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溧阳奇袭,赵子龙的“无痕”
赵云的西路军抵至溧阳时,夜色正浓。他勒住白马,望着城头昏黄的灯火,对身后亲兵低语:“记住,只烧粮仓,不伤百姓。”
两千轻骑如鬼魅般潜入城外粮仓,马蹄裹着的麻布让脚步声轻得像风。守粮的吴兵正缩在草堆里打盹,忽然闻到刺鼻的硫磺味,睁眼时已被亲兵用布堵住了嘴。
“点火。”赵云轻声下令,银枪挑起一支火把,精准地掷向粮堆。火借风势,瞬间吞噬了整个粮仓,火光映红了半边天。
溧阳守将带兵来救,却被赵云的骑兵拦住。银枪在夜色里划出一道道寒光,赵云并不恋战,只是缠住敌军主力,让他们眼睁睁看着粮仓化为灰烬。待火势最旺时,他忽然一声唿哨,骑兵们如潮水般退去,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将军,追吗?”副将问道。
守将望着空荡荡的来路,又看看身后熊熊燃烧的粮仓,颓然摇头:“追不上了……快给孙将军报信,溧阳粮草尽毁!”
赵云率军继续南下,沿途专挑东吴的屯粮地下手。有时是山坳里的小粮囤,有时是驿站的补给点,甚至连孙策设在宣城的军械库都被他烧了个干净。他从不出手杀人,却让整个江东的后勤系统陷入瘫痪。
“子龙将军,咱们这样东奔西跑,士兵快累垮了。”亲兵抹着汗,马鞍上的硝石袋已空了大半。
赵云展开林烨绘制的地图,指尖点在秣陵西南的板桥:“过了这里,就是孙策的软肋。”他望着远处的山峦,银枪在月光下泛着冷光,“他若分兵救援牛渚、芜湖,这里就是取他性命的地方。”
第五章 秣陵惊乱,小霸王的绝望
孙策在秣陵城楼上已三天三夜没合眼。案几上的军报堆积如山,每一封都像烧红的烙铁,烫得他指尖发疼。
“报——牛渚失守,黄盖将军重伤!”
“报——芜湖被破,陈武将军被俘!”
“报——溧阳粮仓被烧,宣城军械库起火!”
他猛地一拳砸在城砖上,鲜血顺着指缝滴落在地。那个在寿春单骑冲阵、在曲阿横扫刘繇的“小霸王”,此刻眼中布满血丝,握着剑柄的手因用力而发白。
“太史慈!”他嘶吼道,“你带五千人去救牛渚,务必挡住关羽!”
“程普!你带三千人驰援芜湖,别让张飞东进!”
话音刚落,又有探马来报:“将军,赵云的部队出现在板桥,离城不足五十里!”
孙策眼前一黑,险些栽倒。他麾下本就只有三万兵马,分兵后秣陵城内只剩一万余人,根本挡不住赵云的突袭。更要命的是,溧阳粮仓被烧,前线粮草最多撑五日。
“将军,”谋士张纮递上热茶,“事到如今,只能向袁术、刘表求援了。”
孙策猛地将茶杯摔在地上:“向那两个老狐狸求援?袁术早想吞扬州,刘表在荆州虎视眈眈,他们不趁机捅刀子就不错了!”
可当夜色降临时,孙策还是写了两封求援信。他看着烛火下颤抖的笔迹,忽然觉得无比屈辱——他孙策何时需要看别人脸色?但摸到腰间父亲留下的古锭刀,终究还是让亲兵连夜出发,一封送往宜春,一封送往襄阳。
三日后,袁术的回信先到了。信中说“江东之事,乃将军家事”,却字里行间要以庐江为条件。孙策气得将信纸撕得粉碎,刚想斩来使,刘表的信使也到了。
“刘荆州说,”信使低着头,“愿出兵相助,但需将军割让江夏……”
“滚!”孙策抓起铜砚台砸过去,信使抱头鼠窜。他瘫坐在椅子上,望着窗外的月光,第一次感到如此无力——父亲留下的基业,难道要毁在自己手里?
第六章 隔岸观火,野心家的“清醒”
宜春城内,袁术正把玩着孙策的求援信,嘴角勾起冷笑。谋士杨弘躬身道:“主公,孙策与林烨两败俱伤,正是夺取江东的好时机。”
“不急,”袁术将信纸扔进火盆,看着它化为灰烬,“那林烨能败张角,又有火炮利器,绝非易与之辈。让他们先斗,咱们看戏。”他抚摸着日益肥胖的肚子,眼中闪烁着称帝的野心,“等他们打得差不多了,我再挥师东进,江南就是我的了。”
襄阳的刘表则在府中宴饮,觥筹交错间,仿佛江东战事与他无关。从事中郎韩嵩低声道:“主公,林烨若取江东,下一步必图荆州,不可不防。”
刘表端着酒杯的手顿了顿,看着窗外飘落的桃花,慢悠悠地说:“孙策勇猛,林烨智计,让他们斗去。孙策胜了,江东仍是屏障;林烨胜了,我便与他联姻,共抗曹操。”他呷了口酒,仿佛一切尽在掌握,“至于求援……就说我旧伤复发,不便出兵。”
可当日傍晚,两地探马几乎同时送来消息:关羽用火炮一日破三寨,太史慈节节败退;张飞在芜湖设伏,歼灭程普援军三千;赵云在秣陵城外烧毁最后一处粮仓。
袁术听到消息时,正试穿称帝的龙袍,吓得差点绊倒:“那火炮……竟如此厉害?”他立刻下令撤回所有靠近江东的部队,“告诉孙策,我自顾不暇,爱莫能助!”
刘表在宴会上听到战报,酒杯“哐当”落地。他想起荆州的城墙、襄阳的护城河,忽然觉得那些曾经以为固若金汤的防御,在火炮面前不堪一击。“快,”他抓住韩嵩的手,声音发颤,“让黄祖加强江夏戒备,千万别惹到林烨那头猛虎!”
两个原本想坐收渔利的野心家,在火炮的轰鸣中彻底清醒。他们站在城楼上,望着江东的方向,眼中只剩下恐惧。
第七章 兵临秣陵,霸业的序章
林烨抵达牛渚时,关羽正站在江边眺望秣陵。“兄长,”关羽转身拱手,“太史慈已退至秣陵城下,孙策闭城不出。”
“翼德和子龙呢?”林烨接过他递来的水囊。
“翼德在芜湖休整,子龙已在板桥扎营,断了孙策退路。”关羽的声音里带着钦佩,“兄长的计策,让袁术、刘表都成了缩头乌龟。”
林烨望着南岸那座被战火笼罩的城池,忽然想起穿越前在史书上看到的孙策——那个二十岁平定江东的少年英雄,最终死于刺客之手。而现在,他将败在自己手里。
“传令,”林烨转身登上楼船,“三路大军会师秣陵,围而不攻。”
当关羽的火炮营在城外架设阵地,张飞的骑兵在东门列阵,赵云的轻骑在南门巡逻时,孙策站在石头城上,看着城外连绵的营帐,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大势已去。
“将军,”太史慈浑身是伤地跪下,“末将无能,没能挡住关羽……”
孙策扶起他,摇了摇头。他走到城墙边,望着远处林烨帅旗上的“林”字,忽然笑了:“那林烨……确实是个人物。”他解下腰间古锭刀,扔给太史慈,“你带残兵突围吧,去投曹操也好,去投刘表也罢,别跟着我送死。”
“将军!”太史慈泪如雨下,“末将愿与将军共存亡!”
城楼下忽然传来炮声,却不是攻击城墙,而是将一发炮弹落在城中空地上,炸开丈许宽的深坑。林烨的声音透过扩音筒传来,清晰地传遍秣陵城:“孙策,降者不杀。三日之后,不降则屠城。”
孙策望着城中慌乱的百姓,听着士兵们压抑的啜泣,终于缓缓闭上眼。他知道,江东的天,要变了。
而江风猎猎中,林烨望着秣陵城头飘动的“孙”字大旗,握紧了关羽、张飞、赵云的手。他们的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在江南的土地上,投下了属于新的传奇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