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参加完卫生学堂的开幕仪式结束后,朱慈烺马不停蹄地赶往城外,今天,他收到了曹化淳的传信,信中提到前些时日委托军器局制造的热气球已经完成。
上个七月十五中元节,朱慈烺目睹城中百姓放飞孔明灯追思先人,灵光一闪,为何不尝试制作热气球?
即便受限于现在的工艺,无法达到未来的精密水平,但只要能成功升空,将其固定在城墙上,便可在侦查敌军和威慑敌方方面发挥作用,成为一种有力的军事工具。
于是,他在手机上向人工智能咨询如何在明代条件下制造热气球,几秒之内便得到了详尽的答案。
尽管朱慈烺没有时间深入研究,但他绘制了一份简易图纸,记录下制造方法,并将其转交给了军器局的研发处。
出乎意料的是,短短不到一个月,热气球便制作完成,今天正是热气球首次试飞的日子,曹化淳特此邀请朱慈烺前来视察这一创新成果。
城外京营的大校场之上,曹化淳、崔瑞、汤若望、茅国纪等军器局一干领导都在此,研发处拿到太子的图纸之后,便抓紧研制起来。
因为朱慈烺写的详细,材料也比较简单,再加上孔明灯早就流传千年了,所以军器局的研究进度很快。
热气球的表皮是亚麻布涂满棕油,保证了良好的气密性,外层又编织了线网加固,内衬则是用浆糊撵粘的磁青纸。
吊篮则是用藤条编制而成,底部加装了木板,悬挂麻绳浸蜡增强拉力,连接处用铜制铆钉加固,预留了可以承载三人的空间。
燃料则是采用猛火油,放置于铁桶内当燃料罐,铁桶口加了可调节的铜盖,燃烧室则是专门烧制成的耐高温陶罐。
这等配置,已经比原本历史上,一百三十九年之后,法国的蒙特戈菲尔兄弟发明的第一个热气球要先进的多了。
原本历史上第一个热气球,在巴黎凡尔赛宫前正式升空,是用纸糊成的,里面燃烧的是稻草和木材,飞行了二十五分钟之后平安着陆。
朱慈烺一到,众人皆纷纷上前施礼,他留意到,不仅京营的将领们悉数到场,内阁的几位文臣也赶来观礼,就连锦衣卫指挥使李若琏也亲临现场。
观礼台上聚集了一大群人,他们好奇地眺望着远处正在调试的热气球,这些人之前都收到了观看邀请。
尽管朱慈烺并未要求他们必须前来,但听说军器局制造出了能够飞上天空的神奇物件,无论公务多么繁忙,他们都不愿错过这个见证奇迹的机会。
显然,飞天的诱惑对古人来说确实难以抗拒,李岩和郭云龙前日刚赶回济宁,一直忙于大营的军队整编,还未来得及拜见朱慈烺,闻讯他来到大营,也急忙赶了过来。
现代热气球的起飞,通常是将吊篮放在地上,先用风机给气球充气,然后再点火升空。
然而在这个时代,没有风机这样的设备,军器局便搭建了一个高达十米的大木架,将热气球悬挂在木架上。
热气球的开口处用钢丝支撑固定,下面连接着燃料罐和燃烧室,朱慈烺看着眼前的这一幕,觉得颇有几分火箭发射的意味。
他示意可以开始试验,曹化淳立刻指挥手下人忙碌起来。
高第惊奇地问道:“听闻这是放大版的孔明灯,难道真能带人飞上天不成?”
李若琏则满怀信心地回答:“此物乃殿下亲自设计,必定有其奇妙之处!”
几个军器局的小吏开始进行操作,一人跳上吊篮,调节好燃料阀后点火,随后,他们将两只羊放入吊篮,然后离开吊篮了。
燃烧产生的热气流不断充入气球,球体逐渐膨胀,最终完全张开,带着吊篮缓缓漂浮起来。
在场的众人见状,无不啧啧称奇,王永吉感叹道:“天灯自古有之,但将其扩大到能载人载物飞天,却是前无古人的创举,殿下真是聪慧过人呀!”
由于担心热气球飞走,下面用一根两百米的麻绳紧紧连接。在众人的注视下,热气球逐渐升高,直至绳子完全绷紧。
高第赞叹道:“如果把这个热气球悬挂在城门之上,不仅能够更好地侦察敌情,还可以漂浮到敌人上空进行威慑,真乃神器呀”
校场上空升起的巨大物体,立刻吸引了正在训练和巡逻的士兵们,他们纷纷停下脚步围观,指指点点,议论声此起彼伏。
朱慈烺询问汤若望:“汤学士,球内加入的火油能够燃烧多久?”
汤若望回答:“回殿下,大概可以燃烧半个时辰。”
“好,那我就在这里等上半个时辰,各位卿家若有事可以先离开!”
然而,在这样一个新奇时刻,谁愿意错过见证热气球能否平稳落地的机会呢?于是高第安排士兵搭建了遮阳棚,并准备了茶水供大家饮用。
看着天上漂浮的热气球,朱慈烺想,无论将来如何,今天一事,定将载入史册之中,热气球若能和后世一样收放自如。
就可以好好研究一下它的军事用途了,最好就是可以高空掷弹,起到轰炸作用,这样以后的仗无疑就好打的多了。
在这难得的闲暇之际,李岩向朱慈烺详细禀报了德州前线的战况,德州大捷固然令人士气大振,然而,经过事后的深入分析。
李岩意识到,此次胜利更大的原因在于清军统帅的轻敌,若清军能稳扎稳打,不轻率冒进,德州之战的结果恐怕尚难预料。
同时,李岩请示如何处置五千俘虏以及镶红旗汉军都统石延柱。
朱慈烺沉思片刻后,决定举行一场盛大的献俘仪式,以提振军心、鼓舞士气,因为此刻的大明王朝,正处于需要鼓舞人心的时刻。
不知不觉之中,半个时辰过去,天上的热气球烧完了火药,缓缓降落下来,地面人员赶紧将余火熄灭,将两只羊带到了众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