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西凉挑选一位能镇住场子、尤其能看住那位未来“新星”王莽的坐镇人选,成了霍无忌眼前一桩棘手之事。
西凉地处要冲,情况复杂,此人需得忠诚可靠,又需手段老辣,既能安抚王氏旧部,又能贯彻他的意图。
深思之下,霍无忌再次召来心腹谋士郭嘉问计。郭嘉听明缘由,略作沉吟,便条分缕析道:“王爷所虑极是。西凉乃我大夏西北门户,战略地位非同小可。对外,需联楚抗蜀,北御匈奴;对内,需稳定人心,潜移默化。以嘉之见,当选一文一武,相互辅佐,方能万全。”
“文和先生奇谋百出,善于审时度势,洞察人心,有他坐镇西凉,运筹帷幄,可防局势万变,此乃文臣之首选。至于武将人选嘛……”郭嘉稍顿,继续道,“卫青将军沉稳持重,用兵如神,或可担此重任。”
“卫青?”霍无忌闻言却摇了摇头,“不可。卫青乃我军中柱石,将来北伐匈奴,犁庭扫穴,非他不可。不能将他长久困于西凉一隅。”
郭嘉似乎早有预料,微微一笑,又道:“既然如此,彭越将军如何?彭将军作战勇猛,更难得的是颇有谋略,且对王爷忠心耿耿。令他坐镇西凉,既可西抚羌胡,又能东向策应司马懿对付诸葛亮,必要时还能支援卫青未来西征,堪称一举数得。”
霍无忌眼睛一亮,抚掌笑道:“奉孝此言大善!彭越,确是最佳人选!”彭越是最早追随他的心腹旧将,资历深厚,功勋卓着。如今王保保守东胡,刘裕、柴荣坐镇燕晋,司马懿即将经营西楚,让彭越执掌西凉军事,既是重用,也是对他多年功劳的酬庸。
人选既定,霍无忌立即密召贾诩与彭越,于帅帐内深谈。他明确嘱咐二人:稳固西凉乃第一要务,同时需策应西楚司马懿,共抗蜀国。至于重建西凉王府班底,“重在掌控,明升暗降,逐步将西凉军政实权,纳入我夏国体系之内。”二人皆是聪明人,一点即透,明白霍无忌这是要借重建之名,行消化之实,未来的西凉王府,恐怕只剩下一个尊贵的空壳了。
大军在甘州又休整数日,期间,司马懿与王保保自祈山大营快马赶回。二人带来了一个不算好的消息:据蜀中细作密报,诸葛亮竟以玄妙的“七星祈禳”之术,为自己成功续命!
“世上真有如此逆天之法术?”霍无忌闻报,大为震惊。若真能向天借寿,那岂非近乎鬼神?
一旁郭嘉却嗤之以鼻,笑道:“王爷不必忧心。那诸葛村夫最擅长的便是这等装神弄鬼、故弄玄虚之举。以嘉推断,他身体或许并无大碍,至少绝未到需要续命的地步。此举无非是借此愚弄天下人,营造其能呼风唤雨、逆天改命的‘神人’形象,令四方畏惧,不敢轻易觊觎蜀国。当年赤壁之战所谓的‘借东风’,怕也是此类把戏。”
霍无忌闻言,心下稍安,笑道:“原来如此,是舆论造神,树立个人权威。这诸葛亮,玩弄人心、操控舆论的手段,倒是登峰造极。”
随后,霍无忌将派司马懿前往西楚的打算告知于他。司马懿恭敬抱拳:“王爷之命,末将自当遵从,万死不辞。只是西楚初定,人心浮动,加之强邻在侧,末将一人恐独木难支,有负王爷重托。”
霍无忌早有所料,从容道:“仲达放心,我岂会让你独闯龙潭?已与士元说定,他会作为长史与辅楚将军,与你一同前往,为你参赞军政,出谋划策。此外,原楚将杨大眼、史太岁已宣誓效忠于我,此二人皆乃万人敌,你可放心驱使。若遇重大难处,随时快马通报于本王。”
诸事安排妥当,霍无忌下令班师回朝。然而,就在大军开拔前夜,姚广孝悄然而至,开口第一句话便让霍无忌后背骤然一凉:
“王爷,可知大难不远矣!”
霍无忌心头一跳,强自镇定道:“道衍大师何出此言?莫要危言耸听,惊吓本王。”
姚广孝面容肃穆,全无玩笑之意:“贫僧绝非危言耸听。王爷请细想,自起兵以来,您平内乱、征东胡、伐东汉、讨唐国、收凉楚,功高盖世,威震寰宇。然,王爷每下一地,便分派大将镇守,授予兵权。如今王保保守东胡,俨然五胡无冕之王;李靖坐镇长安,权柄自主;刘裕、柴荣分领燕、晋,亦是裂土之臣;如今又将司马懿、彭越这等俊杰分派至楚、凉要地……王爷坐镇中枢,却要如何有效掌控这些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
霍无忌眉头紧锁:“大师是担心……他们会反我?”
姚广孝摇头,语重心长:“‘反’这个字,用得不对。他们皆是王爷指派,名义上仍是大夏之臣。若……若是京城那位天子,暗中下一道‘清君侧’的密旨出去,命他们起兵‘勤王’,铲除王爷您这个‘权臣’。届时,王爷认为,天下人会视谁为反贼?他们麾下的将士,又会听从谁的号令?”
一番话如同惊雷炸响,霍无忌瞬间惊出一身冷汗!他一直以来专注于攻城略地,分封众将以图稳定,却险些忘了自己“摄政王”的身份终究是臣子,名份上有着致命的缺陷。若真如姚广孝所言,京中那位小皇帝与某些残余势力勾结,利用这道统大义发难,他顷刻间便会陷入四面楚歌的绝境!
“先生一言,真如醍醐灌顶,惊醒我这梦中之人!”霍无忌起身,郑重一礼,“如今危局已现,本王该如何破局?还请先生教我!”
姚广孝目光灼灼,压低了声音:“此时破局,说难也易。王爷如今大权在握,兵锋正盛,威加海内,何不趁此良机,顺天应人,晋位为帝?彼时,您便是君,他们皆是臣。他们如今羽翼未丰,根基尚浅,见王爷正位大宝,名正言顺,唯有拥戴之功,岂敢再生二心?只要王爷登基,再论功行赏,重新明确君臣名分,则上下归心,四海宾服,扫平蜀吴,一统天下,方可水到渠成!”
霍无忌闻言,陷入长久沉思。称帝之事,他并非没有想过,只是此前总觉得火候未到,缺少一个完美的契机。如今看来,内部的隐患远比外部的威胁更为致命,此事已刻不容缓。随后,姚广孝与霍无忌在帐中秘议至深夜,所谈具体细节,外人无从得知。
在甘州休整期间,张佛儿依照约定,自去帝号,以楚国女王的身份,向霍无忌献上了臣服的表书。霍无忌顺势颁布命令,封司马懿为楚国大都督,总揽军政;庞统为辅楚将军兼长史,杨大眼、史太岁一同辅佐,护送张佛儿返回楚地。
临行前,霍无忌与张佛儿自然少不了一番缠绵。张佛儿为保住楚国一线血脉,极力承欢,魅惑尽显。好在霍无忌身负《莲花宝典》神功,根基深厚,倒也应对自如。
张佛儿一行离去后,霍无忌正式任命彭越为西凉大都督,总掌军事;贾诩为西凉中丞,统揽内政民生。
对此安排,王昭君虽心有不悦,深知西凉实权已然易主,但势比人强,她也无力改变。为安抚王昭君与西凉旧部,霍无忌特意举行仪式,正式立王莽为西凉王世子,算是给了他们一个体面的交代。
一切安排就绪,霍无忌下令班师,大军兵分三路,浩浩荡荡启程:
第一路,以常遇春为主将,张须陀、萧摩珂为副,领兵十五万为先锋。
第二路,霍无忌自统中军六十万,薛仁贵、卫青、苏定方、韩信、王保保、章邯、赵括等一众名将悉数随行。
第三路,由柴荣、刘裕、赵匡胤统领三十万燕晋联军殿后,霍无忌命他们先返回燕晋之地稍作休整,再赴京城接受封赏。
就在霍无忌大军旌旗招展,踏上归途之时,夏国京都郊外,一位身穿布衣、头戴斗笠的神秘人,历经跋涉,终于风尘仆仆地抵达。他来到城郊一处看似寻常的茅庐前,轻轻叩响了木门。
一名书童应声开门,打量着这位不速之客。
神秘人微微抬头,斗笠下露出一双饱经风霜却锐意未减的眼睛,声音低沉而清晰:
“劳烦通禀,蜀国故人,徐元直,特来拜谒东林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