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深秋,北京刑部大牢昏黄的光线里,一个戴着镣铐的男子正用碎碗片在墙上刻字。
这男子便是杨继盛。三天前,他穿着囚服被押到朝堂,面对嘉靖帝的质问,他昂首道:“严嵩奸贼不除,天下难安!”
杨继盛是河北容城人,七岁时母亲就死了,继母待他刻薄,让他放牛砍柴,不许读书。有天他看到村里的孩子去私塾,趴在窗台上看了半晌,跑回家问父亲:“我也想读书。”父亲叹口气:“家里穷,读不起。”
十三岁那年,继母见他实在好学,终于松口让他去私塾旁听。先生见他衣衫褴褛却过目不忘,惊道:“这孩子是文曲星下凡。”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杨继盛考中进士,到南京吏部当主事。南京是留都,官场比北京清闲,不少人整天喝酒看戏,他却整天泡在衙门的档案室里,把洪武到嘉靖的典章制度抄了满满三大箱。有人笑他傻:“当官不享乐,图啥?”他指着墙上自己写的“清、慎、勤”三个字说:“图对得起这身官服。”
后来他调到北京,任兵部员外郎。当时严嵩当权,他的干儿子仇鸾负责边防,却偷偷和蒙古俺答部做交易,中饱私囊。杨继盛看不惯,写了封《请罢马市疏》,说“仇鸾此举是养虎为患”。仇鸾恼羞成怒,在严嵩面前哭诉,把杨继盛贬到甘肃狄道(今临洮)当典史(主管缉捕、狱囚的小官)。
狄道是苦寒之地,百姓多是藏族、回族,听不懂汉话。杨继盛到任时,县衙里只有一间破屋,一张烂床。他却毫不在意,第二天就带着翻译走村串户,见孩子没学上,就把县衙的粮仓改造成学堂;见百姓缺农具,就自己掏钱从陕西买了种子和耕牛。当地土司(少数民族首领)见他清廉,送他一匹良马,他婉拒道:“我是来做事的,不是来收礼的。”
在狄道三年,杨继盛走遍了全县的山山水水,百姓都叫他“杨青天”。有次他病了,藏族老乡背着草药走几十里路来看他,说:“杨大人,你要是走了,我们可怎么办?”他握着老乡的手说:“只要有一口气,我就不离开狄道。”
杨继盛回京时,正是严嵩权势滔天的时候。这位江西分宜人,靠着写得一手好青词(道教祭祀时用的祝文,嘉靖帝沉迷修仙,很看重这个),从翰林院编修一路爬到内阁首辅的位置。他儿子严世蕃更是个敛财高手,父子俩把持朝政,卖官鬻爵,把朝堂变成了自家的买卖。
更可恨的是,严嵩为了讨好嘉靖帝,整天围着炼丹炉转,把边防大事抛在脑后。蒙古俺答部多次入侵,他都压着不报,还说“那是小股盗贼,不足为虑”。有次俺答兵临北京城下,烧杀抢掠,他居然让嘉靖帝“先专心修道,贼兵自会退去”。
杨继盛回京后,亲眼看到这些乱象。有天他路过菜市场,见一个老婆婆在哭,问了才知道,她儿子是边军士兵,因为军饷被严嵩克扣,冻饿而死。杨继盛攥紧拳头:“我若不除此贼,誓不为人!”
他开始搜集严嵩的罪证,白天在衙门当差,晚上就躲在书房里写奏折。妻子张氏劝他:“严嵩势大,我们斗不过的,还是算了吧。”他指着桌上的油灯说:“这灯油虽少,也能照亮一间屋。我杨继盛虽微,也要让天下人知道谁是奸贼!”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正月,杨继盛把写好的《请诛贼臣疏》折好,藏在袖中。这封奏折列举了严嵩的十大罪状:“坏祖宗之法”“窃君上之权”“误国家之边事”“害天下之民生”……每一条都有根有据,最后他写道:“陛下若斩严嵩,臣愿以死谢天下;若不斩,则臣请死以谢严嵩!”
上朝那天,杨继盛特意穿上一件新做的青布官袍。他对妻子说:“我若回来,就陪你去逛庙会;若不回,你就把我这些书稿烧掉,别连累孩子。”张氏知道他此去凶多吉少,抱着他的胳膊哭:“你何必如此?”他笑着擦掉她的眼泪:“我是进士出身,食君之禄,就得担君之忧。”
朝堂上,嘉靖帝正听严嵩讲炼丹的事,杨继盛突然出列,高声道:“臣有本奏,弹劾内阁首辅严嵩!”严嵩心里一惊,脸上却堆着笑:“杨大人有话好好说,何必如此动怒?”
杨继盛展开奏折,声音朗朗:“严嵩十大罪状,条条可诛!其一,陛下设内阁,是为辅政,严嵩却把内阁变成自家书房,大小事务都由他儿子严世蕃决断……”他越说越激动,把严嵩如何卖官、如何通敌、如何陷害忠良,一一抖了出来。
嘉靖帝听着听着,眉头皱了起来。他不是不知道严嵩贪,但严嵩会写青词,会哄他开心,而杨继盛说的这些“罪状”,他觉得“太过刺耳”。严嵩趁机跪下哭道:“陛下,杨继盛这是诬陷老臣啊!他是因为之前被贬,心怀怨恨,才来报复的!”
嘉靖帝本就多疑,被严嵩一挑唆,顿时火了:“杨继盛,你敢在朝堂上诽谤大臣,来人,拖下去廷杖四十!”
杨继盛被摁在地上,廷杖的板子一下下落在背上。他咬紧牙关,一声不吭,直到最后一板落下,他才抬起头,对着龙椅喊道:“严嵩不倒,大明必亡!”
杨继盛被关进刑部大牢。牢头是个老狱卒,见他满身是伤,叹道:“杨大人,你这是何苦?严大人的势力,你斗不过的。”杨继盛喘着气说:“我不是斗他,是斗这天下的不公。”
廷杖的伤口很快化脓,夜里疼得他睡不着。老狱卒偷偷给他送了点草药,他却不用,说:“就让这伤留着,好让我记着外面的百姓还在受苦。”他用碎碗片把腐肉刮掉,鲜血溅在地上,牢里的其他犯人都吓得不敢看,他笑着说:“这点疼,比百姓的苦差远了。”
严嵩父子怕杨继盛活着出去再闹事,派人去牢里逼他认罪。严世蕃的亲信拿着纸笔说:“杨大人,只要你写‘认罪书’,说之前的奏折是诬陷,我们就让你出去,还保你官复原职。”杨继盛拿起笔,在纸上写了四个大字:“铁骨铮铮”,然后把笔一扔:“要杀便杀,休想让我屈节!”
严世蕃见软的不行,就来硬的。他让人把杨继盛的手脚钉在墙上,用滚烫的烙铁烫他的胸口。杨继盛昏死过去又醒来,醒来后还在骂:“严嵩奸贼,你迟早会遭报应!”
杨继盛知道自己活不长了,给妻子写了封绝笔信:“吾妻张氏,见字如面。吾死之后,你要好好教孩子们读书,让他们做个正直的人”信里没有一句抱怨,全是对家国的牵挂。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十月初一,秋分。这天早上,天阴沉沉的,西市口(今北京金融街一带)挤满了人。百姓们听说要处决杨继盛,都来送行,有人带着酒,有人拿着纸钱,还有人捧着写有“忠烈”二字的木牌。
杨继盛被押上刑场,他虽然瘦得只剩一把骨头,眼神却依旧坚定。他看到人群里的妻子张氏,他对着她笑了笑,然后转向百姓,高声道:“父老乡亲们,我杨继盛今日死了,但严嵩奸贼迟早会被清算!你们要记住,公道自在人心!”
刽子手举起刀,杨继盛突然喊道:“等一下!”他解开衣襟,露出胸口被烙铁烫的伤疤,对刽子手说:“这伤疤是严嵩给的,你行刑时,就从这里砍下去,让天下人看看奸贼的暴行!”
刀落,血溅当场。张氏扑到丈夫的尸体上,哭得晕了过去。醒来后,她捧着杨继盛的头颅,说:“夫君,你放心,我会把你的冤屈告诉天下人。”后来她把杨继盛的《请诛贼臣疏》刻在石碑上,立在容城老家的村口,让往来的人都能看到。
杨继盛死了,但他的死点燃了天下人对严嵩的怒火。几年后,御史邹应龙弹劾严世蕃,嘉靖帝终于下令抄了严嵩的家,抄出的金银财宝够朝廷用好几年。严嵩被削职为民,最后饿死在路边。
隆庆元年(1567年),新皇帝为杨继盛平反,追赠他为太常少卿,谥号“忠愍”(min,指忠诚而遭受冤屈)。万历年间,百姓在保定建了座“杨公祠”,祠堂里的对联是:“铁骨埋幽燕,浩气贯长虹;丹心照日月,英名垂千古。”