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松对淮西人与自己亲近早有预感,毕竟他们利益已与汉中府紧密相连。
“袁管家,唤秦武、杨赫来见本王。”朱松吩咐道。
老爷子已点头,允许对河西走廊用兵,现需即刻筹备。
此次,他意定秦武为主将,誓要一举夺回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之事,无需他汉王朱松亲征。
汉中精兵联合西安守军,兵力绰绰有余。
不久,秦武与杨赫至朱松书房。
朱松直言不讳,告知二人朱元璋已准动兵河西走廊。
“你二人需紧密合作,秦武为主帅,可调遣西安守军。”
“哈密城一克,即由杨赫率五千汉中精兵镇守。
哈密城将重建为大明哈密卫,成为大明西北重镇!”
“限你二人两月之内,必取哈密!”
朱松对二人吩咐,语气坚定。
河西走廊,哈密为要。
哈密虽小,历史上终降大明,封王设卫。
然时下哈密,依附东察合台。
杨赫需助秦武,抢占哈密城外三道岭,防东察合台动作。
秦武则可借此,一举攻陷哈密。
两月之期,朱松料定足够。
“殿下放心,此等小国,两月之内必破!”
秦武闻言振奋,向朱松保证。
“但哈密地处东察合台与瓦剌之间,得哈密卫,即控河西走廊。
届时,恐不止东察合台,瓦剌亦会有所行动。”
杨赫忧心提醒。
“哼,瓦剌若不愿与本王交易,本王不介意教训他们!”
“东察合台若敢轻举妄动,本王在取河西走廊之时,亦不介意扫平梨庭!”
朱松冷笑回应,毫不在意。
大明历时518年,期间仅有两次成功的壮举?
汉王朱松即将对河西走廊用兵的消息,随着汉中军队的调动和西安守军的集结,迅速传遍了汉中,而起因竟是商队遭劫一事!
哈密国实在不幸,其实劫掠河西走廊商队的,是其他草原部落,包括西域小国和瓦剌小部落的人马。
但事发地在哈密国管辖范围内,哈密国自然难辞其咎。
这便是汉王朱松出兵的缘由。
哈密国若知晓此事,恐怕欲哭无泪。
“要打仗了吗?”
王府内,徐妙锦望着书房中忙碌的朱松,心中感到不真实。
她未曾料到,汉王朱松竟有收复河西走廊的壮志!
她聪慧过人,自然看出商队被劫只是朱松出兵的借口。
“没错,但别担心,此战对汉中无碍,本王亦不亲临,秦武和杨赫足以胜任!”朱松笑道。
“我只是惊讶于你对河西走廊的用兵。”
“自五胡乱华后,西域便脱离汉人版图。
我期待这片土地能在你手中重归大明!”
令朱松意外的是,徐妙锦竟表示支持。
“你也关心边疆战事?”朱松好奇地问。
“读书时有所了解,父亲也曾提及西域问题。”
“大明初建时,父亲随陛下征战四方,亦曾有意收复西域,奈何国力不足。”徐妙锦感慨道。
提及中山王徐达,朱松更为惊讶。
他惊讶于徐达竟有收复西域的念头!
其实,不仅徐达,从朱元璋到那些淮西勋贵,谁不想收复西域?
但大明监国期间,既无闲暇也无实力再启大战。
这二十多年,仅漠北之敌就已让朝廷应接不暇。
蓝玉多次北征,虽屡战屡胜,却始终未能根除威胁。
“岳父未竟之志,就由小婿来完成吧!”朱松笑道。
“你在写什么?”徐妙锦被朱松手中的计划书吸引。
“感兴趣就看看吧!”朱松递过刚拟定的贷款政策,想听听这位聪慧女子的看法。
徐妙锦专注地阅读着。
她深知朱松是经商奇才,特别是投保公司,在众人不看好的情况下,却大获成功,投保人数稳步增长,事故后百姓真金白银得赔付。
朱松亏了吗?不,他赚得更多!
此刻的贷款政策,与后世的房屋按揭颇为相似。
因黄河水灾,汉中府需接纳大批灾民。
他们分散修路,完工后将返回汉中。
朱松要解决他们的生计,首要便是住房。
汉中府房产多为朱松投资,他决定将这些新建住房分给灾民,让他们拥有新家!
无需全款购房,分期付款即可,二十年、三十年任选。
前提是稳定就业,朱松亦会提供岗位。
“你就不担心投资无法回收?无论二十年或三十年,时间实在漫长!月供虽不多,但若无力偿还,又该如何是好?”
徐妙锦对朱松的计划颇感新奇,却也察觉到其中暗藏的风险。
“任何商业活动,皆伴随风险!”
“关键在于如何确保盈利与亏损的平衡!”
“只要总体收益超过亏损,便已足够!”
“我深信百姓不会轻易舍弃这来之不易的安稳生活!”
“我提供住所与就业,且房产所有权暂留我手,待房款付清,房产方归他们所有!”
朱松笑答。
关键在于,房产所有权仍握于朱松之手。
换言之,朱松的方案近似后世的商品房按揭与廉租房的结合:如廉租房般按月付租,年限一到,房产即转至租户名下,类似于按揭模式。
据此,朱松亏损的可能性极低。
此模式后世亦存,例如购车时的以租代购,租期届满且款项付清后,车辆方过户至个人名下。
朱松确信灾民会接纳此方案。
他们本就流离失所,无需预付费用即可安居,且有稳定工作与收入,岂有拒绝之理?
加之朱松提供的工作是修路,且薪资日结,足以支撑他们的房贷。
古时,百姓尤其是灾民,所求甚少,温饱、居所、稳定工作与合理薪酬,足以令其心满意足。
朱松的计划不仅惠及灾民,亦涵盖汉中府的普通民众。
对于家境尚可的民众,您既可全款购房,亦可选择支付首付,首付愈多,月供与利息则愈少。
能承担此费用者,自会倾向于全款或支付高额首付。
朱松当日即公布此政策,全城瞬间哗然。
汉王朱松新建的水泥楼房,早已令汉中百姓艳羡不已。
百姓们心中盘算,此类房屋必然昂贵,恐难以负担。
然而,朱松的政策一出,几乎让每户人家都能住上这样的房子,轰动全城自是难免。
不久,更大的震动接踵而至。
秦武与杨赫率领汉中军与西安守备军共计五万大军,自汉中城浩荡出征。
时已近十月末,寒意渐浓,河西走廊入冬后天气尤为恶劣。
但大明军队无惧严寒,冬日深入漠北追击敌军的例子比比皆是。
汉中军不畏冰雪,西安守备军亦能在雪地作战。
前提是朱松要确保军队的后勤与保暖。
汉中府物资充裕,每隔数日便派人自天水关运送补给至秦武大军。
……
应天府,徐增寿乘坐朱松赠送的汉中豪华马车归来。
此行汉中府,徐增寿收获颇丰。
他对妹夫汉王朱松心生敬意,不仅体验了汉中府的夜生活,还获赠此豪华马车。
他未选水路,直接乘马车返回。
如今,他亦拥有了如蓝玉般的豪华马车,无须再羡慕他人。
然而,徐增寿刚到家未久,宫中便来人传讯,称朱元璋欲召见他。
徐增寿不敢怠慢,连忙入宫。
汉王大婚之际,徐增寿作为徐家送亲代表,被老爷子朱元璋召见。
“臣徐增寿参见陛下,愿陛下安康!”
御书房内,徐增寿见到朱元璋后立即行礼。
“免礼。”
“你此次前往汉中送亲,给朕讲讲老九婚礼的情景,还有你在汉中的所见所闻。”朱元璋直接问道。
“回陛下,此次汉中之行,微臣大开眼界。”
“汉中府与往昔大不相同,街道上……”徐增寿提及汉中,便滔滔不绝。
然而,他本以为朱元璋会感兴趣,却发现对方兴趣索然,甚至有些困倦。
其实,朱元璋对徐增寿所述并不惊讶,他早已通过锦衣卫了解汉中概况。
他更希望听到一些不同或未知的信息。
“你归途中,可见到正在修建的水泥路?”朱元璋主动问道。
“微臣见到了,还走过一小段新修的水泥路,但要全程通行,还需数月。”徐增寿心领神会,连忙回答。
“那你此次回京,可从汉中带了什么回来?”朱元璋又问。
“有,微臣带回了一本食谱。”徐增寿点头。
“食谱?”朱元璋面露诧异。
徐增寿从怀中取出食谱,解释道:“此食谱介绍了多种土豆做法。
土豆不仅能作主食,还能制淀粉,淀粉保存时间更长。”
“淀粉竟能制成粉条、粉丝及凉粉等美食!”
朱元璋急忙命王琛呈上,匆匆一瞥,确如徐增寿所言分毫不差!
土豆竟有此等妙用?
老九为何未曾提及?
还是老九会玩味!
“速将此食谱送至御膳房,今晚便要品尝!”
“再将老九赠的酱油、辣椒酱等调味品一并用上,晚间唤标儿共膳!”
朱元璋即刻对王琛吩咐道。
徐增寿未曾料到带回的食谱会受到老爷子如此重视,早知应多带几本!
“朕不占你便宜,明日便命人抄录食谱,归还于你!”
朱元璋笑对徐增寿道。
徐增寿连忙表示食谱就当作礼物赠予朱元璋,老爷子看上的东西,他怎敢收回?
看来老爷子得此食谱甚是欢喜,也算是机缘巧合。
夜幕降临,御厨忙碌一下午,终于制出了朱元璋要的粉条!
父子俩品尝加入辣椒酱的粉条后,满口留香,油光满面!
朱元璋尤爱嗦粉条之感,远胜于面条!
“这粉条极佳,别有风味!”
朱元璋抹嘴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