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邑,慕容垂正在听取部下的汇报。
“晋军在两个渡口展开试探性的进攻,被守军击退,另有一路水军在蒲津渡外窥探,但并未有所行动。”
“潼关的秦军出关列阵,威胁晋军的湖县,但蒲阪对面的秦军仍按兵不动。”
慕容垂面色沉静,古井无波,问道:“东垣城和上党关的情况如何?”
属下答道:“暂时没有消息传回。”
慕容垂微微颔首,陷入思量。
慕容宝从蒲阪赶来,问道:“可否从风陵渡出兵,与秦人一起进攻湖县?”
被动防守不是鲜卑人的作风,他们的长处也不在这里。
慕容令则看出父亲的担忧,“阿爷是担心晋人偷袭我们后方?”
“不是担心,他们肯定会的,”慕容垂说道:“王凝之就不是堂堂正正作战之人,不可能放着轵关陉和上党关两处要塞不出兵的。”
慕容令烦恼道:“我们的防线太长,兵力又处于劣势,根本做不到每处都重兵把守。”
慕容宝重申了自己的观点,“所以我才说要主动进攻,哪怕打下湖县让给秦国,对我们来说也是值得的。”
“不要指望秦人会为我们出死力,”慕容垂摇头道:“我们撑得住,他们才会在边上摇旗呐喊,要是我们垮了,他们肯定会落井下石,抢夺蒲阪。”
慕容垂对当下的形势看得很清楚,秦晋双方的想法他大概也能猜到,但难的是如何破局。
燕国的实力本就处于下风,防线则从蒲阪一直向北延伸到漠南,虽然两侧有太行山和吕梁山的保护,但突破口还是太多了。
众人一时都没了主意,齐齐看向慕容垂,这位慕容家的战神是燕国最后的希望。
闭目沉思了好一阵,慕容垂吁了口气,睁开眼,宣布了自己的决定。
浢津,又是一日的进攻结束,晋军仍然没有取得突破。
谢玄已经增加了投入的兵力,但燕军的抵抗十分顽强,寸步不让。
谢朗劝说道:“还是差一点,但我看燕军已是强弩之末,不如我们明日将兵力全部压上去。”
谢玄没说话,明显是在考虑这么做的可行性。
“眼下几路进攻都陷入僵局,必须要有所改变,”谢琰也道:“再这么毫无进展,只怕将士们的心气都要泄了。 ”
两个堂弟相继发表完意见后,谢玄正要开口,外间紧急送进来一封来自建康的信笺。
谢玄展信看完,又不打算说了,再次陷入沉思。
谢琰性子急,抢过信看了起来。
信是王凝之写来的,除了告诉谢玄,他让邓遐从上党关和轵关陉出兵外,还专门提醒谢玄,要小心慕容垂撤军。
“王叔平这是什么意思,是让我们不要追击慕容垂吗?”看完信的谢琰有些不解。
谢玄笑着回答道:“你这么理解也没错,鲜卑骑兵确实不能随便追,但姊夫的意思,应该是指慕容垂会主动撤军,将蒲阪让给秦人。”
谢朗先明白过来,“一旦朝廷再增兵河东,燕人肯定守不住所有要塞,势必有所取舍,将黄河防线让出,不仅可以得到一支生力军,还可以让我们和秦人正面对上。”
“正是如此,但慕容垂恐怕不会这么轻易就放弃河东,”谢玄补充道:“他麾下的鲜卑铁骑来去如风,如若我们和秦军在河东打起来,他随时可以偷袭,从中得利。”
谢琰问道:“王叔平为何不直接告知我们该如何应对?”
“他远在千里之外,对前线的情况滞后多日,如何告知?”谢玄笑着摇摇头,“此间的战事,还是得我们自己拿主意。”
见他这么说,两兄弟都不说话了,等着他的决定。
谢玄想了想,说道:“传令下去,从明日起,所有战船齐出,全力进攻浢津,势必要将其拿下。”
“然后呢,”谢琰急着问道:“去和秦人抢夺蒲阪吗?”
“不,我们不去,”谢玄笑道:“拿下浢津后,我们一路向东,配合桓子野,攻取茅津。”
谢琰很聪明,立马知道了谢玄的用意,“秦军就算拿下蒲阪,也是一座孤城,运兵补给都不方便,我们赶走燕军后,有的是手段和他们较量。”
“知道了还不下去准备,”谢玄吩咐道:“先拿下浢津,再谈其它。”
晋军加大攻势后,强行登陆的次数开始增多,但燕军仍没有要放弃的意思,依旧在河边与晋军寸土必争地厮杀在一起,连一直作为后备的骑兵都几次加入战场。
谢玄依旧在对岸的高台上观战,晋军全力进攻之后,双方的死伤激增。
鲜血染红了河面,河岸上的土地都变得泥泞起来,阵亡将士的尸骸还来不及收集,便在下一次的进攻中被挤落水中,浮浮沉沉,向下游漂去。
在接连三日的强攻之后,燕军终于扛不住这样的伤亡,在夜间撤军了,但这支残军选择的是向茅津方向撤离,而不是将晋军引向蒲阪。
收到探子的回报后,谢玄在月光中登上高台,看着对岸的燕军点着火把,一条火龙向东而去。
“若不是姊夫事先提醒,我真有可能会前往风陵渡,配合桓镇恶一起进攻蒲阪。”
身侧的谢朗说道:“燕人撤离之前,还拼死抵抗了这么些天,就是想让我们放弃茅津,和他们走相反的方向,前往蒲阪。”
“是啊,”谢玄说道:“恐怕这个时候,蒲阪已经撤军了,就是不知道秦军的动作到哪一步了。”
秦军不可能在刘袭的眼皮底下,通过蒲津渡过河,只能走北边的龙门渡。
谢琰问道:“退走的燕军肯定会在途中设伏,我们还按计划去茅津吗?”
“先渡河,”谢玄说道:“燕军兵力有限,就算有埋伏,我们徐徐推进,小心些就行,另外,立即派人通报桓子野和桓镇恶我们的动向。”
谢玄手中兵力最多,所以才能强攻浢津得手,而桓伊那边还耗着,得提醒他茅津的燕军可能会增多,以免他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翌日天亮,晋军便大举渡河,重新布置了浢津防线,同时派军缓缓向东边的茅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