迫,而是分享——因为真正的约定,从来不是写在石头上的文字,是刻在每个生命心里的认同,是星尘流动中,那份“我们同属一个宇宙”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