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以当前速度前往汉中府,至少需半个月。”
蒋瓛回应朱元璋的询问。
普通马车商队亦靠马力行进,至汉中亦大抵半月余。
若财力雄厚,马匹疲惫乃至亡故便即时更换,自然能省时不少。
此外,未计天气变数,如遇暴雨阻碍行程,或滞留数日。
然水泥路上,大雨中行进亦非不可,只是若非急事,鲜有人为之。
相较以往商队运物至西北,动辄逾月,此时速已算神速。
岂是朱元璋无财力多备马匹?身为,一声令下,臣下自当竭力办到。
但无需如此,马匹于大明仍属稀缺,朱元璋更不会为省时而大肆损耗。
不过多几日行程罢了,且沿途水泥路上,还可观赏大明大好河山,亦是佳事。
慢行之下,景致更为清晰。
“嗯,半月亦速,便依此速前行。”
“但需严查地方官擅动民力迎驾之事,一旦发现,严惩不贷!”
朱元璋点头满意,仍不放心地嘱咐。
“臣遵旨!”
蒋瓛连忙应命。
消息既已传出,沿途若有地方官不识趣,就别怪锦衣卫刀利。
当然,锦衣卫之名一出,地方官或已吓得腿软,想来无人敢违抗圣命。
朱元璋一行行进颇为顺利,暂无烦心事困扰。
不久,朱元璋与朱标被沿途景象深深吸引,倍感此行值得。
关键在于,朱元璋在水泥路上目睹了众多商队与行进的读书人。
大明因黄册制度,百姓难离户籍地,但商人与读书人却易得路引,远行无阻。
“大明路上怎有如此多商队与读书人?”朱元璋诧异,召蒋瓛至座驾旁详询。
蒋瓛回禀:“非大明商队、读书人太多,实为水泥路便捷,无论骑马步行,皆愿选宽敞大道。
且对步行读书人免费,只须不占行车道即可,自然人多。”
朱元璋闻言顿悟,水泥路汇聚了外出商队与人流。
有平坦大道可行,谁愿走崎岖土路山路?
“路边何以有摆摊者?”朱元璋又发现一奇景。
水泥路旁村落城镇附近,多见百姓摆摊叫卖,尤以食物酒水为多。
“此乃附近村民或城镇居民,见水泥路人车众多,便趁机做起小生意。”蒋瓛续道,“摊位亦收费,公路巡查队每月固定收取,计入道路收益,部分上缴国库。”
蒋瓛笑着说明情况。
“这是老九的主意?”
朱元璋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光亮!
“对,正是汉王殿下定的规矩!”
“服务区相距甚远,步行不便,汉王殿下认为百姓沿途做些小生意无可厚非,只要缴纳摊位费和税款即可。”
蒋瓛点头说道。
“父皇,老九所言极是,致富先修路啊!”
“单是这条水泥路,人流如此之大,就能带动周边多少百姓的生计?”
朱标也在一旁感慨。
“嗯,这主意挺好!百姓做点小本生意养家糊口不易,看他们这样,生意应该不错!”
“那些读书、经商的,也都不缺钱!”
朱元璋笑着点头,满脸欣慰。
若非走出应天府,他哪能亲眼见到这番景象!
这老九,总能给他带来惊喜!
朱元璋预感,越往西北,新面貌会越多,心中充满期待!
在汉中府,朱松近日一直关注着王卫学院。
这不仅仅因为朱元璋和朱标即将到来,王卫学院对他本就至关重要,教育始终被他放在首位!
学院初创,细节尚不完善,朱松需暗中观察,及时改进和补充。
发现问题,立即纠正;发现遗漏,立即补充!
除了高强度训练,朱松还注重劳逸结合,规定每七天为一周期,六天学习训练,一天休息。
休息日,学员可在学院内自由活动,每月还能申请一次外出机会。
此外,朱松还邀请戏班来表演,并在学院内设置众多娱乐设施!
朱松在系统商城选购了足球与篮球,并设计规则以促进学员分队竞技。
此类体育活动增强了学员间的协作,对提升团队精神大有裨益。
每年岁末,学院会组织队伍间的竞赛,优胜者可得王卫学院的嘉奖。
朱松深知,若一味施以严苛训练,学员心理恐将受损,渐失情感,沦为无感之机器。
他旨在培育军事精英,非机械执行者,故寓教于乐亦不可或缺。
适逢王卫学院休憩之日,朱松亲临视察。
往日喧嚣的训练场此刻宁静,口号与嘶吼不再,挥汗奔跑的身影亦消失无踪。
学员或聚于戏台观戏,或对弈消遣,更有不少在球场展示虽显生疏却饶有趣味的球技。
此景令朱松心生悦意,认为引入足球与篮球实为明智之举。
足球历史悠久,古称蹴鞠,曾是富贵人家的消遣,非平民所能触及。
朱松设想,未来或可将此二球类运动推广至民间,惠及大众。
以往制球不易,但今后橡胶原料充足,购得专业机械,量产无忧。
耿青忽提议:“殿下,足球与篮球是否也能引入军中?”
朱松笑答:“哦?你也想一试身手了吗?”
“说实话,无论是足球还是篮球,我和秦武他们都尝试过,真的很有趣,还能增进团队间的合作与凝聚力。”
“若在军中推广这些运动,效果应该也不错吧?”
“大人放心,我自有分寸,每排一个时辰让他们运动放松,挺好的!”耿青连忙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我就知道你们会感兴趣!”
“其实我早就想推广这两项运动了。
只是篮球和足球需要专业工厂生产,目前我手头就这么几个,先给孩子们用着。”
“等橡胶厂生产出来,不仅要推广到全军,还要普及到民间!”朱松点头笑道。
“真的吗?太好了!就是不知道何时能大量生产?”耿青满脸期待。
“别急,不会太久,橡胶厂已经在准备了!”朱松拍了拍耿青的肩,随后带他离开了王卫学院。
大明洪武二十六年五月,开春种下的第一批土豆即将丰收。
汉中府与西安府,几乎所有能种土豆的地都已种上。
当然,其他农作物也有相应土地,不能单靠土豆。
按此规模,一年产量足够西北地区百姓两三年之需,已过剩。
好在朱松已找到长期保存之法,即将土豆制成面粉,百姓们不再担心储存问题。
离开学院后,朱松带耿青来到城外土豆田,望着田间忙碌的百姓,笑容满面。
过几天老爷子到来,刚好可见汉中府土豆丰收的盛况,想必他会很高兴。
……
从应天府出发第七日,朱元璋与朱标的队伍已进入河南南阳府境内。
这一路上,朱元璋与朱标父子深感大明盛世的轮廓正缓缓展现在他们眼前。
他们深知,这一切变革皆源自老九的努力。
然而某日,朱元璋留意到一个现象:进入河南后,前往西北西安府或汉中府的马车日渐增多。
这些马车中,不乏达官显贵与富绅家眷,与之前多为商队的情景大相径庭。
这些有权有势之人获取路引轻而易举,以往他们多向往应天或江南的繁华,而今却纷纷选择西北之行。
朱元璋令蒋瓛探查缘由,得到的答案让他与朱标哑然失笑。
原来,众人皆是前往西安府或汉中府观戏或体验那飞天大圆球。
尽管他们家乡也有汉王朱松开设的大戏院,但新戏只在汉中府、西安府和应天府首演,其他地方需等两三月才能轮到。
“他们是为了看老九的新戏才跑去汉中?”朱元璋诧异道。
“应天府不是也有吗?为何不去?”
毕竟,应天府乃京师之地。
蒋瓛苦笑回应:“陛下,西北不仅有新戏可看,还能乘坐那飞天大圆球啊!”
朱元璋与朱标闻言,相视苦笑。
看来,大明最繁华、最吸引人的所在,已从江南转移至西北两府了!这世事变化,真令人啼笑皆非。
且各地州府大戏院均延迟两三月方上新戏,想必乃老九刻意为之!
虽也让应天府同步上演新戏,却也仅限吸引江南观众提前观赏!
无法亲临应天府或西北者,唯有苦候两三月。
然新戏甫映,后续预告随即而出!
此非变相撩拨众人之心乎?
“至西安府尚需几何?”
朱元璋问之。
“以当前行程计,至少七八日!我等已行半程矣!”
蒋瓛速答。
“嗯,将至矣,甚好!”
“抵汉中府前,先看看西安府现状如何!”
朱元璋颔首,满心期待。
昔时西安府因老二朱樉之失,民怨四起!
老九接手年余,已焕然一新!
论治地之才,老九果然不凡!
也算是为朱樉收拾了烂摊子!
汉中汉王府。
“锦衣卫秦明参见汉王!”
书房内,朱松召见留汉中的锦衣卫千户秦明。
“陛下与太子行至何处?”
朱松直截了当。
“回殿下,刚得讯,已入河南!估算十日之内可达!”
秦明恭敬禀报。
若他官或藩王得知,锦衣卫对汉王朱松如此恭敬,定会震惊!
毕竟,锦衣卫乃天子亲卫,锋利爪牙,岂会轻易给藩王面子!
“如此,本王亦该筹备迎接事宜了!”
“你且退下!”
朱松点头示意。
秦明离开后,朱松对耿青说:“准备一下,明日我与家人巡视西安府。”
“遵命,即刻去办!”耿青回答后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